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唐太宗李世民發起玄武門之變的十個人,他們最後的結局如何?

克里斯托夫金

幫助唐太宗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的十個人是:長孫無忌、尉遲恭、侯君集、張公瑾、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雲、杜君綽、鄭仁泰、李孟嘗。

長孫無忌在玄武門之變後立下大功,凌煙閣功臣榜第一名,被封為左武侯大將軍、吏部尚書、尚書右僕射、司空、司徒、侍中、中書令、趙國公等職,但後來因反對武則天立後,被許敬宗汙陷謀反,被逼自縊而死。

尉遲恭,玄武門之變後被封右武候大將軍、鄂國公,南征北戰,屢立大功,後病死家中,享年七十四歲。善終。死後成為門神之一。

侯君集,玄武門之變後官至兵部尚書、陳國公,隨李靖討平突厥,後又領大軍滅高昌國。但後來因為在高昌國私取寶物下獄,心生怨恨,勸張亮、李承乾等謀反,被殺。張公瑾,玄武門之變後官至代州都督、定遠郡公、鄒國公等職,隨李靖征討東突厥立大大功,後家中病逝,年僅三十九歲。

劉師立,玄武門之變後官至左驍衛將軍、襄武郡公等職,曾大破党項、吐谷渾,後病逝。善終。

公孫武達,玄武門之變後官至肅州刺史、右武衛大將軍、清水縣公、東萊郡公等職,戰突厥立下大功,後病逝,善終。

獨孤彥雲,玄武門之變後官至幽州都督、歷陽郡公等職,在與突厥頡利可汗的戰鬥中犧牲。

杜君綽,玄武門之變後官封開國縣侯、懷寧縣開國公、左領軍大將軍等職,曾大破高句麗,死在上早朝的任上。

鄭仁泰,玄武門之變後官至右武衛大將軍、檢校右衛、右領大將軍、代州都督、同安郡公等職,在與鐵勒的戰鬥中失敗被貶,後病逝。

李孟嘗,玄武門之變後官至武水縣開國公、漢東郡開國公、右監門衛將軍、右威衛大將軍等職,破東突厥有功,後暴卒於家中,享年七十四歲。

春秋史社,專注於中國歷史、文化研究,喜歡歷史的小夥伴請關注“春秋史社”,有問題歡迎留言。


春秋史社

玄武門之變是唐朝乃至中國歷史上重要的歷史事件,直接導致李世民在儲位爭奪中勝出,間接改變了中國歷史的走向

哪十人?

關於參與玄武門之變的人,史書中的記載不盡相同。甚至,在同一部《舊唐書》中,也有出入。《舊唐書·太宗本紀上》:“太宗率長孫無忌、尉遲敬德、房玄齡、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節、秦叔寶、段志玄、屈突通、張士貴等於玄武門誅之......”。而《舊唐書·長孫無忌傳》的記載是:“無忌與尉遲敬德、侯君集、張公瑾、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雲、杜君綽、鄭仁泰、李孟嘗等九人,入玄武門討建成、元吉,平之”。考慮到第二種說法中,長孫無忌率領的九人都是秦府武將,因此一般認為更為可信。

各自結局

採用第二種說法,讓我們看看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張公瑾、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雲、杜君綽、鄭仁泰、李孟嘗十人的結局。

長孫無忌:唐初名臣、政治家,凌煙閣功臣之首。公元659年(唐高宗顯慶四年),被許敬宗誣陷,遭流放,自縊而死。674年,長孫無忌官爵恢復,陪葬昭陵。

尉遲恭:唐初名將,凌煙閣功臣之一。公元658年(高宗顯慶三年)病逝,陪葬昭陵。

侯君集:唐朝傑出將領、軍事家,凌煙閣功臣之一。公元643年(貞觀十七年),侯君集因太子李承乾謀反事牽連,被處死,家人被遷嶺南

張公瑾:凌煙閣功臣之一,唐初將領。公元632年(貞觀六年)即病逝,諡號“襄”。

劉師立:唐初將領。公元640年(貞觀十四年)病逝,諡號“肅”。

公孫武達:唐初將領。永徽年間死於任上,諡號“壯”,陪葬昭陵。

獨孤彥雲:唐初將領,唐德宗時續圖於凌煙閣。在與頡利可汗戰鬥中犧牲

杜君綽:唐初將領。公元662年上朝時去世,諡“襄公”,陪葬昭陵。

鄭仁泰:唐初將領。後多次在西部、北部領兵作戰。病逝

李孟嘗:唐初將領。公元666年(乾封元年)暴病而死。諡“襄”,陪葬昭陵。



燕過紫禁城

唐高祖李淵武德九年四月初四庚申日,公元六二六年七月二日,秦王李世民於玄武門伏殺太子李建成與齊王李元吉,史稱玄武門之變。而後李世民登基稱帝,開創貞觀之治,史稱唐太宗。

在《舊唐書》裡記載,參與玄武門之變的除秦王李世民本人外,另外還有長孫無忌,尉遲恭,侯君集,張公謹,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雲,杜君綽,鄭仁泰,李孟嘗等十人。

當然,參與者遠非這十個人,最起碼常何也應當算在內。另外,別的史書說法是除了舊唐書中的十人外,秦瓊,程咬金,房玄齡,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張士貴,屈突通等人都曾參與在內,不過這種說法有一定的疑點。

