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村探鎮三:滕州東郭鎮所轄村名的來歷及村史演變

一座現代化城市經久的魅力,不僅僅體現在城鐵、高架橋、摩天大廈、商業圈,更重要的是給後人留下多少這座城市特有文化延伸出的記憶和地理符號以及懷舊的印記。

如同滕州的西門裡、書院街,接官巷,儘管這些老街在繁華如夢的年代顯得滄桑和落寞,但依然是這座城市懷舊情感的依附,溫暖的記憶的所在,是後人尋找這座古城歷史風貌的根系,是懷念和感慨的駐足之地。

村名是代表聚落實體的一種語言符號,同時也蘊涵著濃厚歷史文化和複雜的民俗傳承,與居民、民居和居住民俗都有相當大的關係。在聚落形成的過程中,人口由少變多,漸成村莊。

東郭鎮

東郭中村

位於滕州東北14.4公里,滕州至平邑公路北側,系東郭鎮政府駐地。戰國末期,齊國官員東郭武雁攜眷來此建村,取名東郭村;繼有張氏等姓遷入,仍用原名。相傳,東漢時天師道創始人張道陵曾於此植柏樹一株,後以真人仙柏被列入蕃陽八景之一,嗣因村莊逐漸擴大,於1912年分前、中、後三村,本村為東郭中村。

東郭前村

位於滕州東北14.4公里,滕州至平邑公路北側,系東郭鎮政府駐地。戰國末期,齊國官員東郭武雁攜眷來此建村,取名東郭村;繼有張氏等姓遷入,仍用原名。相傳,東漢時天師道創始人張道陵曾於此植柏樹一株,後以真人仙柏被列入蕃陽八景之一,嗣因村莊逐漸擴大,於1912年分前、中、後三村,本村為東郭前村。

東郭後村

位於滕州東北14.4公里,滕州至平邑公路北側,系東郭鎮政府駐地。戰國末期,齊國官員東郭武雁攜眷來此建村,取名東郭村;繼有張氏等姓遷入,仍用原名。相傳,東漢時天師道創始人張道陵曾於此植柏樹一株,後以真人仙柏被列入蕃陽八景之一,嗣因村莊逐漸擴大,於1912年分前、中、後三村,本村為東郭後村。

武樓

東郭中村西700米東郭至黨山公路南側。元末(1333—1368年),韓氏兄弟二人由山西省遷此建村,因東近東郭,取村名為西郭。明代(1368—1644年),陳氏自山西省遷入定居,後陳氏移居村西另立新村,名西郭。元西郭村之韓、孫、武等姓分稱韓莊、武樓、孫圍子。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統稱韓莊,1982年因重名,更為武樓。

西郭

位於東郭中村西1.8公里,馬河水庫東干渠東側。明代(1638—1644年),陳氏自山西省遷來西郭村定居,明末(1628—1644年),陳氏由原西郭村遷此建新村,仍名西郭,沿用至今。

陶莊

位於東郭中村東南4.8公里,城河北岸。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任姓由山西省來此建村,因西鄰辛緒,取名東辛緒。清初(1644—1661年),陶氏遷入,改名陶家莊,今稱陶莊。

辛緒

位於東郭中村東南4.8公里,城河北岸。唐天寶年間(公元742—756年),徐氏遷此建村,名新徐。至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演為辛緒,沿用至今。

邵疃

位於東郭中村東南4.2公里,城河北岸,戶主水庫西乾渠之西。相傳唐代初期(公元618—626年),此處為郭河上游一片荒灘,邵氏來此建村,取村名為邵灘,後因攤字不雅,改為邵疃。

大塢溝

位於東郭中村南部2.8公里,戶主水庫西乾渠穿村而過。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秦氏由山西省遷此建村,因居塢溝河岸,取村名為塢溝,後為區別河下游之塢溝村,改稱大塢溝。

馬莊

位於東郭中村東部偏南4.1公里,東與山亭區馮卯鄉九老莊為鄰。明洪武年間(1638—1644年),馮、劉、趙、馬、柴諸姓來此定居,初名會寬莊,繼改杏花村。明末(1628—1644年),議更名為馬家莊,今稱馬莊。

