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語文全國II卷深度解析 附高考作文寫作技巧指導

2018年高考語文全國II卷深度解析 附高考作文寫作技巧指導

全國2卷語文

2018全國 II 卷語文作文啟達教育獨家深度解析,附:高考作文寫作技巧指導(北京市某重點高中高級教師,全國優秀作文大賽金獎指導教師獨家撰稿。)

2018年作文題目: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二戰”期間,為了加強對戰機的防護,英美軍方調查了作戰後倖存飛機上彈痕的分佈,決定哪裡彈痕多就加強哪裡。然而統計學家沃德力排眾議,指出更應該注意彈痕少的部位,因為這些部位受到重創的戰機,很難有機會返航,而這部分數據被忽略了,事實證明,沃德是正確的。

要求: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於800字。

 

2017年作文題目: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

②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

③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④受光於庭戶見一堂,受光於天下照四方。(魏源)

⑤必須敢於正視,這才可望敢想,敢說,敢做,敢當。(魯迅)

⑥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毛澤東)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無數名句化育後世。讀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樣的感觸與思考?請以其中兩三句為基礎確定立意,併合理引用,寫一篇文章。要求自選角度,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於800字。

學會說理才是硬道理

如果說2018新課標全國卷Ⅰ繼續採用有明確寫作任務的新材料作文題型,與2017年全國卷Ⅰ一致,直觀而策略地反映時代主題,正面而巧妙地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講好個人與新時代、新中國的故事,以小見大,從側面展示中國的崛起,將個人際遇和機緣、家國使命和個人擔當融為一體,鼓勵學生關心現實國情與未來發展,堅定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偉大理想的信念,同時在形式上突出對學生“想象能力”的考查——“寫一篇文章,想象它裝進‘時光瓶’留待2035年開啟,給那時18歲的一代人閱讀”,那麼2018新課標全國2卷則錯開了當下的社會熱點和近幾年熱議的傳統文化,迴歸到常規的任務驅動型的材料作文的寫作,要求考生“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選好角度,確定立意”。這類作文需要考生仔細閱讀材料,根據材料的特點以及命題人對材料在作文過程中直接或間接使用的暗示與要求,來準確審題並找到最佳立意。

通過對比我們發現,2018新課標全國2卷注重的是學生對於具體問題的充滿思辨力的深度思考,突出對學生邏輯思維的考查。

談到深度思考,我們不妨來談一下議論文的寫作。寫好議論文,就是要懂得說理,懂得如何分析和論證;說理是議論文的核心,而分析和論證又是說理的核心。分析論證,方法很重要,歸納、演繹、比較、歸謬等方法,自古就在使用,今天依然是最常用的論證方法。

寫好像2018新課標全國2卷中的任務驅動型的材料作文,我們首先要細緻閱讀、全面分析材料,按照題目要求,“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選好角度,確定立意”。為了打擊宿構或抄襲,任務驅動型的材料作文,往往會通過增加任務型指令,著力發揮試題引導寫作的功能,增強寫作的針對性,讓考生“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辨析關鍵概念,在多維度的比較中進行深度說理論證。

為了清晰、全面而深刻地認識問題,我們首先需要對材料做下列分析:

事實分析:理清材料中作為客觀事實的各種要素及結構;

價值分析:確定事物的性質、意義、功能及影響等;

因果分析:也是最關鍵的分析,以確定事物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

下筆之前,無論如何要從這三方面做出深入的分析,正如作文題目中所要求的那樣,“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選好角度,確定立意”。通過事實分析、價值分析和因果分析之後,我們才能全面而準確地理解一件事情或一個事物。在此基礎上,我們才能做出相應的事實判斷、價值判斷和因果判斷,這樣的分析才能算是綜合分析,即深度分析。在做事實分析時,需要關注事物的要素、結構和真假;做價值分析時,需要關注判斷的理由、結論與善惡;因果分析時,需要關注事物的原因、結果與是非。而在綜合立意時,需要講求科學的形式邏輯,進行辯證分析,注重理性的自我反思和審辨式思維的運用。

我們不妨來看一下2018年全國二卷作文所給的材料。大家跟著我一起分析,體會寫這類作文時,邏輯思辨的重要性:

“二戰”期間,為了加強對戰機的防護,英美軍方調查了作戰後倖存飛機上彈痕的分佈,決定哪裡彈痕多就加強哪裡。然而統計學家沃德力排眾議,指出更應該注意彈痕少的部位,因為這些部位受到重創的戰機,很難有機會返航,而這部分數據被忽略了,事實證明,沃德是正確的。

