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問古文化:康熙通寶背原和中華民國二十五年拾分鎳幣

【前言】康熙通寶,中國古代錢幣之一。清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一年,因為當時社會政治比較穩定,經濟發展很快,商品交換、貨幣經濟也非常發達,所以康熙一朝的錢幣鑄造得非常精美,大都很規整,錢型厚重,文字美觀大方。

康熙通寶是古代的錢幣之一,康熙年間社會比較穩定,經濟發展得很快,當時的商品交換、貨幣經濟等都比較發達,因此在這一時期裡鑄造的康熙通寶錢幣非常精美,規整厚重的錢型和美觀大方的文字都使得現在存世的康熙通寶錢幣受到收藏家、投資者們的熱捧。

廣州問古文化:康熙通寶背原和中華民國二十五年拾分鎳幣

【評價】以上左邊錢幣圓形方孔,錢面直讀“康熙通寶”,錢背穿孔左邊有"原"字,穿孔右邊鑄有局名。其色澤光鮮自然、紋飾深,淺適度、外型美觀、品相較好,製作工藝相當精緻。

【歷史】康熙通寶都比較厚重,文字大方規整,康熙下令在全國開設了大大小小總共二十四處鑄錢局。如今的康熙通寶根據重量分為大中小三種類別,這主要是因為當時由於成本以及私鑄的問題造成了康熙通寶不同重量的情況。康熙通寶的背文也各有不同,這也是影響當今康熙通寶價值的主要因素之一。

廣州問古文化:康熙通寶背原和中華民國二十五年拾分鎳幣

【前言】中華民國建立之初,臨時政府財政部呈文孫中山請求鑄行紀念銀幣,圖案採用大總統肖像,孫中山同意鼓鑄紀念銀幣,並提出通用紀念銀幣新花紋“中間應繪五穀模型,取半歲足民之義,垂勸農務本之規”,並命財政部速制新模,分令各省造幣廠按照新模依式鑄造。隨後,各種版別的孫中山像開國紀念幣紛紛鑄行。 孫中山先生逝世後,出於對他的緬懷之情和無限愛戴,先後鑄造了很多孫像銀幣,其中包括孫像民國十五年壹圓銀幣、孫像民國十八年地球雙旗銀幣、孫像民國十八年帆船壹圓樣幣、孫像民國十八年二寸·一年金本位幣銀樣、孫像民國二十五年古布圖案銀幣等。

廣州問古文化:康熙通寶背原和中華民國二十五年拾分鎳幣

【評價】以上錢幣為“中華民國二十五年鎳幣”一枚,直徑為1.8釐米。錢幣正反面邊緣飾方雷紋,凹槽邊。正面中心鑄有孫中山先生的側面像,上環“中華民國二十五年”字樣;背面鑄有古布圖,左右有幣值“拾分”,將錢幣背面改成古布圖案設計的目的是財政部計劃發行減重、降色銀幣時與標準船洋區分用。該藏品品相完整,包漿自然,字體、紋飾清晰,具有非常高的收藏價值。

廣州問古文化:康熙通寶背原和中華民國二十五年拾分鎳幣

【歷史】據瞭解,1935年11月,國民黨政府宣佈實行法幣政策,禁止銀元在市面流通,隨後發行可在市場上流通的鎳幣。但其實早在1935年初,民國政府已經委派美國費城造幣廠鑄造伍分、拾分、廿分的鎳幣每種11枚,送交國民政府呈遞樣品。國民政府時期制幣事宜多與美國方面往來,模具生產基本都由費城造幣廠供應,然民國二十五年起則改為上海中央造幣廠生產。民國二十五錢幣在這樣的特殊年代、特殊情況下產生的特殊貨幣,因而特別稀少,也極其珍貴。

“孫中山銀幣”是近代中國錢幣中的精品,有著歷史薰陶,是價值很高的革命文物,具有深遠的歷史紀念意義;同時,還是考古和研究中國歷史文化難得的實物。珍貴的“孫中山銀幣”記錄了辛亥革命驚天動地的偉大歷史,由於歷經百年風雨,當時鑄造數量極為有限,存世量極為稀少,尤其是品相好的更為稀缺,因此很受收藏愛好者青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