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60週年系列策劃之國產電視劇的現實主義之“拓”

文丨李大刀

電視劇60週年系列策劃之國產電視劇的現實主義之“拓”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

也是中國電視劇誕生60週年!

"翻看中國電視劇發展這60年,傳誦不衰的是那些揭開社會面具的現實主義題材電視劇,以及真實紀錄當下發展形態的紀實類影片。最偉大的編劇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點滴,是翻騰洶湧的歷史演變,而這樣的劇本,需要長期的思索,更需要歲月的打磨。”第24屆上海電視節已經開始倒計時,對此《影視Mirror》獨家策劃“國產電視劇的現實主義”系列。本文為系列第三篇——《國產電視劇的現實主義之“拓”》”

主題系列

系列一:國產電視劇的現實主義之“溯”

系列二:國產電視劇的現實主義之“殤”

系列三:國產電視劇的現實主義之“拓”

影視Mirror

回望這些年,國產電視劇現實題材從起步到至今,60年的長程,是不斷的探索。中國電視現實題材從誕生到至今,彎彎曲曲,縱然只是淺嘗輒止。時而的精品之作讓人們彷彿看到了“現實主義”的春天,但似乎短暫的波瀾並未給這片森林種下堅實的果子。

從1925年10月2日“電視之父”約翰·洛吉·貝爾德“掃描”出木偶的圖像之日起,這個跨越了將近100年的發展過程中,電視媒體一直在熒幕上佔據著堅實地位。

電視劇60週年系列策劃之國產電視劇的現實主義之“拓”

電視平臺得天獨厚的優勢使其在媒介更迭變幻的長河中,永不凋零。它有著廣泛的受眾,也肩負著使命。從黑白到彩色、從模擬到數字、從球面到平面,電視媒體從不缺位。

但作為一個媒體,它自然就帶有媒介自身的本質屬性,收視的時長、載體的不易移動性以及單純視聽結合下信息反饋差與弱互動性,也使其需要不斷開闢屬於自己的獨特路徑,穩住媒體陣營。

此外,作為一個媒體,電視媒體帶有一定的藝術性、戲劇性;藝術與戲劇性,讓整個電視媒體在將近一百年的發展中永不褪色,成為吸引受眾的一把利劍,但藝術的“仿真”性,也使得其在“現實主義”的創作中遭遇不可逾越的屏障。

電視媒體:“驕”與“謙”

如果說電影在紀實手法上是“情懷”使然,那麼電視媒體在傳播過程中應該承擔起應用的社會責任。

電視作為一個媒介,它具有不同於其他媒體的獨特屬性。面對億萬觀眾,節目量之大,題材之廣泛、形式之多樣,是任何大眾傳媒所不能比擬的。

電視媒體從誕生之日起,就不缺少觀眾,儘管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各種媒介衝擊之下,它的受眾群體仍然可觀。強大的用戶群,自然不懼收益問題。然而作為一個媒體,當成千上萬的受眾將眼球轉向這一熒幕時,它必須有所“擔當”,觀眾的廣泛性以及電視本身的內容導向性都要求電視應擔起這一責任。

電視劇60週年系列策劃之國產電視劇的現實主義之“拓”

“我們在記錄生活,在展示生活“——巴贊。

借用巴贊對於電影現實主義的觀點,現實主義電影要真實的呈現、紀錄現實生活。“現實主義”電視劇的創作同樣要求電視劇在表達上必須反映現實,記錄生活,並且有一定深度的觀察、思考,以及價值觀、世界觀。

然而電視劇作為呈現在電視媒體之上的內容形式,如何脫變也無法改變電視這一媒介本身的藝術屬性。儘管電視媒體在“娛樂至死”的時代,將這一屬性發揮到了極致。但在大聲疾呼要創作現實主義電視劇的時候,這一“致命”的本質特點卻是現實主義電視劇的痛點。

電視觀眾:“嚴”與“苟”

電視媒體傳播的直接客體是廣大受眾,其收益亦直接或間接的由這一群體所創造。因此對於電視而言,受眾不斷變換的口味成為其一直“鑽研”的目標。

一方面,受眾對於內容質量的要求在不斷的“上升”,另一方面,每日疲於生活現實的壓迫感,又使其想要從電視熒幕上找到一塊輕鬆的棲息地。他們在要求電視劇不應停留在疲於表面的呈現之時,要求電視劇應該更有看點,更有內涵。畢竟在電視劇中,觀眾只看到與他們生活高度一致的現實,那麼整個電視劇在劇情上將陷入枯燥不堪的局面。

電視劇60週年系列策劃之國產電視劇的現實主義之“拓”

因此編劇們絞盡腦汁,從生活中發掘具有生活“故事性”的典例,提煉故事精髓,然後將這樣一個經過編劇亦或是整個製作團隊精心編制的劇情,通過精美的畫面呈現到觀眾面前。

編劇圓了觀眾的夢,既對生活有所反映,也能加入藝術手法,抓住觀眾眼球。

國家政策“鼓勵”與市場經濟“擁抱”

根據藝恩發佈的《2017年大劇市場研究報告》顯示,2015年《電視劇管理規定》中“限古令”出臺以來,古裝劇在電視臺播出數量下降,2017年市場上湧現出多部優秀的現實題材電視劇,收穫良好收視率和口碑。

2017年,包括十九大報告以及廣電總局對外發聲中都體現了國家對正能量現實題材電視劇的支持和引導。十九大報告指出,應加強現實題材創作,不斷推出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

