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蛙有第三隻眼,人為什麼沒有?|睡前科學故事

給孩子最好的科學教育

牛蛙有第三只眼,人为什么没有?|睡前科学故事

你吃過旅行青蛙牛蛙麼?

只吃過死的,沒見過活的是嗎?那真的太可惜了。如果你和牛蛙的三隻眼對視過的話恐怕再也無法直視牛蛙料理了。

牛蛙有第三只眼,人为什么没有?|睡前科学故事
牛蛙有第三只眼,人为什么没有?|睡前科学故事

左右滑動和牛蛙子的第三隻眼對視(兩個眼睛中間那個灰白色的小點)

不僅是牛蛙,一些原始的蜥蜴也有這樣的第三隻眼睛。

實際上,這些動物的第三隻眼睛叫做頂眼,它連著腦子裡的一個叫做松果體的結構。人類雖然沒有頂眼,但是卻有松果體。松果體長在兩個腦半球中間,長得就像一個松果,可以說是腦仁的仁了。

牛蛙有第三只眼,人为什么没有?|睡前科学故事

500年前,現代科學的奠基人之一——法國哲學家、數學家笛卡爾相信,人腦裡的松果體就是靈魂居住的地方。現在我們知道,人類的松果體是已經消失的頂眼的遺蹟。

是的,當人類還沒有成為人類的時候,就有這第三隻眼睛。現在只有少數爬行動物(如新西蘭的楔齒蜥、印尼的科莫多巨蜥),還有一些魚類(如七鰓鰻)和兩棲類動物還保留著這個第三隻眼睛。

牛蛙有第三只眼,人为什么没有?|睡前科学故事

某種蜥蜴頭部的頂眼

這個頂眼和一般的眼睛很像,也有角膜、晶狀體和視網膜,楔齒蜥的頂眼還能分辨藍色和綠色。頂眼這第三隻眼的功能主要是為了分辨生物經歷的時間和季節,就像一本日曆一樣。

大腦根據頂眼的信息,就可以調控生物的睡眠啊、繁殖啊這些和時間有關的事情。我們腦內的松果體和那些有頂眼的蜥蜴一樣,都可以製造褪黑素,褪黑素就是調節睡眠和晝夜節律的一種重要物質(腦白金的主要成分)。

另外,那些有頂眼的爬行動物在失去了頂眼後也不能調整自己的體溫。

牛蛙有第三只眼,人为什么没有?|睡前科学故事

那麼,人類是怎樣失去頂眼的呢?

頂眼是一種非常古老,但快要消失的眼睛。

頂眼很有可能出現在所有脊椎動物的祖先上岸之前。許多已經滅絕的魚類的腦殼頂上都有2個疑似頂眼的洞洞(頂眼最開始有1對,而不是1個)。

可是,不光是人類,所有哺乳動物都沒有頂眼,哺乳動物的化石裡也沒有出現頂眼的蹤跡。許多哺乳動物僅僅保留了和頂眼相連的松果體,鯨這種哺乳動物乾脆連買頂眼贈送的松果體都不要了。

牛蛙有第三只眼,人为什么没有?|睡前科学故事

也就是說,在成為哺乳動物的過程中,我們失去了頂眼。

即使是那些還保留著頂眼的動物,也往往在頂眼上包裹著一層鱗片來為難它,真是太過分了,你們這樣子很容易失去它的啊。

(╯°Д°)╯︵ /(.□ . \)

至於哺乳動物為什麼會失去頂眼,現在主要有2類解釋:熬夜說燥熱說

熬夜說是這樣的,哺乳動物為了能熬夜學習或者宅在黑黢黢的地方,頂眼慢慢就瞎掉了。

這個解釋符合哺乳動物的演化歷史。為了不和強大但不能在夜晚保持體溫的爬行動物(比如恐龍)在白天競爭,哺乳動物的祖先在三疊紀末期開始過上了熬夜的生活。哺乳動物曾有過一段色盲的“黑”歷史,就是和那時候的生活方式有關。

熬夜說認為,顯然,頂眼的夜晚睡覺提示功能會干擾哺乳動物的祖先熬夜,因此頂眼就在那個時期變禿了。使用手機來熬夜的現代人大概是一種返祖現象吧。

牛蛙有第三只眼,人为什么没有?|睡前科学故事

第二類解釋是燥熱說。

根據燥熱說,哺乳動物的祖先開始從變溫動物(俗稱冷血動物)變得恆溫的時候,不再需要頂眼觀察天象來調節體溫。此外,有太陽沒太陽的時候頂眼還會讓身體忽冷忽熱的,比較礙事兒,因此後來就被廢了。

當然了,除了熬夜說和燥熱說,還有些思想比較活潑的人說,你看有頂眼的動物頭上都沒有毛,可見第三隻眼比較影響髮型。長著頂眼還怎麼長毛,還怎麼給寶貴的腦殼保溫?所以頂眼就被強行犧牲掉了。

不過,上面這些解釋都不太完美。而且由於笛卡爾對松果體異乎尋常的興趣,許多宗教人士開始強行亂入。

牛蛙有第三只眼,人为什么没有?|睡前科学故事

這是笛卡爾在17世紀的《論人》(Treatise of man)中畫的松果體的功能,讓一代又一代的宗教人士頗為激動。

有人根據頂眼和時間的關係(它不是有感受時間變化的功能麼)展開了豐富的聯想:2個眼睛是用來看空間的三個維度的,頂眼是用來看時間這個維度的。所以牛蛙是洞悉四維的生物?那你們怎麼可以吃蛙蛙?

還有信教人士步子邁得更大——松果體可就是能看見過去未來的天眼啊!那照你們這樣說的話,下面這種人正在演化成為時間旅行者咯?

牛蛙有第三只眼,人为什么没有?|睡前科学故事牛蛙有第三只眼,人为什么没有?|睡前科学故事
牛蛙有第三只眼,人为什么没有?|睡前科学故事

好評圖書

不過癮,請戳

你以為知道自己每天睡了多久,其實有時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在白天睡著了

忙到停不下來的腦子,怎麼可能有創造力?

牛蛙有第三只眼,人为什么没有?|睡前科学故事

把科學帶回家

ID:steamforkids

給孩子最好的科學教育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Benoit, J., Abdala, F., Manger, P. R., & Rubidge, B. S. (2016). The sixth sense in mammalian forerunners: Variability of the parietal foramen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pineal eye in South African Permo-Triassic eutheriodont therapsids. Acta Palaeontologica Polonica, 61(4), 777-789.

Eakin, R. M. (1973). The third eye.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Su, C. Y., Luo, D. G., Terakita, A., Shichida, Y., Liao, H. W., Kazmi, M. A., ... & Yau, K. W. (2006). Parietal-eye phototransduction components and their potential evolutionary implications. Science, 311(5767), 1617-1621.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1772576/

http://www.askabiologist.org.uk/answers/viewtopic.php?id=12378

https://theconversation.com/what-our-ancestors-third-eye-reveals-about-the-evolution-of-mammals-to-warm-blood-6845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