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60周年系列策划之国产电视剧的现实主义之“拓”

文丨李大刀

电视剧60周年系列策划之国产电视剧的现实主义之“拓”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

也是中国电视剧诞生60周年!

"翻看中国电视剧发展这60年,传诵不衰的是那些揭开社会面具的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以及真实纪录当下发展形态的纪实类影片。最伟大的编剧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点滴,是翻腾汹涌的历史演变,而这样的剧本,需要长期的思索,更需要岁月的打磨。”第24届上海电视节已经开始倒计时,对此《影视Mirror》独家策划“国产电视剧的现实主义”系列。本文为系列第三篇——《国产电视剧的现实主义之“拓”》”

主题系列

系列一:国产电视剧的现实主义之“溯”

系列二:国产电视剧的现实主义之“殇”

系列三:国产电视剧的现实主义之“拓”

影视Mirror

回望这些年,国产电视剧现实题材从起步到至今,60年的长程,是不断的探索。中国电视现实题材从诞生到至今,弯弯曲曲,纵然只是浅尝辄止。时而的精品之作让人们仿佛看到了“现实主义”的春天,但似乎短暂的波澜并未给这片森林种下坚实的果子。

从1925年10月2日“电视之父”约翰·洛吉·贝尔德“扫描”出木偶的图像之日起,这个跨越了将近100年的发展过程中,电视媒体一直在荧幕上占据着坚实地位。

电视剧60周年系列策划之国产电视剧的现实主义之“拓”

电视平台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其在媒介更迭变幻的长河中,永不凋零。它有着广泛的受众,也肩负着使命。从黑白到彩色、从模拟到数字、从球面到平面,电视媒体从不缺位。

但作为一个媒体,它自然就带有媒介自身的本质属性,收视的时长、载体的不易移动性以及单纯视听结合下信息反馈差与弱互动性,也使其需要不断开辟属于自己的独特路径,稳住媒体阵营。

此外,作为一个媒体,电视媒体带有一定的艺术性、戏剧性;艺术与戏剧性,让整个电视媒体在将近一百年的发展中永不褪色,成为吸引受众的一把利剑,但艺术的“仿真”性,也使得其在“现实主义”的创作中遭遇不可逾越的屏障。

电视媒体:“骄”与“谦”

如果说电影在纪实手法上是“情怀”使然,那么电视媒体在传播过程中应该承担起应用的社会责任。

电视作为一个媒介,它具有不同于其他媒体的独特属性。面对亿万观众,节目量之大,题材之广泛、形式之多样,是任何大众传媒所不能比拟的。

电视媒体从诞生之日起,就不缺少观众,尽管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各种媒介冲击之下,它的受众群体仍然可观。强大的用户群,自然不惧收益问题。然而作为一个媒体,当成千上万的受众将眼球转向这一荧幕时,它必须有所“担当”,观众的广泛性以及电视本身的内容导向性都要求电视应担起这一责任。

电视剧60周年系列策划之国产电视剧的现实主义之“拓”

“我们在记录生活,在展示生活“——巴赞。

借用巴赞对于电影现实主义的观点,现实主义电影要真实的呈现、纪录现实生活。“现实主义”电视剧的创作同样要求电视剧在表达上必须反映现实,记录生活,并且有一定深度的观察、思考,以及价值观、世界观。

然而电视剧作为呈现在电视媒体之上的内容形式,如何脱变也无法改变电视这一媒介本身的艺术属性。尽管电视媒体在“娱乐至死”的时代,将这一属性发挥到了极致。但在大声疾呼要创作现实主义电视剧的时候,这一“致命”的本质特点却是现实主义电视剧的痛点。

电视观众:“严”与“苟”

电视媒体传播的直接客体是广大受众,其收益亦直接或间接的由这一群体所创造。因此对于电视而言,受众不断变换的口味成为其一直“钻研”的目标。

一方面,受众对于内容质量的要求在不断的“上升”,另一方面,每日疲于生活现实的压迫感,又使其想要从电视荧幕上找到一块轻松的栖息地。他们在要求电视剧不应停留在疲于表面的呈现之时,要求电视剧应该更有看点,更有内涵。毕竟在电视剧中,观众只看到与他们生活高度一致的现实,那么整个电视剧在剧情上将陷入枯燥不堪的局面。

电视剧60周年系列策划之国产电视剧的现实主义之“拓”

因此编剧们绞尽脑汁,从生活中发掘具有生活“故事性”的典例,提炼故事精髓,然后将这样一个经过编剧亦或是整个制作团队精心编制的剧情,通过精美的画面呈现到观众面前。

编剧圆了观众的梦,既对生活有所反映,也能加入艺术手法,抓住观众眼球。

国家政策“鼓励”与市场经济“拥抱”

根据艺恩发布的《2017年大剧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5年《电视剧管理规定》中“限古令”出台以来,古装剧在电视台播出数量下降,2017年市场上涌现出多部优秀的现实题材电视剧,收获良好收视率和口碑。

2017年,包括十九大报告以及广电总局对外发声中都体现了国家对正能量现实题材电视剧的支持和引导。十九大报告指出,应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

