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清明節,一段感天動地的歷史故事

清明節, 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與端午節、春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

二十四節氣清明節,一段感天動地的歷史故事

清明最早只是節氣的名稱,後來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

一、清明節:

二十四節氣清明節,一段感天動地的歷史故事

介子推割肉

清明節,傳說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 ,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晉文公介子推割肉救晉文公十九年後,重耳做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

二十四節氣清明節,一段感天動地的歷史故事

即位後,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火燒綿山)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揹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裡發現一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

二十四節氣清明節,一段感天動地的歷史故事

介子推與母親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復活了!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二十四節氣清明節,一段感天動地的歷史故事

介子推與晉文公

之後,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此後,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

二十四節氣清明節,一段感天動地的歷史故事

介子推與母親

二、 為什麼要在清明節期間祭祖呢?

1、清明祭祖,首先是表達感恩孝心。

二十四節氣清明節,一段感天動地的歷史故事

祭祖

2、清明期間祭祖是在繼承中國博大精深的優良傳統文化。清明節都要祭祀先人、慎終追遠,傳承中華優良的傳統文化。

3、 清明祭祖,能保佑家族世代興旺。祖德的傳承,家庭的興旺,在祭祀的文化中得到了不斷的延伸,其社會意義是不可低估的。

二十四節氣清明節,一段感天動地的歷史故事

2006年5月20日,中國文化部申報的清明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