此外,在2017年的“電影電視劇內容製作座談會”上,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視劇司司長毛羽同樣指出,“反映人民生活的現實主義題材創作才是未來精品創作主流。主管部門將鼓勵更多電視劇堅持現實主義創作方法,鼓勵創作人員把握時代脈搏,承擔時代使命,聆聽時代聲音, 勇於回答時代課題。“

當下,各衛視獨闢蹊徑,紛紛開發屬於自己的特色產品,開闢屬於自己的新天地。政策的支持與鼓勵,市場的繁榮發展都在為當下的“現實主義”電視劇作品創作鋪路。樂觀的環境,在很大程度上為我國電視劇的“現實主義”之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象牙塔”造不出“現實主義”作品

政策的助推僅僅只是將引向“現實主義”電視劇的創作方向,而真正需要發力的確不只是宏觀環境。

回望中國電視劇發展這60年,當電視劇進入一種越來越成熟的產業化生產之後,編劇也從業餘化向職業化靠攏。通過專業的訓練可以讓編劇掌握製作技能、熟悉製作流程,從而製造出符合市場需要的“規範產品”。

電視劇60週年系列策劃之國產電視劇的現實主義之“拓”

但對藝術的感知以及對社會的領悟卻無從訓練。急功近利、狂熱催生下的“合格產品”,緊抓社會熱點,短時間內的“極限創作”表現在熒幕上就是滿屏的“都市劇場”。

電視劇在技術上還原現實並不難,因此諸如“魔幻劇”“偶像劇”“古裝劇”等等速成作品迅速火爆熒幕。這一系列的作品符合了規範,迎合了觀眾,但對於社會生活的體悟與思考卻少得可憐。

“時間緊 任務重”,編劇不走出去,查查資料也能創作。然而在“塑料象牙塔”裡製造出來的“現實”又和真相差的太遠,它既不全面也不客觀。藉助“現實”題材創造出的龐大數量,再繁榮終究也掩飾不了“偽現實”的尷尬境地。

任何“環節”都可能破壞一鍋粥

一部電視劇呈現在觀眾面前,要經過前期的大量籌備、中期的拍攝過程以及後期的剪輯等等。前期的劇本、編劇、以及導演、演員的選擇在這個過程顯得十分重要。一部劇在題材的選擇上可以是方方面面的,但最終的作品質量可能千差萬別,每一個環節都會對作品的創作造成影響。

一本好的劇本,更能夠反映社會生活現實。它可能是創作者對於對於現實生活的關注、對於現實生活的真切感受,以及對於社會現實的觀察、思考而由此創作的作品,也是“現實主義”電視劇創作的出發點。

一個優秀的編劇,需要具有對專業的掌握、對現實社會的關注、對生活的高度認知以及對藝術的審美把握。在“現實主義”作品的創作上,對於編劇的要求只會更高。編劇需要具有一定現實主義精神,同時還要能夠結合劇本題材將“生活現實”反映到現實生活。

一個合格的導演除了具備應用的專業技能之外,對於劇本、編劇以及演員的審視和選擇都十分關鍵,過分的依賴熱點題材只會一成不變、毫無新意;其次,過分的看重“流量”明星只會壞掉整個創作的集體美感,華而不實。

人力物力聚齊了,還需要資本的運作,在當下這樣一個“資本市場”操控下,“資本決定作品”的現象隨處可見,投資方操控著每一個環節。除此之外,一個演員的自我修養同樣顯得格外重要,靠著流量“漫天要價”的不在少數,如此種種,值得我們深思。

如果說一本好的劇本可以給整個作品增加“保真度”,那麼一個優秀的編劇就是將“保真度”傳遞給觀眾的核心節點,而一個合格的導演則是不負眾望,將“現實主義”發掘出爐。

要創作優秀的劇本並不容易,要成為優秀的編劇也不簡單,而有著現實“情懷”的導演,對於每一點的要求都只能更高。

而時下形態,劇本參差不齊,演員素養更是千姿百態、資本利益的操控、年輕編劇急於求成的“表現欲”,沒有踏實苦練的決心,更耐不住社會熱點的擊打,盲目跟風,誰火模仿誰,哪本題材火就抄哪本。基本的職業素養都沒有,何談自覺?

各個環節的疏漏都可能毀掉一部優秀的“現實主義”電視劇。

“熱點 盲點 痛點” 抓哪一個?

一部合格的”現實主義”電視劇主要應該圍繞三個力度進行創作——“熱點 盲點 痛點”,滿足一點,它及格,滿足兩點算良好,滿足三點才叫優秀。

對於眼下電視劇的發展情形而言,部分編劇想要抓住觀眾眼球,不斷尋求熱點,“模仿”“改編”“拼湊”,整個熒幕一道顏色。熱點過了,又紛紛轉向下一個熱點,無限循環,只退不進。

“現實主義”要敢於揭示社會敏感問題,揭示社會發展中的痛點,但真正能有幾個人去做,敢做,那就另當別論了。

從“現實主義”的本質出發,它可以是一種創作方法,也可以是一種對於作品的考量標準。當滿屏都在高呼現實主義,所有作品都往這個方向靠攏時,這個詞就被“玩壞”了,整個市場不是繁榮而是越變越畸形。

因此,當創作枯竭的編劇們找不到熱點,也不敢揭露痛點時,不妨多關注那些曾被我們趕新潮而遺忘的盲區,去關注更多的題材領域,發掘更多的創作源泉。

“現實主義”電視劇要製作精良,但並不都等於製作高昂,鑑於時下的發展情形,我們在探索中應該怎麼走,仍值得我們繼續深思。

—The End—

主編 | 韓英楠

校對 | 栗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