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十是一款什麼樣的戰機?

13431665270

殲10是一款中國自主研製的第四代戰鬥機,早期的殲10A屬於標準的第四代戰鬥機,而將原本的多普勒雷達更換為無緣相控陣雷達的殲10B,和更換為有源相控陣雷達的殲10C是標準的第四代半戰鬥機,這些四代半戰鬥機,在當今和未來的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都將會是中國空軍的主要戰鬥力量,將會是中國領空的守護者。

和其他的四代半戰鬥機相比,殲10C戰鬥機最引以為豪的應該是最優秀的瞬盤能力,殲10的瞬盤可以為其在戰鬥中輕而易舉的找到更加優良的攻擊位,可以更加簡便的咬住敵人的六點鐘方向,而且較大的機翼面積更是提升了殲10的狗鬥能力,在四代機的狗鬥中可以佔據上風,和周邊國家的F16相比雖然穩盤較弱,但是瞬盤和雷達技術水平更是遠遠超出,可以說殲10C是亞洲最強的中型四代半戰鬥機。

殲10C除了更換了有源相控陣雷達之外,還是用了殲20的航電系統,甚至可以說殲10C的電子系統就是為了中國殲20的服役而鋪路,這給了殲10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和五代戰鬥機戰鬥的能力。如果在預警機的幫助下,殲10可以提前發現目標並且提前發射遠程的PL12空空導彈對空中的敵人進行首輪打擊,隨後將敵人拖入四代機擅長的貼身狗鬥。那麼殲10面對F35並非沒有還手之力。

所以說中國的殲10可以算是一種世界領先的第四代戰鬥機,也是中國擁有完整知識產權的第四代戰鬥機,是中國611所的嬌子,也是中國空軍的驕傲。殲10開始了中國自主研發世界先進戰鬥機的先河,是里程碑一樣的存在,殲10的總產量一定會超過400架,成為中國空軍一支令人膽寒的力量。


軍情解析

殲10是我國自主研製、具有完全知識產權的一款單發、單座、全天候多用途的先進第三代(俄標第四代)中型空優戰鬥機。

殲10是我國第一款自主研製的先進第三代戰機,第一次與國際先進戰機處於同一水平。殲採用了鴨翼氣動佈局,裝備一款大推力渦扇發動機,機動性能極佳,裝備了國產數字電傳控制系統,採用“玻璃化座艙”,信息水平大幅提升,性能上對標美國的F-16。


在上世紀80年代,中國空軍意識到殲7、殲8已經落後於世界先進水平,不能適應新世紀的戰爭要求,必須擁有一款先進的第三代戰機。當時為了擁有三代機,分兩個方法:一是從國外引進,二是自己研製。從外國引進的戰機為蘇-27,而自研的戰機,當初因為引進蘇-27一度面臨下馬的風險,幸好當初高層高瞻遠矚,知道一定要擁有自己研製的三代機。

中國引進蘇-27

殲10於1984開始立項,有成飛具體負責,宋文驄任總設計師。殲10採用了當時十分流行的鴨式佈局,如陣風、颱風、薩博JAS-39“鷹獅”,於當時國際先進戰機的主流方向一致。殲-10採用鴨式佈局,翼身融合。通過精心設計主翼與機身中部結合處的曲面,既增加了機內容積(用於載油、裝備,以及為爾後發展預留空間),也有效利用了它帶來的空氣動力增升效果。

殲10最大起飛重量為19噸,典型作戰半徑為800公里,最大飛行速度2馬赫,殲10擁有11個武器掛載點,翼下有6個,進氣道4個,機身中線一個,可以掛載國產空空導彈如霹靂8,霹靂12,還有國產精確制導武器。在動力上,使用的一臺俄羅斯的AL-31FN,主要是原計劃的“太行”在進度落後於整體,所以使用了久經考驗AL-31FN。

殲10目前已經發展大了殲10B\\C,改進機機頭進氣佈局,更換了相控陣雷達,升級了電子戰系統。據俄羅斯軍事觀察網發表題為《殲-10C令西方飛機公司頭疼》的文章稱,殲-10C多功能戰機可以輕鬆歸入第4++代,在安裝保形彈艙後,還可以再加一個“+”,因為飛機局部已經屬於第5代。非常緊湊的翼下導彈掛架也證明了這一點。但殲-10C能否有效對抗西方的第5代戰機及其過渡機型呢?中國一些軍事專家認定,殲-10C與F-22A的作戰交換比可以達到3:1(殲-10A是微不足道的50:1)。

殲10對我國戰機研製的一樣重大,不僅僅是研製一款先進的戰機,更加是首次自己從頭到尾經歷先進戰機的研製過程,為我國後面的戰機研製建立了一份自己的標準,摸透了戰機的研發生產體系、流程,更重要的是為航空工業鍛鍊了一支年輕的隊伍,例如現在的殲20總設計師楊偉,當時是殲-10單座飛控系統負責人,所以殲10對中國航空工業的意義非常重要!