從材料的來源看,作文使用了邏輯學當中著名的“倖存者偏差”的案例——知名的“飛機防護”案例: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統計學沃德教授(Abraham Wald)應軍方要求,利用其在統計方面的專業知識來提供關於《飛機應該如何加強防護,才能降低被炮火擊落的幾率》的相關建議。沃德教授針對聯軍的轟炸機遭受攻擊後的數據,進行研究後發現:機翼是最容易被擊中的位置,機尾則是最少被擊中的位置。沃德教授的結論是“我們應該強化機尾的防護”,而軍方指揮官認為“應該加強機翼的防護,因為這是最容易被擊中的位置”。沃德教授堅持認為,統計的樣本,只涵蓋平安返回的轟炸機;被多次擊中機翼的轟炸機,似乎還是能夠安全返航;而在機尾的位置,很少發現彈孔的原因並非真的不會中彈,而是一旦中彈,其安全返航的概率就微乎其微。軍方採用了教授的建議,並且後來證實該決策是正確的——看不見的彈痕卻最致命!

“飛機防護”案例,說明戰死或被俘的飛行員無法發表意見,所以彈痕數據的來源本身就有嚴重的偏誤;作戰經驗豐富的飛行員的專業意見也不一定能提升決策的質量,因為這些飛行員大多是機翼中彈而機尾未中彈的倖存者。

這則材料經過改編,強化了作文的立意重點——英美軍方最初決定哪裡彈痕多就加強哪裡,後來轉而注意彈痕少的部位,因為這些被忽略的因素恰恰是最致命的。綜合起來,作文的最佳審題立意的角度,就應該從“生活中重要的往往是被忽略的部分”切入,強調被忽略部分的重要性。

接著,我們來做深度思考,英美軍方最初為何做出了錯誤的判斷呢?通過事實分析、價值分析和因果分析之後,我們發現英美軍方的錯誤出在,他們沒有從問題的本質去考察,而停留在問題的表層。我們平時想問題,為什麼也常常會想得膚淺,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我們習慣於從局部看問題,著意局部就容易導致片面,導致認識問題停留在表層。

譬如,我們如果看到機體上彈痕多的地方,自然會本能地做出反應,彈痕多的地方似乎是也應該是被加強的部位,以保證這些部位今後再被打擊也不會出問題;但如果我們能從整體上進行考察,會發現這些飛機之所以倖存,正是因為沒被打到致命的部位才得以返航,真正的致命之處不在彈痕很多的機翼,而在彈痕最少的機尾。這就提醒考生,寫作可以從“現象和本質”“整體和局部”“過程和結果”的關係入手進行分析——透過現象把握本質,發現問題出現的根本原因,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在統計結果時,如果只是統計了飛回來的飛機,勢必會以偏概全,造成錯誤;戰機機翼彈痕多還能飛回來,說明機翼部分受損,不是導致飛機墜毀的最主要的原因。軍方看問題是從結果的角度看,而忽略了戰爭過程中的真實情況——機尾中彈,都是致命的打擊,大多墜毀了;而飛回來的飛機機尾上彈痕少,這並不意味著機尾不容易被攻擊,而恰恰說明機尾才是最重要然而卻是最薄弱的部位,應該加強防護。

說理的核心問題是分析論證,無論是講道理,還是擺事實,或是做類比,都不能缺乏分析與論證的具體過程。很多人誤以為寫議論文就是藉助簡單的事例枚舉、格言警句,或用比喻、類比等方式來發議論,結果導致以空泛的議論取代了具體的說理。

其實,所謂的例證、喻證、引證,並不屬於嚴格意義上的說理,因為這些技巧本身並不具有論證的邏輯效力,而只是起到傳達、渲染、誇飾的作用,包括文采、氣勢、韻味、技巧等,都首先應服務於說理的需要,否則,文采就成了浮誇,氣勢和韻味成了誘導和哄騙,技巧淪為奇技淫巧。

在說理的時候,最重要的是辨析事物的存在規律及因果關聯。原因和結果的關係很複雜,任何原因都必然導致某種結果,而任何結果又必然有其原因。因果關係的確定最難,因為我們看到的往往是結果,要想篩選和理清各種因素之間的關聯,不僅需要大量的實證,而且需要嚴密的分析與論證。