東馮莊

位於東郭中村東部偏南2.2公里,東臨馮卯鄉境。清初(1644年),馬氏從山西省遷此建村,名馮莊。1982年因重名,更為東馮莊。

劉莊

位於東郭中村東1.6公里,東臨馮卯鄉境。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劉氏由山西省遷此建村,取名劉莊,沿用至今。

楊明莊

位於東郭中村東南2公里,戶主水庫西乾渠東側。明崇禎年間(1628—1644年),楊氏兄弟三人由山西省洪洞縣遷此建村,因地處澇窪地名為楊家湖,後稱楊莊,1982年因重名,改為楊明莊。

上戶主

位於東郭中村東北3.7公里,北近戶主水庫。相傳,此近處原為連青山紀王女之避暑遊宮,宮殿側建有護衛兵營。金天會年間(1123—1137年),張氏自東郭遷遊宮故址之北定居,漸成村落,取村名上護主,後演為上戶主。

下戶主

位於東郭中村東北2.5公里,戶主水庫東西乾渠之間。相傳,此近處原為連青山紀王女之避暑遊宮,宮殿側建有護衛兵營。明初(1368—1398年),範氏自兗州、周氏自水北莊遷來遊宮故址之南建村,議取村名下戶主。1982年—1991年,依本村農房規劃,全村東移300米於舊河道上建成新村,仍名下戶主。

山前

位於東郭中村東北2.5公里,東與馮卯鄉趙家嶺為鄰。清乾隆年間(1736年—1795年),此處已建成村,因村居桃花山上桃杏滿山、花開遍坡,名為杏花村。清末(1875—1911年),因地處桃花山南麓,改稱小山前,1968年更為山前。

溫莊

位於東郭中村東北1.8公里,滕平公路北側。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溫氏來此建村,以姓氏取名溫莊。

辛勤莊

位於東郭中村東北5.2公里,東南與馮卯鄉相山毗鄰。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許氏由許沃遷此建村,名新莊。民國初年改為辛莊。1982年因重名,更稱辛勤莊。

黑石嶺

位於東郭中村東北6.8公里,望母山西北麓,西南近戶主水庫。清初(1644—1661年),徐氏由北徐莊遷此建村,因村多黑色大石塊,故名黑石砬,1982年更名為黑石嶺。

許沃

位於東郭中村東北5.7公里,望母山西麓,西鄰戶主水庫。清初(1644—1661年),許氏從北徐莊遷此建村,因四面環山,取名許窩,後演為許沃。

北徐莊

位於東郭中村東北5.7公里,戶主東水庫北岸。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徐氏從下戶主遷此建村,名徐家莊,1961年更稱北徐莊。

李溝

位於東郭中村東北4.8公里,戶主水庫東南岸。明中期(1460—1552年),李氏由下戶主遷此建村,因村側巨石形似方桌,古村名為八仙桌,後以地多溝壑,更名李溝。

馮溝

位於東郭中村東北6.2公里,西鄰戶主水庫,北與黨山鄉吳哨毗鄰。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馮氏從安上村遷此定居,因位於山溝之側,故名馮溝。

嶺頭

位於東郭中村北部偏東3公里,戶主水庫西乾渠兩側。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張氏從下戶主遷此建村,因地處嶺頭,面臨河道,故名嶺頭。

朱窪

位於東郭中村北部2.3公里,戶主水庫西乾渠西側。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朱氏由山西省遷此建村,因地處丘陵之低窪地帶,故取村名為朱窪。

李嶺頭

位於東郭中村北部2.8公里。清末(1875—1911年),李氏從連青山後遷此建村,因居山嶺之側,以姓氏和地勢取名為李嶺頭。

香臺

位於東郭中村北部偏西2公里。清乾隆六年(1741年),神姓遷此建村,因崇神靈,築臺燒香,以此取名為香臺,1937年一度改為香疃,1945年複稱香臺。

魏溝

位於東郭中村北部3公里。清中期(1733—1822年),魏氏一度由朱窪遷此建村,因地處山溝之側,故名魏溝。

前任廠

位於東郭中村北部3.5公里,戶主水庫西乾渠西側。相傳,此近處乃系戰國時期紀王為護衛連青山女王城所設之殺人場,俗呼人場。明中期(1460—1552年),任氏由山西省遷此建村,取名任廠;清中期(1733—1822年),李氏遷入,後經發展,於1949年村分為二,稱大、小任廠,1962年更稱前任廠。

