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院士之鄉,人文地標

绍兴:院士之乡,人文地标

绍兴:院士之乡,人文地标

鑑湖越臺名士鄉。紹興,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有著幾千年的文明積澱,孕育、滋養了無數偉人名士。而今,這片沃土仍人才輩出。這其中,院士是個最耀眼的群體。到目前,紹興籍的中外院士多達76名,數量居全國地級城市前列。

這些年來,紹興精心營造“院士文化”,培育“院士經濟”,弘揚“院士精神”,豐富的院士資源,不僅成為千年古城的現代榮耀,更是為古城提檔升級提供源源不斷的源動力。

院士文化 紹興新文脈

從紹興走出去的院士,無論走得多遠,他們始終懷揣著一顆情繫桑梓的赤子之心。這些年來,紹興籍院士牽掛家鄉,他們時常回來探親、講學、設立工作站、招“智”引“才”,通過各種方式為家鄉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家鄉以院士為榮、院士以故鄉為親”的紹興“院士文化”逐漸形成。

绍兴:院士之乡,人文地标

(紹興一中建校120週年院士校友訪談)

去年,紹興一中舉行120週年校慶,徐楊生、沈士團、陶文釗等多位院士回到紹興給母校“祝壽”,並通過院士系列講座等方式和“學弟學妹”們面對面交流,暢談科學知識、家國情懷,鼓勵他們努力學習、建功立業。今年3月,紹興市檔案局(館)、紹興市科協聯合向紹興籍院士及其家屬徵集相關檔案資料,立刻得到院士們的積極響應,馮長根、金國藩、吳常信、許溶烈等多位紹興籍院士捐來各類珍貴的檔案資料。

绍兴:院士之乡,人文地标绍兴:院士之乡,人文地标

88歲的許溶烈院士把手稿、著作、獎狀等珍貴資料捐贈給紹興市檔案館收藏

“回家”,是眾多紹興籍院士共同的心願。2007年起,紹興充分挖掘“名士之鄉”豐富的紹興籍院士資源,大力弘揚院士文化,集結出版《紹興籍院士風采錄》,開展院士林植樹揭碑活動,策劃院士郵冊、共建院士故居、建設名賢館等一系列活動。2008年,紹興向院士們發出回家看看的邀約,拉開了“院士專家紹興行”活動的大幕。而今,一年一度的“院士專家紹興行”活動已經整整舉辦了10次,院士們與故鄉越走越近,心越貼越近,“院士文化”在紹興方興未艾。

院士經濟 助力新騰飛

八方聚賢,智慧湧流。院士是金字塔尖的人才,依託院士文化培育院士經濟,是紹興一條創新發展的路徑。這些年,依託得天獨厚的紹興籍院士優勢,紹興不僅深入挖掘本土籍院士資源,還通過他們的影響力,吸引更多的院士來紹興講學、工作。藉助這些“最強大腦”,推動紹興科技創新、產業轉型升級,為城市發展注入新動能。

绍兴:院士之乡,人文地标

(紹興“名士之鄉”人才峰會)

2010年起,紹興通過建立院士專家工作站的形式,以院士集聚人才、以院士壯大產業,吸引一批先進的項目和大量高端人才。數據顯示,目前紹興已累計創建國家級示範院士專家工作站5家、省級院士專家工作站15家、市級院士專家工作站82家,簽約建站院士82名,在全省處於領跑位置。院士專家工作站涵蓋各大傳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在攻克關鍵技術難點,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培育科技創新人才方面發揮了領軍作用,在人才引進、成果轉化、項目申報、專利保護等方面都發揮了示範作用。到去年底,我市成立2年以上的62家院士工作站累計成果轉化效益達191.2億元。

藉助院士智慧,推動紹興科技創新、產業轉型升級,為城市發展注入新動能。在2017中國·紹興“名士之鄉”人才峰會開幕式上,紹興市院士諮詢委員會正式成立,成為紹興最豪華的“科技智庫”,充分發揮院士專家高端智力在政府科學決策中的作用。紹興市院士諮詢委員會的成員由部分紹興籍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或在紹建立了院士專家工作站的非紹興籍院士組成。首批成員中,中國科學院院士10位,中國工程院院士20位,其中紹興籍院士19位。