楊偉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殲10飛機的問世,探索出了一條使我國戰鬥機發展能夠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邁進的光明大道。殲10的研製成功給中國航空工業增添了持續自主打造跨代新機的信心,並且實現了當時定下了三大目標:一是研製一款新型戰機;二是創建一套創新研發的體系;三是鍛鍊一支能研製跨代新機的創新型隊伍。楊偉說,殲10的研製開創了我國很多個第一,填補了多項技術空白,包括綜合航電、飛控等配套基礎和試驗設施手段都是當時建起來的,而且現在中國很多航空技術核心和重要研究人員當年都曾經參加殲10的研製,殲10為中國航空工業積累了大量的技術、人才、平臺、精神等財富。


巴爾幹尖刀

殲十是我國自主研發的第一款三代機(我軍方劃代方法與西方相同,俄羅斯稱為四代機),單座、單發的中型空中優勢戰鬥機(空優戰機)。該機採用了大推力渦扇發動機和鴨式氣動佈局,是中型、多功能、超音速、全天候戰鬥機。於1984年研製,2004年1月服役,歷時長達20年。



殲—10戰鬥機,紅圈內為機炮位置

殲-10的初始生產型採用的是從俄羅斯引進的土星AL-31FN渦扇發動機。後續生產的殲-10裝備的是國產WS-10A(太行發動機)渦輪風扇發動機。最新改進型殲10C採用的是渦扇10B型發動機,推力更大:由原來的單臺推力12—12.5噸,提升到14—14.5噸,並且擁有矢量噴口技術(央視等作過相關報道)。


央視曝光的殲-10雷達

殲—10雖是一款空優戰機,卻兼具對地打擊能力,其共擁有11個外掛點,載彈量7噸,作戰半徑1250公里(不帶副油箱情況下)。來看看其它數據,長度:16.43米 翼展\t 9.75米,高度:5.43米。動力系統: 早期為俄製AL-31FN發動機,後期為國產WS-10A/B型(太行、太行改)發動機。最大飛行速度:可達2.2馬赫(高空,實用升限:17000米。



殲10戰機位於機腹下的進氣道

武器系統方面,空對空導彈:PL-5E、PL-8、PL-9、PL-11、PL-12 等;空對地導彈:PJ-9、YJ-9K 炸彈、激光導引炸彈(雷霆LT-2)、滑翔炸彈(雷石LS-6)、反跑道炸彈(200A)或傳統炸彈;火箭:90mm 無導引對地火箭彈艙。另外,還有一門23mm雙管機炮。



航電系統方面,雷達採用的是國產JL-10脈衝多普勒雷達,搜索距離130千米,攻擊距離90千米,可同時跟蹤6個目標,並攻擊其中4個目標(實際上,傳統雷達並不具備多目標攻擊能力)。控制系統,採用了數字式四餘度線傳飛行控制系統,這在當時是非常先進的,俄羅斯在同時期還在研製。

殲—10發展出了多個型號:殲—10S為J-10A的雙座教練機型號、殲—10AY為八一飛行表演隊用機、殲—10SY為殲—10AY的雙座版,重點要說的就是空軍戰鬥部隊列裝的三個型號:殲—10A、殲—10B、殲—10C。



八一飛行表演隊的殲—10AY

殲—10A,就是我們常說的殲—10,單座量產型。

殲—10B,就是J—10A大改型:無附面層隔道進氣道,雷達罩改為扁身錐型,又在駕駛艙前安裝了光電瞄準系統,內藏紅外線搜索及追蹤系統及激光測距儀,垂直尾翼和襟翼亦相應地加大,垂尾切尖、腹鰭切尖,進一步改進氣動佈局。該機最大的改進之處,就是換裝國產渦扇10A型發動機,並換裝了新型無源相控陣雷達——使其探測距離更遠、看的更清,相比於傳統雷達,其才可稱得上擁有了多目標攻擊能力。其戰鬥力相較於原型機,有了很大提升。據官方消息:殲—10B共生產100架,現已停產。



殲10A(上)和殲10B(下)在外觀上的區別

殲—10C,在殲—10B基礎上改進而來,屬三代半戰機。最值得期待的是:換裝國產渦扇10B型發動機——單臺推力提升到14—14.5噸,並採用了DSI進氣道——氣動外型更合理、機動性更強,還裝備了新型有源相控陣雷達——看的更遠,並具備了真正的多目標攻擊能力。殲—10C,在保證其空戰能力的同時,強化了其對地、對海打擊能力,使其成為一款可執行多種作戰任務的空優戰機。