後任廠

位於東郭中村北部3.8公里,北臨戶主水庫。相傳,此近處乃系戰國時期紀王為護衛連青山女王城所設之殺人場,俗呼人場。明中期(1460—1552年),任氏由山西省遷此建村,取名任廠;清中期(1733—1822年),李氏遷入,後經發展,於1949年村分為二,稱大、小任廠,1962年更稱後任廠。

京臺

位於東郭中村西北2.2公里,東郭至黨山公路穿村而過。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郭氏遷此建村,為求五穀豐登,曾設臺焚香頌經祭拜穀神,因取村名為經臺,後演為京臺。

白河

位於東郭中村西北2.4公里,北與黨山鄉新田村為鄰。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白氏遷此建村,因居小河之濱,名為白溝河,今稱白河。

牛皮嶺

位於東郭中村西北3.2公里,東郭至黨山公路北側。相傳唐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薛禮徵東時曾於此安營,帳篷皆為牛皮製作,后王氏來此建村,取名牛皮嶺。

馬河

位於東郭中村西北3.7公里,東郭至黨山公路北側。馬河水庫東南岸。相傳唐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薛禮徵東時路經於此,曾飲馬於河邊,此河俗稱馬河,後李氏來河邊建村,取名馬家河,今稱馬河。

後明

位於東郭中村西3.2公里。明中期(1460—1552年),劉氏由山西省遷此定居,後段、徐等姓相繼遷入,共建成村,因此地北一里許有明理村,故稱南明裡村,簡稱南明。1949年,以方位分前、中、後三村,本村為後明。

前明

位於東郭中村西3.5公里。明中期(1460—1552年),劉氏由山西省遷此定居,後段、徐等姓相繼遷入,共建成村,因此地北里許有明理村,故稱南明裡村,簡稱南明。1949年,以方位分前、中、後三村,本村為前明。

中明

位於東郭中村西3.5公里。明中期(1460—1552年),劉氏由山西省遷此定居,後段、徐等姓相繼遷入,共建成村,因此地北里許有明理村,故稱南明裡村,簡稱南明。1949年,以方位分前、中、後三村,本村為中明。

位於東郭中村西5公里,西南與龍陽鎮西朱仇毗鄰。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黃氏由山西省遷此建村,取名黃莊。1982年因重名,改為黃園。

東朱仇

位於東郭中村西偏南5公里,西隔北沙河與龍陽鎮西朱仇相望。此近處宋代末期即以成村,宋末此處即有村莊,名千家店。明初(1368—1398年),村遭水患,居民散居於沙河兩岸之土丘高坡上,改村名為諸丘;清康熙年間(1622—1722年),朱氏自山西省遷入,更為朱仇,後人繁戶增後村分為二,本村居河東,為東朱仇。

大緒莊

位於東郭中村西南4.8公里,西與龍陽鎮小寨毗鄰。明中期(1460—1552年),褚姓來此建村,取名大緒莊,後趙、李等姓相繼遷入,議更村名為大緒莊。

樓裡

位於東郭中村西北1.8公里,東郭至黨山公路南側。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張氏遷此建村,名張家樓;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呂氏遷入,更名樓裡。

田莊

位於東郭中村西2.8公里。明末(1628—1644年),田氏兄弟三人自鄒縣龍泉遷此建村,以姓取名田莊。

東明

位於東郭中村西部偏北3.5公里。明初(1368—1398年),黃氏自山西省遷此建村,村民和睦相處,相互禮讓,取村名為明理村,後因村南里許又建一明理村,本村改為北明理村,簡稱北明。1949年村分為二,本村為東明。

西明

位於東郭中村西部4.2公里,北沙河南岸。明初(1368—1398年),黃氏自山西省遷此建村,村民和睦相處,相互禮讓,取村名為明理村,後因村南里許又建一明理村,本村改為北明理村,簡稱北明。1949年村分為二,本村為西明。