除了上面我們分析的最佳立意外,2018年的作文還存在其他立意。從寫作的角度來說,其他立意也行,但沒有最佳立意好。如果覺得最佳立意太難展開,當然在考場上為了快速成文,退而求其次,也是明智的選擇,但這並不意味著可以斷章取義,隨便立意。

立意最基本的思維依然要尋求因果關係。

譬如,可以從做事的風格的角度立意,統計學家沃德力排眾議堅持自己所認為的是正確的,並且在實踐中檢驗他推理的正確性,這說明做事不要隨波逐流,要有主見,重視實踐,用實踐檢驗真理;而軍方採納了沃德的建議,並且後來證實該決策是正確的,這說明兼聽則明的道理,真理有的時候掌握少數人手中,要聽取別人的意見,尤其是軍方,作為當權者,作為戰鬥機的內行,也應該尊重別人的意見,尤其是統計學專家的意見,更學科地、客觀地、全面地分析數據。

下面,我們來學習一下如何細分原因和結果的關係,並推薦一些非常實用的邏輯學方法給大家。

原因和結果的關係大致可以分為: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和間接原因,一因一果、一因多果、多果一因、多因多果、互為因果……寫作文的過程,某種程度上就是探尋因果關係的過程。

一道作文材料題目的設置是要考查我們對各種信息的理解、分析、判斷和決策的能力,考查我們對信息中存在的“推理主線”的分析的能力。這種能力的獲得一方面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就要善於觀察和思考,同時也要學習一些基本的邏輯推理方法,譬如,穆勒五法(英國著名心理學家、哲學家和經濟學家約翰·穆勒著有《邏輯學體系》一書)就非常實用:

一、求同法

在差異中尋找相同點,即“異中求同”,是指考察幾個出現某一個被研究現象的不同場合,如果各個不同場合除一個條件相同外,其他條件都不同,那麼,這個相同條件就是被研究現象的原因。鑑於求同法是不完全歸納的產物,即是同步分析一部分而得出的結論,因此,為了提高求同法結論的可靠性,應注意以下兩點:

1.結論的可靠性與考查的場合數量有關。考查的場合越多,結論的可靠性就越高。

2.有時在被研究現象的各個場合中,共同的因素並不止一個,因此,在觀察中就應當通過具體分析排除與被研究現象不相關的共同因素。

二、求異法

在相同之中尋找不同點,即“同中求異”,是指比較某現象出現的場合和不出現的場合,如果這兩個場合除了一個條件不同外,其他情況相同,那麼這個不同點就是這個現象的原因。運用求異法進行比較的兩個場合一定是隻有一個條件不同,其他情況都相同。運用求異法時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必須注意排除“一點不同”之外的其他一切差異因素。如果相比較的兩個場合還有其他差異因素未被發覺,結論就很可能出現誤差。這裡所指的一切因素是影響結果的關鍵因素,而那些非關鍵因素是否相同則無關緊要。

2.運用求異法還應注意兩個場合唯一不同的情況是被考查現象的全部原因還是部分原因,即到底是“多因一果”還是“一因一果”的情況。在現實中,“一因一果”很少見,所以我們實驗比較出來的因果關係基本上是“多因一果”。

三、求同法求異法並存

如果某被考查現象出現在各個場合(正事例組),只有一個共同的因素,而這個被考查現象不出現的各個場合(負事例組)都沒有這個共同因素,那麼這個共同的因素就是某考察現象的原因。通過求同求異法並用分析出來的因果關係通常更為可靠,但需要注意以下兩點:

1.正反兩組事例的組成場合越多,結論的可靠程度就越高。

2.所選擇的負事例組的各個場合,應與正事例組的各個場合在客觀類屬關係上較近。

四、共變法

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如果某一現象發生變化,另一現象也隨之發生相應變化,那麼,前一現象就是後一現象的原因。運用共變法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不能只憑簡單觀察確定共變的因果關係,有時兩種現象共變,但實際並無因果聯繫,可能二者都是另一現象引起的結果,如閃電雷鳴。

2.共變法通過兩種現象之間的共變確定兩者之間的因果聯繫,是以其他條件保持不變的前提。

3.兩種現象的共變是有一定限度的,超過這一限度,兩種現象就不再有共變關係。

五、剩餘法

某一複合現象已確定是由某種複合原因引起的,把其中已確認沒有因果聯繫的部分減去,那麼,剩餘部分也就必然有因果聯繫。運用剩餘法時應注意以下兩點:

1.確知複雜現象的複雜原因及其部分對應關係,不得有誤差,否則結論就不可靠。

2.複合現象剩餘部分的原因,可能也是複雜情況,這又要進行再分析,不能輕率下結論。

使用“穆勒五法”可以有效地幫助我們進行理性的反思,識別假設的前提,警惕思維的陷阱。最後,需要補充一點的是,任務驅動型作文,在考場上如果想快速成文,可以嘗試使用“五步法”:

引——定向剪裁,提出論點,綱舉目張。

析——分析材料,簡明扼要,切合事理。

議——分析利弊,層層推理,探討根源。

聯——聯繫現實,加深議論的力度。

結——重申材料,深化議論。

抓住材料中的人和事,就事論事,分析原因,使觀點和論據有機結合。指出問題的普遍意義——對現實生活有指導意義,提出解決問題的具體措施。這看上去有些模式化,其實是行之有效的成文方法,吻合我們最基本的認知和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而非一般的套路。

就像石川馨的魚骨圖:找要解決的問題;把問題寫在魚骨的頭上;召集同事共同討論問題出現的可能原因,儘可能多地找出問題;把相同的問題分組,在魚骨上標出;根據不同問題徵求大家的意見,總結出正確的原因;拿出任何一個問題,研究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問題?針對問題的答案再問為什麼?這樣至少深入五個層次(連續問五個問題);當深入到第五個層次後,認為無法繼續進行時,列出這些問題的原因,而後列出至少20個解決方法……這些步驟看似是程序化的,但魚骨圖對缺陷根本原因的查找卻簡捷實用,不僅直觀,在對策研究及歸納總結方面還能集思廣益,建議感興趣的同學去看看石川馨的魚骨圖。

分析完2018年全國作文2卷,展望2019年作文備考,不禁想起溫儒敏先生那句備受人爭議的話,“那種思辨性,那麼複雜,那種擴展,就是你想不到的,對女生特別不利!”溫先生說這番話並不是在歧視女生,他只是說女孩子中學比較喜歡讀小清新、小文藝的文章,在高考中可能會比較吃虧,因為上大學成人了,邏輯的思辨能力更重要。而強大的邏輯思維能力,無法在短時間內培養出來,必須依照正確的訓練方法持續訓練。

優秀的邏輯思維能力,是學好所有學科的基礎。以前,人們對語文學習一直存在誤區,以為語文成績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靠的是學生的先天稟賦,語文教學不需要太注重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

這種局面亟待扭轉,語文本應在繼續提高學生觀察、感受、分析、判斷能力的同時,重點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使學生增強探究意識和興趣,學習探究的方法。《高中語文新課標》也把注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提上了日程——將中學語文教學從“文字——語言”轉變為“語言——思維”的模式,強調語文教學的本質就是語言和思維的關係。

據我多年的教學實踐總結,高中學生語文學不好,除了基本功不紮實之外,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們的學生邏輯思維能力低下。從這個角度來說,2018年全國二卷高考作文,為即將到來的新課標下的新教材的推行釋放了信號,即2019年高考作文的勝敗將取決於考生思維品質的高低。

高考作文訓練時,要善於抓住關鍵詞,像2018年高考作文要求的那樣,綜合理解材料的內涵,透過現象看本質,由果溯因、由因析果、由表及裡、合理展開聯繫與想象,構思作文,切實理清思路,切實學會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總之,培養和訓練邏輯思維能力,對於提高學生語文能力,乃至提升學生綜合素質都至關重要。好比2018年全國二卷材料中所談到的“倖存者偏差”問題,不僅寫作時會遇到這樣的材料,在生活中也會遇到類似的問題。

我們更應該學會如何才能消除這種認識的誤區。如果我們改變不了生存者偏差現象的存在,那麼我們至少可以努力不盲從所謂的權威,而在統計時,至少要多角度地看多方面的長期的記錄,這樣才能使我們採集到的樣本更能反映事實,同時我們不能只看到成功者的經驗,更應該蒐集關於失敗的案例並做總結——不但向成功者學習如何成功,更要從失敗的人那裡總結如何避免失敗,畢竟失敗更是我們生活的常態。

俗話說,“死人不會說話”,當我們分析問題所依賴的信息全部或者大部分來自都來自“顯著”的信息(機翼上都是彈痕),而較少利用“不顯著”的信息(機尾上彈痕很少),甚至完全忽略“沉默”的信息(墜毀的飛機——機尾上有很多彈痕),那我們得到的結論與事實情況就一定存在巨大的偏差。

信息時代,每個人都應該學一些統計學和社會學方面的專業知識,學無止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