騰訊的對外投資已超過紅杉、IDG等機構,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湯湯哥兒

1、互聯網企業成為投資巨頭是國內市場特殊情況下的產物

國內互聯網巨頭變身投資公司的現象,與國內市場的發展現狀有關。國內投資行業起步晚,實力弱,而國外的投資機構也進入較晚,比如說,紅杉資本就是2005年才進入中國市場。這種情況之下,當互聯網創業熱潮到來時無法滿足市融資需求,而互聯網巨頭因為了解行業而成為創業者融資的新選擇。

其實騰訊自己早年就遇到過類似的境地。因為QQ服務器和帶寬成本難以為繼時,就曾經到處找投資,其中就包括新浪、搜狐等當時的幾大門戶網站,只是他們過於保守沒有投而已。與傳統企業相比,互聯網企業更加了解市場情況,進入互聯網投資行業也就更順理成章一些。比如新浪搜狐當時沒有投資騰訊只是在風險判斷上存疑,而海爾等家電企業對騰訊則是完全否定的嘲諷。

就這樣,BAT等實力強大的互聯網巨頭就無意中被推上了投資者的舞臺。它們的出現彌補了市場空白,促進了創業熱潮和市場繁榮。

2、通過對外投資進行擴張已經成為互聯網企業的常見策略

企業擴張通常有兩種策略:一是自營業務多元化;二是對外投資。以往,互聯網企業往往以前者為主,從某個主營業務向外延伸新業務。但近年來,通過對外投資進行業務擴張,已經成為互聯網企業的常見策略。

對外投資可以快速進入新興產業,縮短時間成本、提高成功率。這在迭代更新越來越快的互聯網行業,投資背後追求快速和效率的意義愈顯重要。因此我們看到,不僅是騰訊、阿里這樣的巨頭在加大投資力度,其他二三線企業也同樣積極,比如小米雷軍的全家桶可能整體估值不如騰訊和阿里,但也被號稱涉及國內互聯網半壁江山。同樣,被認為內部孵化非常成功的今日頭條,其全家桶裡邊也有一半是投資項目。

在國外,類似的現象也越來越普遍。谷歌、微軟、亞馬遜、蘋果等科技巨頭,都紛紛加大了對外投資的力度。我們甚至可以說,只顧埋頭自力更生的互聯網企業,今後很難在快節奏的競爭中取得長期優勢。早期三大門戶正是因為在投資上不夠果斷而錯失了不少機會(搜狐、新浪應該後悔得腸子青了),而淪為第二甚至第三陣營,甚至出局。

互聯網巨頭進入投資業務,有可能出現涉嫌市場壟斷等不利因素,但也應該承認客觀上起到推動中國互聯網行業快速發展的作用。比如,國內O2O、移動支付、新零售、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就是很明顯的例證。對於互聯網巨頭成為投資巨頭一事,我個人覺得利大於弊,只要依法加強行業監管,這不是什麼大問題。


螞蟻蟲

劉熾平成為騰訊的二號人物以後,騰訊的發展戰略發生了改變。

騰訊的投資部門被劉熾平主導。

騰訊從最開始的什麼都想做,到慢慢的給錢給資源到讓擅長的人來做。

騰訊現在是交朋友的心態在做投資,我覺得這點非常正確!


EmacserVimer

騰訊佔據大量互聯網入口資源,豐沛現金流,豐富的互聯網人力資源,野蠻的埋人打法,創業者大多願意低價被騰訊收編,這將是趨勢!

就騰訊的現有資源而言,能挑好的,撿便宜的,給予市場,流量,現金流,程序猿等等支持,大者恆強,是正確的打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