虺城店

位於東郭中村南4.5公里,城河北岸。相傳,此處系殷紂王大臣尤虺的封地,後城廢設為驛站。清初(1644—1661年),徐氏來此開店,取名虺城店,後漸成村名。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因居郭河上游,一度被稱為郭上店,清末至今仍稱為虺城店。

蘇樓

位於東郭中村南4公里,馬河水庫東干渠西岸。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徐氏從河南省遷此建村,名徐家樓;清末(1875—1911年),蘇姓遷入,改村名為蘇樓。

後塢溝

位於東郭中村西南4.6公里,滕平公路東側。明洪武二年(1369年),滿氏由山西省遷此建村,因地處塢溝河上游,故名塢溝。萬曆年間(1573—1620年),稱小塢溝,後依方位稱後塢溝,1938年一度改稱滿莊,1982年複名後塢溝。

前塢溝

位於東郭中村西南5.5公里,城河北岸。明初(1368——1398年),劉氏由山西省遷此建村,因地處塢溝河谷地,故名塢溝。為區別上游之塢溝,改稱小塢溝;19489年以方位分立四村,本村居南,名前塢溝。

西塢溝

位於東郭中村西南5.2公里,城河北岸。明初(1368——1398年),於氏由山西省遷此建村,因地處塢溝河谷地,故名塢溝。為區別上游之塢溝,改稱小塢溝;19489年以方位分立四村,本村名西塢溝。

東塢溝

位於東郭中村西南5.2公里,城河北岸。明初(1368——1398年),劉氏由山西省遷此建村,因地處塢溝河谷地,故名塢溝。為區別上游之塢溝,改稱小塢溝;19489年以方位分立四村,本村名東塢溝。

後梁

位於東郭中村西南6公里,城河北岸。明初(1368——1398年),閻氏由山西省洪洞縣遷此建村,因居古梁水上游,且南近古廟樑上堂,故名樑上,後為區別村南之樑上村,本村改稱後梁上,今稱後梁。

南徐

位於東郭中村西南6公里,與城郊鄉於樓為鄰,滕平公路東側。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徐氏由稱前遷此建村,名為徐家莊,1958年更為南徐。

羅莊

位於東郭中村西南5.7公里,滕平公路西側。明洪熙元年(1425年),羅氏遷此建村,名羅家莊。今稱羅莊。

南唐林

位於東郭中村西南6.2公里,馬河水庫南乾渠西側。1965年馬河水庫建成蓄水,黨山鄉唐林村部分居民遷此定居,名新村, 1982年改稱南唐林。

龍王莊

位於東郭中村西南7公里,西南與龍陽鎮尚河圈毗鄰。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王氏由李嶺遷此建村,於村前溝上架石橋一座,故取村名為幹石橋,後改稱王莊,1982年因重名更為龍王莊。

屯裡

位於東郭中村西南5公里,馬河水庫南乾渠縱穿村中。相傳明代中期(1460—1552年),此處無人煙,有朝廷屯官冷氏來此屯墾,屯戶聚居成村,名冷所屯,1964年改稱屯裡。

玉泉村

位於東郭中村西南5.2公里,馬河水庫南乾渠西側。清乾隆四十七年(1783年),夏氏從黨山鄉夏莊遷此建村,隨原籍稱夏莊,1982年因重名改稱玉泉村。

巴莊

位於東郭中村西南6.2公里,西與龍陽鎮杜沙土為鄰。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巴氏遷此建村,名巴家莊,後孫、劉二氏相繼遷入,仍用原名,今稱巴莊。

前張坡

位於東郭中村南偏西3公里,滕平公路東側。此處原為東郭張氏所立莊園,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劉氏居此為佃,逐漸成村,名張坡,1950年村分為二,本村居南,稱前張坡。

後張坡

位於東郭中村南偏西3公里,滕平公路東側。此處原為東郭張氏所立莊園,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劉氏居此為佃,逐漸成村,名張坡,1950年村分為二,本村居北,稱後張坡。

秦林

位於東郭中村西南3.7公里,滕平公路西側。此處有東趙坡秦姓之祖墳地,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範氏自南徐來此建村護林,逐漸發展成村,取名秦林。