殲—10B戰鬥機



疑似塗有灰色塗裝的殲-10C戰機


儒道之主

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戰鬥機,走完整個研製歷程,標誌著中國戰鬥機研製,從蹣跚學步,到獨立奔跑,追趕世界領先潮流的過程。

上世紀80年代初,國防科工委正式批覆了三代機的研製計劃,當時一共佈置了三套方案。


第一種是鴨翼佈局方案,由成都611所負責,發展自殲-9VI-I方案。

第二種是常規佈局方案,由瀋陽601所負責,發展自殲-13方案。

第三種是可變翼佈局方案,由南昌302廠負責,發展自強-6攻擊機方案。

經過方案論證對比,到1984年5月,最終決定以611所的鴨翼方案為基礎,同年6月,國防料工委確定對飛機的總要求。1986年1月,國務院、中央軍委批准新殲擊機的研製任務列為國家重大專項。同年7月,國防科工委任命王昂為新殲擊機行政總指揮。宋文驄被國防科工委任命為重點型號的飛機總設計師。最早的殲-10方案

之所以說這些,是為了說明:殲-10是純正的,我們完全獨立自主設計的方案,而不是某些人可笑的信誓旦旦的所說的,1988年以色列把胎死腹中的LAVI方案賣給中國,不僅時間上不對。而且LAVI設計有嚴重的設計缺陷,這種缺陷颱風和殲-10研製過程中都遇到,只不過歐洲戰鬥機集團和成都611所都有能力修改設計克服了這一缺陷,而連風洞都沒有的以色列無法克服這一缺陷,只能放棄,

這種缺陷就是採用腹部進氣結構的鴨翼佈局飛機,當前翼縱向位置接近機翼時,在超音速階段,受進氣口激波和附面層影響,會使飛行阻力大大增加,且飛機難以控制。

為此颱風採取的措施是將鴨翼移到前面,變成所說的鴨翼遠距耦合,而殲-10採用主翼內段下傾,拉大縱向差距。這些精妙的氣動修改,都不是當時以色列能夠掌握的。颱風戰鬥機鴨翼移到進氣道前面

而殲-10項目上,從以色列方面獲取的主要是計算機設計軟件,包括ADA語言飛控編寫軟件等。上世紀80年代,正是我們開始全面拋棄蘇式設計理念,與西方世界接軌,通過各種方式,引進吸收西方戰機設計理念和設計思想的階段。我們正是在殲-10上完整的走完,一個先進戰鬥機全部設計研發過程,學會如何自己獨立克服研發過程中的所有艱難險阻,鍛鍊了一支能夠獨立自主的應對各種難題的研發隊伍,這些才是更寶貴的財富,沒有殲-10,就沒有殲-20!

1998年殲-10原型機首飛成功,當初包括試飛員雷強在內,多少人流下淚水,為背後付出的艱辛和汗水有多少。把無數人的努力,輕描淡寫的歸為子虛烏有的以色列LAVI,可笑!無恥!

如果要問殲-10是款什麼樣的戰機,他首先是款中國航空開始與世界接軌的“骨氣機”(已故殲-10總設計師宋文驄的話)!!

從設計理念上,殲-10完全可以達到80年代航空設計水平,三代機標杆F-16所確立的三大革命性創新,靜不穩定(極大提高戰鬥機的敏捷性能)、線傳飛控(極大提高飛機操縱性能)、翼身融合(減少飛行阻力並提高飛機結構強度)一概擁有;在氣動佈局上更是體現了高敏捷性和出色的大仰角飛行能力;在飛機結構上,實現跟F-16同水平的6.5G過載持續45秒、9G過載持續15秒、極限可承受過載12G的指標,整體設計完全達到甚至超過F-16的水平。

但是,殲-10的後續研製,更是個不斷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過程,通過殲-10平臺,不斷的填補空白。殲-10B上,進氣道改進DSI進氣道,航電大升級,採用衍射平顯,WMMC航電架構體系,安裝IRST紅外搜索與跟蹤,雷達更換相控陣雷達,增加主動電子對抗裝置等等。到殲-10C的太行B的正式列裝,標誌著殲-10走完了完全體,實現了飛(控)火(控)推(力控制)一體化設計,至此,

三代半戰鬥機的所有能實現的標誌性內容都在殲-10C上都得到體現,是個完全意義上的三代半戰鬥機。毫不誇張的說,在現役的同級別戰鬥機領域,殲-10C完全有信心超越F-16最先進型號--F-16 E/F block 60,僅此於陣風和颱風的最新版本。


