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的靈巖寺,你來過嗎?

文\黃小仙

林徽因的靈巖寺,你來過嗎?

當後人樂此不疲地討論林徽因和徐志摩、梁思成以及金嶽霖之間是是非非的故事時,完全忘記了這女子是如何在病榻上寫著關於建築的著作,在那樣的亂世裡奔波跋涉,尋找著歷史的足跡,關注著這個民族和國家的走向。

從上世紀三十年代初至中日戰爭爆發,林徽因與梁思成走遍了中國15個省、200多個縣,實地勘察了2000餘處中國古代建築遺構。 濟南的靈巖寺就是其一。現今梁思成“海內第一名塑”的評語依然矗立在靈巖寺的千佛殿前。林徽因與梁思成的靈巖寺,絕不是風花雪月的浪漫情事,而是嚴謹細緻的建築考證和蕩氣迴腸的滄桑歷史。

林徽因的靈巖寺,你來過嗎?

靈巖寺不規則的佈局,是中國佛教寺廟建築的一個特例

靈巖寺位於泰山北麓長清縣萬德鎮靈巖峪方山之陽。始建於東晉,距今己有16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四大名寺之一,也是印度佛教文化傳入中國並逐漸與中國文化融合的一個良好的典範,本篇我們僅從建築方面加以解說。

中國佛寺常見的佈局是沿中軸線,一線貫通,左右對稱。而靈巖寺依山就勢,構建並不特別強調中軸對稱,而是參差錯落,比如靈巖寺現存建築山門、天王殿、鐘鼓樓、大雄寶殿、千佛殿、闢支塔、墓塔林等建築掩映在陡峰峭壁之中,錯落分佈在鬱鬱蔥蔥的山林裡,景色秀美,一派世外隱地之風姿。

這種不規則對稱的佈局,可能因為靈巖寺建造時間比較早,(靈巖寺東晉升平元年初建,之後歷經朝代的更迭變換,而現址的寺院是由唐代高僧惠崇於唐貞觀年間所建,後來經過宋、明、清歷代的修繕與拓建,才形成今天的規模。)初期的佛教建築並不規整,且唐文化具有很強的吸收與包容性,它吸取了印度佛教建築的佈局形式,早期佛教建築並未形成以中軸對稱的規整建築形態,且靈巖寺經歷代修繕,卻並未改變原來形成的格局,成為中國佛教寺廟建築的一個特例。   

林徽因的靈巖寺,你來過嗎?

中西合璧,木結構建築與磚石結構建築的巧妙融合   

印度佛教的建築以石建築為主,輔助有磚石結構,以雕刻精良,尺寸對稱著稱。而中國古代建築在結構方面盡木材應用之能事,創造出獨特的木結構形式,既達到實際功能要求,同時又創造出優美的建築形體。千年名寺靈巖寺則木結構建築與磚石結構建築巧妙融合。

靈巖寺位於山東泰山北麓,這裡環境清幽,森林覆蓋面積較廣,為木結構建築的實現提供了物質基礎。寺廟建築由階基、屋身、屋頂(屋蓋)三部分組成,下面是由磚石砌築的階基,承託著整座房屋;立在階基上的是屋身,由木製柱作骨架,其間安裝門窗隔扇;上面是用木結構屋架造成的屋頂,屋面做成柔和雅緻的曲線,四周均伸展出屋身以外,覆蓋著青灰瓦或琉璃瓦。

靈巖寺千佛殿殿面闊七間,進深四間,單層廡殿頂,為寺內規格最高的建築。正脊裝飾螭吻,斜脊裝飾有武士、龍、鳳鳥、獅子、麒麟、天馬、海馬等動物走獸紋飾。殿內鬥拱裝飾有纏枝植物花卉紋、雲紋彩繪,由青、綠、朱等礦物顏料繪而成,色彩絢麗,增加了建築物的裝飾美感。木結構建築斗拱的設計更突出了該殿的氣勢宏大,裝飾精美,是難得的木結構建築精品。

在靈巖寺,木結構建築與磚石制建築在蒼松翠柏掩映中,互為依託,相映成趣,充分體現了中國文化與外來文化的融合統一,展現了中國文化強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包容性。

林徽因的靈巖寺,你來過嗎?

闢支塔,中外文化碰撞融合的典範

山東地區多山丘,盛產石灰岩質青石,冶鐵業發達,鋒利的鑿、鑽、刀等工具,為雕刻精美的磚石結構建築提供了原料和技術條件。靈巖寺內有不少精美的磚石制建築,如墓塔林建築、慧崇塔、闢支塔等,他們吸收了印度磚石材料建築的形制,頗有印度佛寺建築之風。

印度佛塔的原型是“萃堵坡”,是釋迦摩尼圓寂後掩埋其舍利的一種佛教建築。中國本無塔,建造佛塔的靈感來自漢代的望樓和“萃堵坡”的融合。自印度傳入中國後與中國原有的傳統建築相結合,衍生了許多類型。

闢支塔始建於唐代,整體結構已全為中式,是八角九層樓閣式磚塔。塔的縱向層數為單數,橫向平面為偶數,象徵天地陰陽相濟相融的中國意味。每個塔簷均用磚仿做木質華拱挑出,底部一至四層,層與層之間為兩層簷,以上幾層,層與層之間為單簷。塔身自下往上逐層內收遞減,使整個塔的外輪廓呈一條優美的拋物曲線,塔體收分得體,形體秀麗挺拔。只有塔頂最高處的塔剎,保持了印度萃堵坡的形式,靈巖寺闢支塔的塔剎製作十分精美,由下面小中間大,上面小、呈腰鼓形的九層相輪和圓光、仰月、寶蓋等部件構成一組優美的塔剎造型。八根鐵鏈自寶蓋垂下,由第九層的塔簷上八角處的八尊金剛承接,整體造型優美奇巧,是中外文化碰撞融合的典範。

林徽因的靈巖寺,你來過嗎?

 

靈巖寺佛道相融的築裝飾題材   

中國建築裝飾內容豐富,形式題材多樣,造型生動優美。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以來,為中國帶來了異域的裝飾語言。佛教與中國本土文化相交匯,為中國傳統建築注入了新鮮血液。

靈巖寺中的佛教傳統裝飾題材非常廣泛,典型紋飾主要有蓮花、火焰紋、佛教八寶、飛天、力士、阿育王皈依佛門等佛教裝飾題材,此外靈巖寺的建築及裝飾藝術中還受道家文化影響,融入了各種雲紋作裝飾,如千佛殿內位於神像基坐下方的青石板上就雕刻有如意吉祥雲紋圖案;菩薩造像中也融入道教的祥雲作襯飾,這種傳統道教裝飾題材的運用更加烘托了祥雲繚繞的佛國境界,是佛教與中國本土宗教融合的有力見證。      

印度第一任總理尼赫魯曾在《印度發現》中提到:由於中國人具有充分的堅強性格和自信心,能以自己的方式吸收所學,並把它運用到生活體系中去。甚至佛教和佛教的高深哲學也染有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山東自古就受到佛教,以及本土文化中道教、儒家思想等多元文化的影響,反映在藝術創作中則表現為各家藝術特色的大彙集,而靈巖寺建築群就是這樣一個優秀範例。靈巖寺建築及其裝飾中的佛教及道教題材豐富多樣,組織形式別具一格,體現了多元文化融合下山東地區佛教建築藝術的傳承與變化,蘊含著深厚的宗教、文化、哲學思想和藝術特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