此外,在2017年的“电影电视剧内容制作座谈会”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司长毛羽同样指出,“反映人民生活的现实主义题材创作才是未来精品创作主流。主管部门将鼓励更多电视剧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鼓励创作人员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聆听时代声音, 勇于回答时代课题。“

当下,各卫视独辟蹊径,纷纷开发属于自己的特色产品,开辟属于自己的新天地。政策的支持与鼓励,市场的繁荣发展都在为当下的“现实主义”电视剧作品创作铺路。乐观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为我国电视剧的“现实主义”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象牙塔”造不出“现实主义”作品

政策的助推仅仅只是将引向“现实主义”电视剧的创作方向,而真正需要发力的确不只是宏观环境。

回望中国电视剧发展这60年,当电视剧进入一种越来越成熟的产业化生产之后,编剧也从业余化向职业化靠拢。通过专业的训练可以让编剧掌握制作技能、熟悉制作流程,从而制造出符合市场需要的“规范产品”。

电视剧60周年系列策划之国产电视剧的现实主义之“拓”

但对艺术的感知以及对社会的领悟却无从训练。急功近利、狂热催生下的“合格产品”,紧抓社会热点,短时间内的“极限创作”表现在荧幕上就是满屏的“都市剧场”。

电视剧在技术上还原现实并不难,因此诸如“魔幻剧”“偶像剧”“古装剧”等等速成作品迅速火爆荧幕。这一系列的作品符合了规范,迎合了观众,但对于社会生活的体悟与思考却少得可怜。

“时间紧 任务重”,编剧不走出去,查查资料也能创作。然而在“塑料象牙塔”里制造出来的“现实”又和真相差的太远,它既不全面也不客观。借助“现实”题材创造出的庞大数量,再繁荣终究也掩饰不了“伪现实”的尴尬境地。

任何“环节”都可能破坏一锅粥

一部电视剧呈现在观众面前,要经过前期的大量筹备、中期的拍摄过程以及后期的剪辑等等。前期的剧本、编剧、以及导演、演员的选择在这个过程显得十分重要。一部剧在题材的选择上可以是方方面面的,但最终的作品质量可能千差万别,每一个环节都会对作品的创作造成影响。

一本好的剧本,更能够反映社会生活现实。它可能是创作者对于对于现实生活的关注、对于现实生活的真切感受,以及对于社会现实的观察、思考而由此创作的作品,也是“现实主义”电视剧创作的出发点。

一个优秀的编剧,需要具有对专业的掌握、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对生活的高度认知以及对艺术的审美把握。在“现实主义”作品的创作上,对于编剧的要求只会更高。编剧需要具有一定现实主义精神,同时还要能够结合剧本题材将“生活现实”反映到现实生活。

一个合格的导演除了具备应用的专业技能之外,对于剧本、编剧以及演员的审视和选择都十分关键,过分的依赖热点题材只会一成不变、毫无新意;其次,过分的看重“流量”明星只会坏掉整个创作的集体美感,华而不实。

人力物力聚齐了,还需要资本的运作,在当下这样一个“资本市场”操控下,“资本决定作品”的现象随处可见,投资方操控着每一个环节。除此之外,一个演员的自我修养同样显得格外重要,靠着流量“漫天要价”的不在少数,如此种种,值得我们深思。

如果说一本好的剧本可以给整个作品增加“保真度”,那么一个优秀的编剧就是将“保真度”传递给观众的核心节点,而一个合格的导演则是不负众望,将“现实主义”发掘出炉。

要创作优秀的剧本并不容易,要成为优秀的编剧也不简单,而有着现实“情怀”的导演,对于每一点的要求都只能更高。

而时下形态,剧本参差不齐,演员素养更是千姿百态、资本利益的操控、年轻编剧急于求成的“表现欲”,没有踏实苦练的决心,更耐不住社会热点的击打,盲目跟风,谁火模仿谁,哪本题材火就抄哪本。基本的职业素养都没有,何谈自觉?

各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毁掉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电视剧。

“热点 盲点 痛点” 抓哪一个?

一部合格的”现实主义”电视剧主要应该围绕三个力度进行创作——“热点 盲点 痛点”,满足一点,它及格,满足两点算良好,满足三点才叫优秀。

对于眼下电视剧的发展情形而言,部分编剧想要抓住观众眼球,不断寻求热点,“模仿”“改编”“拼凑”,整个荧幕一道颜色。热点过了,又纷纷转向下一个热点,无限循环,只退不进。

“现实主义”要敢于揭示社会敏感问题,揭示社会发展中的痛点,但真正能有几个人去做,敢做,那就另当别论了。

从“现实主义”的本质出发,它可以是一种创作方法,也可以是一种对于作品的考量标准。当满屏都在高呼现实主义,所有作品都往这个方向靠拢时,这个词就被“玩坏”了,整个市场不是繁荣而是越变越畸形。

因此,当创作枯竭的编剧们找不到热点,也不敢揭露痛点时,不妨多关注那些曾被我们赶新潮而遗忘的盲区,去关注更多的题材领域,发掘更多的创作源泉。

“现实主义”电视剧要制作精良,但并不都等于制作高昂,鉴于时下的发展情形,我们在探索中应该怎么走,仍值得我们继续深思。

—The End—

主编 | 韩英楠

校对 | 栗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