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園,一座漸行漸遠的徽州古園林

餘園概述:徽州身處自然天成的山水腹地環境,徽州自身就是一個天然的大園林,而徽州園林是在山水環境裡的一個特殊的人文景觀建築,她是徽商繁榮崛起後衍生的物化產物。休寧餘園,是休寧徽商汪家榮歸故里後安度晚年的一個桃花源。餘園依傍率水溪畔,餘園包括汪家祖屋,繡樓,花廊、家族支祠堂,半月觀景臺,觀浪亭等建築組合。餘園的建築風格和主人的一生軌跡,眼界格局息息相關。而“餘園”的釋義,惜餘,慎餘,蔭餘等,正是秉承著汪姓先祖家風的代代傳承。

餘園,一座漸行漸遠的徽州古園林

網絡配圖

餘園年久失修以及休寧月潭水庫擴建,需搬移餘園

2018年3月25日上午八時許,在休寧石田中學校園內率水河畔餘園。幾個建築工人正在古建專家的指導下,小心翼翼地拆除餘園繡樓裡一個個精美的構件,並將每一個構件做對應的編號登記處理。

餘園從建立至今,已經有兩百多年。佔地二十多畝的餘園,在歲月的洗禮和變遷中,汪家祖屋、家祠、觀浪亭等幾近消失,只留下一些支離破碎遺蹟。人們從這些點滴痕跡中按圖索驥,才得以勾勒出曾經汪家輝煌一時的餘園依稀風貌。

餘園繡樓、花廊、半月觀景臺是餘園留下來相對完整的部分。由於休寧月潭水庫的河流擴建,以及餘園繡樓和花廊年久失修,亭臺樓閣岌岌可危,經休寧縣文廣新局和文物局以及相關部門一致開會研討後慎重決定,搬移餘園殘存的繡樓和花廊,妥善安放他處,待日後再做恢復或其他處理。

休寧汪家先祖汪淡齋

休寧石田是一個汪氏聚族而居的村落。宋朝末年68世,祖孔安公,孔淳公從鄰村旌城遷移而來,為唐代越國公汪華的堂弟開國公汪鐵佛的後裔。隨後汪家在石田安營紮寨,耕讀為本,讀書傳家,隨著煙火的日益旺盛,在石田一帶形成七門,每門都有自己的宗祠和大宅院。

依傍在率水河畔的石田,便利的水運交通,商貿發達,徽商的雛形大多如是,休寧汪家同樣如此。

汪家先祖汪淡齋生於乾隆1762年,年少時天賦極佳,聰穎好學。長大後,幾經輾轉來到浙江衢州。先後經營油坊,南貨等行業。生意興隆,收穫頗豐。後又結識官宦,涉足鹽業。鹽業一本萬利,很快成為衢州大富豪之一。

有一次在滿載貨物出海之際,疏忽了對天氣的預判。一場突如其來的狂風暴浪,差點將他的一船貨物沉入海底。待風平浪靜有險無災後,汪淡齋不禁後怕,也深深懂得了凡事需謹慎為妥。

汪淡齋和餘園的建築歷史

告老還鄉後的汪淡齋為了光宗耀祖,出資開始建造餘園,並特意選在臨率水河畔,對岸山巒疊翠,一股清清溪流婉轉環抱,正是環境的極佳之處。

據史料記載,“淡遠堂”為餘園主人的家祠,而最為巧妙的是祠堂的前面利用巧妙的地理位置,依勢而建了半月臺。月臺為半月形,以碩大的黟縣青石圍建而成,面積達百餘平方米,這在徽州實為少見。半月臺除了觀景,還有防汛功能。建成之後,就成了汪淡齋和家人朋友盛夏納涼賞月的後花園。如今,半月臺依然尚存。汪淡齋歷經二十餘年精心修建了餘園,後在其孫輩又修建了繡樓以及花廊,意為補園,自此餘園全部修建完畢。

餘園的繡樓、花廊構思精巧。山水環境中的私家庭院園林,獨具匠心。筆者於餘園繡樓、花廊拆移之際兩度前去觀看。

穿過兩百多年的歲月,其間歷經太平天國運動,戰亂,以及建築自然衰落,餘園的繡樓、畫廊已滿是滿目瘡痍。然而依然可見園內,迴廊曲徑通幽,漏窗,景框,魚池佈局精巧靈動,即便碎裂著,卻也是窺一斑而知全豹。而繡樓、花廊內的頂部各種如意花紋木雕精美無比,顏色用於礦物石提煉的石藍居多,間或也有赭紅或者其他顏色點綴其間,甚為美妙。目前在徽州此類工藝特徵的建築,至今未見其他的參照物,也是一處本地形制和異域風格工藝特徵相結合建造的徽州園林,獨一無二。

餘園,一座漸行漸遠的徽州古園林

網絡配圖

因為汪淡齋在浙江衢州經商,在花廊和繡樓雕飾上以徽州建築風格為主,又兼帶了衢州的建築元素。繡樓為汪家小姐女眷觀景活動的場所,花廊在徽州園林內起到和廳堂建築連接的功能。繡樓的山牆以徽州“觀音兜”外形展露,和花廊之間以柔美起伏的建築線條銜接,高低錯落,虛實結合,更顯娟麗秀美。繡樓和花廊是餘園遺留下來的古蹟精華若干部分。

餘園前後歷經幾代人才得以完成,實為汪家人心血力作。

漸行漸遠的餘園將走向哪裡

歷經幾個朝代更迭,一度輝煌的餘園漸漸邁向衰落,在解放後充了公,汪家後人現如今散落在全國各地,坊間流傳說是人才輩出。

時代發展變遷,據悉,日前除了餘園繡樓和花廊已經拆移,為了順應因月潭水庫的水位,下一步休寧縣文廣新局還將作出拆移餘園半月臺的決定。或者在不久的將來,還會將半月臺在原來位置後退若干米復建。餘園的今日,雖已殘缺不整。然而,倘若半月臺這樣獨特的觀景建築保留在原址上,那也將是餘園的幸事。

然,餘園的繡樓和花廊呢?它們終將去向哪裡?

值餘園繡樓和花廊拆移其間,有幾位外地的愛好徽州建築的人士,紛紛來電:是否將繡樓和花廊一併買去?或是與當地政府合作,將繡樓和花廊移至本縣縣城或者其他城市做徽州園林景觀的研學和觀賞場所。一時間,議論者眾,莫說一是。

一座徽州的古園林,歷經幾代人的匠心打造,凝聚了徽州人的心血智慧。不僅是徽州古園林的獨特代表,一部晚清徽商發展繁榮衰退史,一段徽州歷史的見證,更是徽商“艱苦創業、榮歸故里、大興土木、美好生活、安度晚年”的真實寫照。

歲月如斯,休寧石田率水河畔,青山綠水依然在吟唱著餘園的悠悠往事。

沒有人知道,餘園的歸宿在哪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