五嶽掩赤城


軍情大家談

殲-10是我國第一型自主研發的第三代戰鬥機,1998年首飛,2006年初央視報道稱殲-10整建制形成戰鬥力。

2006年殲-10正式對外公開報道後,我曾先後接觸過殲-10首席試飛員雷強,以及殲-10試飛小組的其他成員,像張景亭、湯連剛、徐勇凌等,他們無一例外都對殲-10讚賞有加,後面認識了殲-10總設計師宋文驄和試飛總師周自全後,更是對殲-10有了深刻的印象。

再過十幾天就是3月23日了,屆時將是殲-10首飛20週年。如今殲-10又有了眾多的新改型,像殲-10A、B、C、雙座等。

殲-10早期型,進氣道上方几根加強筋是其最大的特徵

下面,我們再來聽聽殲-10系列改進型總設計師楊偉對殲-10的評價。

殲-10B,最大的外形特徵是改成了DSI蚌式進氣道

楊偉對殲-10的評價相當高,稱其研製開創了我國很多個第一,填補了多項技術空白,包括綜合航電、飛控等配套基礎和試驗設施手段都是當時建起來的,而且現在中國很多航空技術核心和重要研究人員當年都曾經參加殲-10的研製,殲-10為中國航空工業積累了大量的技術、人才、平臺、精神等財富。

殲-10C,換裝了新型有源相控陣雷達,外形特徵是背部的天線佈置出現了變化

正是因為有了殲-10的積累,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才順利研製出了我國的第四代隱身戰鬥機殲-20。殲-20採用的鴨翼和DSI進氣道技術都在殲-10系列改進型上應用過的,而且航電系統也是如此。所以,楊偉才說殲-10的研製成功給中國航空工業增添了持續自主打造跨代新機的信心。


東方談武器

殲十是我國自主研發的,具有完全知識產權的第三代中型空優戰鬥機。

殲十的研發始於上世紀80年代,首批量產型殲十於2004年裝備解放軍空44師。現在的殲十衍生出了多種型號,有殲十A 殲十B和殲十C。早期殲十的作戰任務以空戰為主,最新型的殲十C加載了全新的航電和火控系統,不僅空戰能力出色,對地對海的攻擊能力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最新型殲十的綜合作戰能力可與法國的陣風,美國的F15F16以及俄羅斯的蘇30等世界主流三代機一較高下!


殲十解決了我國第二代戰鬥機更新換代的問題,殲十是一款優秀的三代戰機。可以說,殲十的出現,標誌著我國的航空領域已經向世界先進水平看齊,是中國航空的一次巨大進步!


沐浴青春

殲-10,對外又稱J-10或F-10,是中國自主研發的空中優勢第四代中型戰鬥機。


其研發背景是上世紀八十年代,那是一個風雲變幻的年代。我國改革開放,就有引進西方技術的可能,同時我國飛機之前的技術為蘇式源脈。冷戰結束,西方又加緊技術封鎖,於是又有偏向俄羅斯……

但是,殲-10的研製成功,我國形成了自主研發能力。經歷了一代戰鬥機完整的研發過程,為我國培養了大批的科研人員。

更為可貴的是,軍用渦輪風扇發動機,渦扇-10,我國國產了……後續研製先進戰機有了根基。



殲-10,就其作戰性能而言,也許是過渡期戰鬥機。但其研製過程,產生的溢出效應,培養了一大批科研人員,影響是深遠的。


文武之刃

殲十是我國自研,完全知識產權的殲擊機,8O年代初,我國打算研製"新殲″,宋院士的方案令人耳目一新,之後,攻關百分之七十新技術,歷經十八年研製成功,達到國際三代機的標準,但是,受發動機制約性能受到一定的影響,這個寶貝的出現對中國航空發展起了巨大促進作用,。後來又歷經十餘年的逐步改進,完善,換髮,形成了比殲十性能大幅提高的殲十B,殲十C,他們一同保衛我們祖國的天空。這是中國劃時代的戰機。


東龍45

1、骨子裡是一款空優戰機。

2、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一款戰機。不管前面我們做了多少積累,但這是第一款自研成功批量生產又不落後與第一梯隊的戰機!為後期戰機的研發樹立了信心,指明瞭方向!

3、目前來說他是一款很好,但並不十分優秀的戰機!作為一款中輕型戰機比起其他優秀4戰機不具備空戰領先優勢,作為多用途戰機又比不上F16,歐洲雙風,在本國不是最好的,出口多用途能力又不強。所以很尷尬,他是一款應該儘早被淘汰的戰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