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幣中的「通寶」與「元寶」有什麼區別?又有什麼相同之處?

通寶是我國古代錢幣的一種名稱。起於始於唐高祖武德四年(621)鑄造的銅幣“開元通寶”。意思為“開始新紀元通行的寶貨”,於是有了“通寶”名稱。以後歷代沿用下來,“通寶”二字前面常冠以年號、朝代或國名,鑄於幣面。如南唐的“唐國通寶”、宋代的“太平通寶”、元代的“至正通寶”、明代的“大明通寶”、清代的“康熙通寶”等。錢幣形狀為外圓內方,其名稱多為四字楷書,分列於方孔四邊,這樣就出有兩種讀法。

錢幣中的“通寶”與“元寶”有什麼區別?又有什麼相同之處?

開元通寶圖

以“開元通寶”為例:一是直讀為“開元通寶”,二是旋讀為“開通元寶”,這樣的意思也能說得通,意為“開始 通行的首要寶貨”。這種旋讀方式在民間頗為流行。

錢幣中的“通寶”與“元寶”有什麼區別?又有什麼相同之處?

銀元寶圖

到了元代出現了以白銀鑄造的真正“元寶”,也是進入流通領域的貨幣,儘管形狀、重量與銅錢完全不同,但二者有完全相同的意思,即白銀“元寶”與銅錢“通寶”都是“通行的寶貨”,而且明清兩代在元寶通行的同時也通行銅錢,二者都是大家喜愛的錢幣,有意無意便將“元寶”與“通寶”聯繫在一起,但是一為銀錢,一為銅錢,這也可以看做二者的不同之處。

錢幣中的“通寶”與“元寶”有什麼區別?又有什麼相同之處?

現代貨幣圖

相同之處是什麼呢?跟大家賣個關子,其實各位讀者都知道的,那就是兩者可以互相折算,同是當時流通的貨幣,如我們現在的一元與一百元一樣,只是錢幣的面值與它代表的價值不盡相同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