訪 談

绍兴:院士之乡,人文地标

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科協原書記處書記、副主席,英國工程技術院院士馮長根

助力紹興創新能力躍升

作為一個紹興人,永遠難忘的是家鄉陽光雨露、鄉土鄉情的哺育,家鄉對我整個人生有著極為重大的影響。我是看著大善塔長大的,今天大善塔還是那座大善塔,但紹興已經進入了日新月異的新世紀,大善塔周邊的發展變化就能充分體現紹興的活力。現在紹興街道越來越繁華,古城的歷史文化色彩更加鮮豔絢麗,高速公路、高鐵、高樓大廈,讓人目不睱接。很多次我回來,一路上都是驚喜不斷,我已經認不出小時候曾經生活過的紹興了,只有到了大通學堂,才又喚起了那些熟悉的回憶,家鄉的巨大變化讓人振奮!

回家是件高興的事,吸引我經常回來的,不僅是對家鄉的深深眷戀,也是感受到家鄉黨委政府、父老鄉親的深情厚誼和殷切期盼。紹興歷來重視人才,2010年以來,我有幸多次參加紹興“名士之鄉”人才峰會活動,和紹興市科協也有較多的工作交流,親眼見證了紹興科技館新館的建設。如今,紹興科技館已經成為紹興一道獨特的城市風景線,正在為提高紹興的城市品位、提高市民的科學素質作出重要貢獻。

紹興酒的味難忘,紹興菜的味難忘,紹興是我永遠的牽掛。未來有機會,我也會經常回來走走看看,看看親戚朋友,品品家鄉美酒,嚐嚐家鄉佳餚,看看家鄉的新變化。祝願家鄉紹興能借機騰飛,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绍兴:院士之乡,人文地标

紹興市科協黨組書記、主席 黃浙平

家鄉關注、關心“紹興驕傲”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院士們用聰明才智,把自己的學識和祖國的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永載史冊,他們是共和國科技的脊樑。值得紹興人民驕傲的是,紹興這塊蘊藏著深厚歷史文化的土地培育了76位中外院士,他們是當代紹興最可寶貴的財富和最大的無形資產,也是紹興新的人文地標。

這些年,在和紹興籍院士的交往中,常常被他們的赤子之心所感動,他們對家鄉充滿濃烈的眷戀,也希望通過各種方式報效桑梓。院士們回到家鄉,不僅尋根溯源,傳遞家國情懷,他們還帶來大量的先進理念、高端技術項目、高層次人才,通過建立院士專家工作站、參加科技高峰論壇等方式,為紹興經濟科技轉型升級注入新的動能,營造新的潛力。

绍兴:院士之乡,人文地标

喜臨門傢俱股份有限公司研發副總監 段鵬徵

以“智”高點搶佔行業發展制高點

院士,是我國最高水平的學術權威,讓院士與具有創新能力的企業走在一起,讓科研項目與現實需求相結合,企業就能以“智”高點搶佔行業發展制高點。2011年,喜臨門率先在全國床墊行業設立院士專家工作站,中國工程院院士侯立安領銜加盟研發團隊,開展傢俱中有毒有害氣體的祛除技術研究。

這些年,侯立安院士和企業的合作十分順利,為企業的戰略決策諮詢、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做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貢獻,提升了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增強了核心競爭力。侯立安院士工作十分敬業,幾乎每個季度都會到企業指導研發、破解技術難題。在他的主持下,喜臨門以項目為依託,攻克、轉化在傢俱綠色環保製造領域的核心關鍵技術,進一步提升了企業產品質量、推動產品轉型升級。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藉助院士及其科研團隊的智力,喜臨門集聚了創新資源和高端人才。侯立安院士不僅解決了喜臨門的技術難題,還為企業培養了一大批高端技術人才,為企業人才發展戰略打通了多個渠道,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推動喜臨門向著打造國內一流的傢俱研發、製造企業的目標更進一步。

紹報新媒體中心出品

審核:蔣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