東趙坡

位於東郭中村西南4.2公里,馬河水庫南乾渠東側。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趙氏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因村周圍寬闊平坦的原野,取名趙坡,1982年因重名,以方位改稱東趙坡。

黃金坡

位於東郭中村西南3.8公里,馬河水庫南乾渠東側。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黃氏從北明遷此建村,名黃坡,1982年因重名改為黃金坡。

常莊

位於東郭中村西南2.5公里,滕平公路西側。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常氏由山西省遷來建村,以姓氏名為常莊。

大堂門

位於東郭中村西南2公里,東近滕平公路。唐開元年間(公元713—741年),李氏遷此建村。相傳有一朝官巡防民間,曾於此立堂斷案,故取村名為堂門,後曾一度稱為李家堂門,嗣因村西南建有小堂門村,本村改稱大堂門。

小堂門

位於東郭中村西南3.2公里,東近滕平公路。相傳此處元代既已成村,由張、戴、伊、何等姓居此,隨近村之名堂門;明後期(公元1553—1644年),公氏自鄒縣公莊、李氏由小宮遷入,並有周氏遷來,分片定居,曾一度稱公家堂門、周家堂門,後經發展連為一體,統稱小堂門。

大黨山

位於滕州市東北18公里,谷山之南,馬河水庫東2公里,系黨山鄉政府駐地。明代中期(1460—1552年),黨氏從東郭遷此建村,名黨郎山,1949年改稱大黨山。

夏莊

位於大黨山東部2.5公里,東南緊鄰戶主水庫。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夏氏從山西省遷此建村,名夏家莊,今稱夏莊。

新田

位於大黨山南部偏東2.2公里,南部與東郭鎮白河村為鄰。明初(1368—1398年),張氏由鄒縣駱頭村遷此西側2公里處建村,名高莊,後稱西高莊;1959年休馬河水庫,大部居民東遷至此,名為新村,另有部分村民遷至馬河水庫東岸定居,仍稱西高莊,兩個居民點同為一個行政村,1982年統稱新田。

東高莊

位於大黨山南偏西2公里,南與東郭鎮牛皮嶺為鄰,東郭至黨山公路東側。明宣德年間(1426——1435年),馬氏從微山馬口遷此建村,因居前、後高莊之東,故取名為東高莊。

北蔣莊

位於大黨山東南1.5公里,東南部與東郭鎮前、後任廠毗連。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蔣氏從種寨遷此建村,名蔣莊,1982年因重名,以方位稱北蔣莊。

小黨山

位於大黨山東偏南1公里,東近戶主水庫。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賀氏從東郭來此建村,因西鄰黨郎山,故稱小黨郎山,1949年改為小黨山。

谷山莊

位於大黨山北部2公里,谷山西南麓。明代中期(1460——1552年),李氏由城西大李莊遷來谷山腳下建村,名為谷山莊,沿用至今。

林嶺

位於大黨山北部300米處。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林氏由費縣林家大窪經龍陽鄉林村遷此建村,因地處山嶺,故名林嶺。

前高莊

位於大黨山南部偏西2公里,西鄰馬河水庫,南距東郭鎮馬河1公里。明初(1368—1398年)近有此村,名高莊村,原址在今址西1裡許,後相繼來此定居者分佈於山嶺之間,街隨稱高莊;宣德年間(1426——1435年),分前、後、東三個高莊,1959年因修馬河水庫東遷至此,重建家園,沿用原名前高莊。

瓦峪西

位於大黨山東北5.5公里,北鄰鄒縣駱莊。俗傳,戰國時期紀王女修道於連青山,王乃解集犯人至此燒製磚瓦,為女建城居之,名女王城;後李氏自鄒縣中心店來磚瓦廠舊址建村,名瓦家獄;嗣因獄字不吉利,以三面環山改稱瓦家峪,1953年村分為二,此為瓦峪西村,1973年部分居民遷往西北嶺建村,名為瓦峪西北嶺,今稱瓦峪西村。