除秦瓊外,在玄武門之變前,天策府中的主要部將已經被各種理由調任別處任職,正因為太子黨的步步緊逼,才迫使李世民決定鋌而走險。至於參與玄武門之變的到底有多少人,這恐怕就說不清楚了,但是長孫無忌肯定是有的,畢竟玄武門之變主要出自於他手。

依題所言,就以《舊唐書》記載為主來簡單的說說玄武門之變中最主要的十個人的結局。

長孫無忌,唐太宗的這位大舅子就說了吧?一直以高官厚祿活到了唐高宗李治之時,可以說是權傾天下也不為過。唐高宗時期,在廢王皇后,立武則天為後的這件事上,得罪了武則天,被武則天懷恨在心。後來嘛,長孫無忌最終還是鬥不過李治與武則天這兩口子的聯手,雖忠心於大唐皇室,但他的權勢確實是太大了,也難免為人構陷。主要原因也是引起了唐高宗李治的一定程度的不爽,結果被許敬宗誣陷謀反,後被貶黔州,途中自縊而亡,長孫一家被流放嶺南,可見最是無情帝王家。

鄂國公尉遲敬德,也就是尉遲恭。玄武門之變親手殺死齊王李元吉,擁立之功第一人,這擁立之功說得只是這場從龍功勞。若論整體功勳,尉遲恭還是欠缺一些的,後來也參加了唐太宗時期的平東突厥之戰,功勞不小。晚年嘛閉門不出,得以安享天年,所謂人老成精,也不要以為尉遲恭是個大老粗大老黑,人家聰明著呢。

陳國公侯君集,他的結局嘛不太好。因為性格上的一些原因,站錯了隊,參與太子李承乾的謀反,失敗後被按罪伏誅。

郯國公張公謹,在玄武門之變中的功勞與作用可謂是不小的。獨自守衛大門,阻擋前來支援李建成的薛萬徹,馮立等人。後來隨李靖伐東突厥,擔任行軍副總管,擒頡利可汗,可惜天命難違,於三十九歲時,病逝於襄州都督的任上。

襄武郡公劉師立,在玄武門之變後,因曾經與羅藝交好,在羅藝的叛亂被平滅後,受到牽連,被免職。好在唐太宗還是念舊情的,不久後被任命為檢校岐州都督,參與防範抗擊吐谷渾事宜,離間吐谷渾各個部落的關係,勸降依附於吐谷渾的党項赤辭拓拔部落,擊敗河西党項破醜氏,又在小莫門川擊敗吐谷渾,於貞觀十四年時病逝。

東萊郡公公孫武達,這個人應該都不太熟,隋朝驍果衛出身,也就是所謂的天子御林軍,忠勇悍猛不畏死的猛士。可以說是李世民的親信衛士吧,從歸附唐朝開始,一直追隨的就是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後,參與過平突厥,平吐谷渾等大小戰役,於唐高宗永徽年間病逝在右武衛大將軍的任上,屬於天子保鏢。

歷陽郡公獨孤彥雲,玄武門之變中諸將中犧牲得最早的一位,在突厥頡利可汗與唐朝對峙中戰死沙場,按歷史所述及推斷的話,應該是戰死於唐初渭水之盟之時。

懷寧郡公杜君綽,玄武門之變後,主要擔任的就是宮城守將一職。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唐太宗時期能領軍打仗的人太多了,擔任天子禁衛軍統領未嘗不是一種看重。唐高宗時,隨蘇定方徵高句麗時立功不小,斬首三萬,後來在上朝之時因突發疾病病故。

同安郡公鄭仁泰,玄武門之變後,由於唐太宗時期能征善戰的將領不少,所以他也只是因擁立之功被封了遊擊將軍的這麼一個雜號將軍,不過有實封二百戶。而在貞觀時期唯一出場的機會,就是唐太宗徵高句麗時,任五馬軍總管。讓鄭仁泰走向將領前臺之時,是唐高宗時期,薛仁貴三箭定天山,平鐵勒時。鄭仁泰正是平鐵勒的總指揮,薛仁貴是副總指揮,不幸的是薛仁貴大放異彩,而鄭仁泰卻是大敗而歸。但從此戰的軌跡來看,這正副兩帥間應是分兵而行,或許鄭仁泰不如薛仁貴勇猛,但他也算是騎兵良將。而他的失敗客觀而言,也是他率騎兵追擊鐵勒殘軍,深入大漠數百里,遭遇了暴風雪所致,以至於一萬四千餘騎兵歸來時已不到千人。因為他的這場自大唐立國以來的最大的一場失敗,鄭仁泰因此由三衛大將軍被降職為左武衛將軍。後來,在唐朝與吐蕃對峙備戰初期,於涼州都督,青海道行軍大總管的任上病故。

漢東郡公李孟嘗,在玄武門之變後,於貞觀年間跟隨幷州都督兼通漠道行軍總管李勣,在嘖北陰山大破東突厥。又於黔州任上,平息治下騷亂。在唐高宗乾封元年時,病死於長安家中府邸,享年七十四歲,也算是長壽。

按正規說法而言,玄武門之變應當是九將,除了侯君集是因謀反獲罪而死,獨孤彥雲最早戰死之外,其餘的人都算得上是壽終正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