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衛三宗寶之炮臺,炮臺設在城裡頭,不在大沽口

“天津衛三宗寶,鼓樓、炮臺、鈴鐺閣。”其實,炮臺不在大沽口,大沽炮臺,另有傳奇滄桑。

天津衛三宗寶之炮臺,炮臺設在城裡頭,不在大沽口

明代崇禎十二年(1639),為了防禦滿洲統治勢力侵犯,在天津城周圍建造了七座炮臺,分別設在七個地方,就是今天的馬家口、海光寺西、三岔河口北岸、河北區窯窪南岸、紅橋區西沽、邵公莊東和雙廟街。清朝時候,張志奇寫的《七臺環向》詩,把炮臺列為“天津八景”之一,可以想見當時炮臺多麼壯觀了。  

天津衛三宗寶之炮臺,炮臺設在城裡頭,不在大沽口

  說起老天津的炮臺,有人誤以為是大沽口的炮臺(清嘉慶二十二年,即1817年始建),其實是指早於它170多年的、建在天津城周圍的炮臺。

天津衛三宗寶之炮臺,炮臺設在城裡頭,不在大沽口

明末,滿軍多次入關,明王朝為加強天津防務,於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在天津衛城外撥民地建炮臺七座,令總兵趙良棟每日各臺撥兵十名,晝夜防守。當時的七座炮臺位於三岔河口北、窯窪南岸、西沽、邵公莊東(梁家嘴)、城西雙忠廟南、海光寺(炮臺莊)、馬家口(大光明橋一帶)。清康熙《天津衛志》中的“天津衛圖”也標明著七座炮臺的大體位置。七座炮臺各具特點,或明或暗,攻守兼備。就是今天的馬家口、海光寺西、三岔河口北岸、河北區窯窪南岸、紅橋區西沽、邵公莊東梁家嘴和城西雙忠廟南。

天津衛三宗寶之炮臺,炮臺設在城裡頭,不在大沽口

   咸豐、同治年間,地處要衝的三岔口炮臺不斷加固擴建,炮臺周長已達230丈,並建起一座高達五層的 望塔,雄偉壯觀。梁家嘴炮臺異常堅固,上有三尊大炮,當地人稱之為“三炮臺”。另外,位於河北窯窪附近的炮臺有一度每日中午時分鳴炮一響報時辰,故又有“鍾炮臺”之名。特別是海光寺炮臺一帶後得名炮臺莊,作為地名一直沿稱至今。

天津衛三宗寶之炮臺,炮臺設在城裡頭,不在大沽口

在康乾盛世,國泰民安,天津炮臺逐漸失去原來的軍事意義。道光年間的《津門保甲圖》顯示,當時只剩下三岔口和梁家嘴二座炮臺。咸豐、同治年間,地處要衝的三岔口炮臺不斷加固擴建,炮臺周長有230丈,牆體用青磚壘砌。梁家嘴炮臺異常堅固,上有三尊大炮,人稱"三炮臺"。清朝時候,張志奇寫的《七臺環向》詩,把炮臺列為"天津八景"之一,可以想見當時炮臺多麼壯觀了。

天津衛三宗寶之炮臺,炮臺設在城裡頭,不在大沽口

由於天津的地理位置致關重要,清代在津城周圍要地曾建有炮臺七處,分佈於海光寺西、馬家口、三叉河北、邵公莊東和城西雙忠廟等地。可三寶之一的炮臺是這七處之外的大沽口炮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