瓦峪東

位於大黨山東北5.5公里,北鄰鄒縣駱莊。俗傳,戰國時期紀王女修道與連青山,王乃解集犯人至此燒製磚瓦,為女建城居之,名女王城;後李氏自鄒縣中心店來磚瓦廠舊址建村,名瓦家獄;嗣因獄字不吉利,以三面環山改稱瓦家峪,1953年村分為二,此為瓦峪東村,1954年部分居民遷往東北山坡建村,名為瓦峪東北山。

北馬莊

位於大黨山東北4公里,寄母山南側,明初(1368—1398年),馬氏自西馬莊遷此建村,取名馬莊,1982年因重名,更稱西馬莊。

上黃莊

位於大黨山東北6公里,連青山西麓。北宋時期(公元960——1127年),黃氏遷此建村,名黃家莊,(明洪武二年,胡、白、杜相繼遷入定居,清初演為黃莊,)1982年因重名,更稱上黃莊。

吳哨

位於大黨山東部偏北4.7公里,南鄰東郭境。俗傳,戰國時期紀王為其女在連青山修建女王城,並於此設立護衛哨所,後吳氏來此建村,名吳家哨,今稱吳哨。

叢莊

位於大黨山東北5公里,南距戶主水庫1.5公里。明宣德年間(1426——1435年),叢氏由登州遷此稍南建村,名叢家莊,1958年修戶主水庫,全村遷此,仍用原名,今稱叢莊。

石羊山

位於大黨山東部6.7公里,鏊子山南麓,南鄰東郭鎮境。明嘉靖年間(1552——1566年),張氏由東郭遷此建村,因居鏊子山南麓,村周臥石遍地,狀似羊群,故取村名為石羊山。

王李莊

位於大黨山東北5.2公里,西南依寄母山,西鄰鄒縣界。明洪武三年(1370年),王氏由西辛安遷此建村,名王莊,1982年因重名,更為王李莊。

北丁莊

位於大黨山東北4公里,寄母山南麓。明景泰年間(1450—1456年),丁氏由微山縣田陳遷此建村,名丁莊,1982年因重名,更為北丁莊。

安上

位於大黨山東北3公里,南鄰戶主水庫。俗傳,戰國時期紀王為其女在連青山修建女王城,於此之南設有護城兵營,名為安上,後錢氏遷入定居,沿用原名,1958年修戶主水庫,全村遷此,仍名安上。

後李嶺

位於大黨山西北2公里處。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李氏由滕西大劉莊遷此定居,因山嶺起伏,取名李家嶺,後人口漸增,村分為二,本村居北,名後李家嶺,今稱後李嶺。

小任莊

位於大黨山西北2.7公里,馬河水庫北端東岸。古時此處荒無人煙,北周時期(公元537——581年),王姓遷此建村,名為人莊,後演變為任莊,清末改稱小任莊。

前李嶺

位於大黨山西部偏北2公里,西近馬河水庫。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李氏由滕西大劉莊遷此定居,因山嶺起伏,取名李家嶺,後人口漸增,村分為二,本村居南,名前李家嶺,今稱前李嶺。

相嶺

位於大黨山西北3.3公里,北鄰鄒縣境界,西南瀕馬河水庫。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相姓從鄒縣遷此建村,名相家嶺,後簡稱相嶺。

磨石山

位於大黨山西北1.5公里。明代中期(1460——1552年),王氏自鄒縣兩下店遷此建村,因村前山嶺出產磨石,故名磨石山村。

位於大黨山西偏南1.5公里,西鄰馬河水庫。明洪武二年(1369年),丁氏由微山縣田陳遷此建村,時因村周檀樹成行,故名檀林村,後漸演為唐林,1959年修馬河水庫,該村東遷至此,仍用原名。

張任莊

位於大黨山西偏北2.6公里,馬河水庫東岸。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任姓來此西側裡許建村,名任莊;清雍正八年(1730年),張姓由東郭遷入,更為張任莊,1958年因修馬河水庫,東遷至此,仍用原名。

郭林溝

位於大黨山西北2公里,北鄰鄒縣境界。明末(1628——1644年),郭氏來此建村定居,其祖卒葬於村前,取村名為郭家林;清初(1644——1661年),王姓從鄒縣遷入,依村側之大溝,改稱郭林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