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高考加分到自主招生“降分”,我國離建立多元評價體系有多遠?

最近,我國試點自主招生和(在本省內)進行綜合素質評價的高校陸續公佈入圍複試的名單。對於自主招生和綜合素質評價,輿論最為關注的是,獲得自主招生資格,被綜合素質評價錄取,會獲得多少降分錄取優惠。​學生、家長最關心的則是,哪些學生最終可以獲得降分錄取優惠。

從高考加分到自主招生“降分”,我國離建立多元評價體系有多遠?


自主招生、綜合素質評價錄取改革,本來是為了打破單一分數評價,建立多元評價體系,在統一測試成績之外,考察學生的學科特長、創新潛能、綜合素質,但現在卻被引導關注“降多少分錄取”——達當地一本線(自主招生資格線)即被錄取,或是獲得低於該校在當地的錄取分數10到60分被錄取的優惠。這會誤導學生、家長仍舊從分數角度看待自主招生和綜合素質評價,而非自主發展自己的興趣、特長和綜合素養。

目前,針對高校自主招生,已有不少機構介入,提供相應的培訓服務,其招生廣告,就是降多少分進名校。從高校公佈的自主招生政策來說,這沒有錯,實質就是獲得降分錄取優惠。但是,降分評價和多元評價,是不同的。首先,這非但沒有淡化分數評價,反而進一步強化分數評價,是把學生的特長表現也“折算”為分數,這和以前的高考加分政策一樣,實施高考加分政策是為了關注學生除考試成績之外的藝術特長、體育特長、學科特長,可這沒有引導學生髮展興趣、特長,學生、家長普遍關注考試分數,因為考試分數是第一位的,其他的也都要向分數體系“靠攏”,當學生覺得發展興趣、特長會影響考試分數時,就不再發展興趣、特長。


從高考加分到自主招生“降分”,我國離建立多元評價體系有多遠?


其次,學生和家長不是以多元發展角度看待自主招生和綜合素質評價,而是以能降多少分的功利態度對待。從今年起,我國將取消所有高考獎勵性質加分,取消高考獎勵性質加分的目的之一,就是扭轉部分學生、家長功利對待加分,打造特長獲得加分的問題。取消高考獎勵性質加分後,原來的加分項目,都被納入高校自主招生中,由大學認定、評價學生的特長、潛能,這是有助於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發展特長,以特長去選擇大學、專業,規劃未來發展的。但是,由於獲得自主招生資格,只是獲得一定的降分錄取優惠,因此,“特長=高考降分”,就是學生、家長、社會輿論對待自主招生的普遍看法。

事實上,“能降多少分”,已成為學校、學生、家長評價自主招生、綜合素質評價的價值和意義的主要指標。有的學校認為,能獲得降分的學生畢竟是少數,因此,告訴學生不要關注自主招生和綜合素質評價,這屬於“錦上添花”,因此,自主招生改革和綜合素質評價錄取改革,對中學教育教學,沒有多大觸動。而由於綜合素質評價錄取,給學生的錄取優惠不明顯,是按高考成績,大學面試考察成績,和中學綜合素質進行“三位一體”評價、錄取,因此,不少學生、家長認為參加綜合素質評價沒有多大意義,不過是多一個被錄取的機會而已。另外,對於自主招生的降分錄取優惠,也有不少農村學校、普通中學反對,認為降分破壞公平,因為普通中學學生、農村學生能獲得自主招生降分優惠的很少。

從高考加分到自主招生“降分”,我國離建立多元評價體系有多遠?

本來是構建多元評價體系的改革,卻被整個社會理解為“降分”,這對淡化“唯分數論”是不利的——我國推進自主招生改革和綜合素質評價錄取改革的目的,就是淡化“唯分數論”。出現目前這一局面,和自主招生、綜合素質評價錄取的錄取模式有關。我國的自主招生和綜合素質評價錄取,都被納入到集中錄取之中,在學生參加自主招生、綜合素質測評後,要填報志願,根據高考成績、錄取優惠(或三位一體總評分數)錄取。這就把自主招生和綜合素質評價嫁接到按總分錄取的高考錄取模式之上。

要真正構建多元評價體系,需要推進招考分離,簡單來說,試點自主招生和綜合素質評價錄取改革的高校,可採取統一考試+學校自主評價、招生的方式,在統一高考成績公佈後,由大學自主提出申請成績要求,達到成績要求的學生可同時申請若干所大學,大學獨立結合統一高考成績、大學面試成績、中學特長和綜合素質,對學生進行評價、錄取,每個學生可獲得多張大學錄取通知書,再做選擇。我國香港地區高校在內地的自主招生,就採取這種方式,沒有人把香港地區高校的自主招生視為降分錄取,就在於其沒有按高考分數排序、結合高考志願的投檔分,學生的中學學業成績、特長、參與社會實踐和社會公益活動等,都是評價學生的指標之一,這就構建起多元評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