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農村大肆興建祠堂、修族譜這一現象?

生活智庫

宗族是以血緣關係為紐帶聯繫起來的社會群體,在現今農村地區仍然客觀存在的一種傳統社會力量。農村大肆建祠堂、修族譜一方面說明宗族勢力正在農村復興,另一方面則反映我國家族文化、宗族觀念源遠流長。

對於當代農村勢力的復興,容易產生一些消極影響,如建祠堂、修族譜往往需要大量資金,而宗族藉此向族人攤派,容易加重人們的負擔,或者宗族之間乃至同宗不同支房會因為各種利益關係而發生糾紛,甚至引發械鬥,亦或在一些地區,宗族勢力及其強大,控制者一地區的社會,妨礙正常的政府公務,還有宗族抵制現代化,對於社會化、專業化的農業生產不予配合,仍然堅持家庭作業等等。

但也應看到宗族對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首先,宗族文化中的尊老愛幼、和鄰睦友、勤儉持家、明禮誠信等基本道德觀念等道德理念在現代社會仍然具有重要意義;其次,在落後的地區,可以引導宗族開展公益事業,諸如在農村道路、水利、教育、養老、扶幼、濟困、助貧等方面提供人力、財力、物力上的支持;再者,還可以借用宗族實現農村的基層自治。

綜上,對於農村宗族勢力的復興,重在引導,發揮其積極作用,而儘可能消除消極影響。


楚邾

首先不評價這種行為,只分析和理解這種現象,嘗試其放在歷史的車輪中,看它會得到碾壓還是得到弘揚。

祠堂和族譜是中國數千年來農業社會的典型特徵之一,它的本質是以“家族”為基礎的社會細胞的延續繁衍。這種特徵並不是中國特有的,其他古代文明中也可以看到類似的現象。農業社會時代,家族和血緣關係決定著人與人之間的親疏和等級關係,它維繫著封建社會時代的家庭和國家命運,它團結家庭、家族,在使得個體得到家庭庇護的同時,也束縛了個人自由;它與五四以來新文化運動所反對的傳統禮教有著“現象與本質”的關係,或者說是其中的一部分。

(網圖,侵刪)

大家族為核心的社會細胞在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氛圍下逐漸被消滅。典型的例子就是我們的年輕一代不再像過去那樣期待過年了——一年中大家族成員見面的主要機會,甚至是反感這種彆扭的親戚關係對個人粗暴的干預。現代人越來越獨立,越來越更加註重核心家庭的維護,大家族的維繫顯得越來越困難。也許在這種背景下,越來越多的農村開始興建祠堂、修族譜,以期維護這種農業時代殘餘的社會人際關係。

(網圖,侵刪)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在經濟全球化和市場經濟的背景下,它所對應的是更加自由和獨立的人際關係,個體擁有更多的選擇,而不是被束縛在家庭和土地上,這種規則無法違反。因此,這種大肆興建祠堂、修族譜可能是農業社會大家族關係網絡最後的迴光返照吧,歷史的車輪很可能會將之無情碾壓。你覺得呢?


別人家的博士

農村大肆興建祠堂,修族譜,這是一件好事情,中國人的根在哪裡,就在族譜,中國人的寄託在哪裡,就在祠堂。我們應該鼓勵修建祠堂。修建族譜,舉辦族人大會。但是我們也反對那一種浮誇的,超級浪費的奢侈型的族人聚會。


很多人評價中國人是實用主義,中國人沒有信仰,比如說去廟裡也好,去觀裡也好,燒香,燒頭炷香燒,很大的香,然後跟神或佛說,我今天燒香,你要保佑我,什麼生意興隆啊?賺很多錢等等。這是典型的等價交換。因為我們與祖先交換習慣了。

一箇中國人,你可以是無神論者,有神論者,但是你必須敬養祖先,這種思維是在中國人的血液裡。

我們為什麼供養祖先,因為祖先能夠保佑我們,給我們帶來平安,這是我們供奉祖先的理由。這個理由一說破就覺得挺搞笑的,但這恰恰就是現實,這說明了什麼?說明我們是在祖先的庇護下成長,祖先就是我們的根。興建祠堂也是更好的供奉我們的祖先,讓我們心裡更加的踏實,神佛面前,祖先似乎離我們更近。

重新修祠堂,修族譜,就是讓我們進一步認識祖先曾經的輝煌,也激勵了這些後世子孫們,必須要努力,否則對不起祖先,成不肖子孫。所以這絕對是好事。


知常容

“家文化”是華夏民族的一個寶貴歷史遺產,春節期間億萬人不懼山高路遠奔向同一個方向~家,就是最經典、最有代表性的家文化。這是我中華文化中最具民族代表性的子文化。祠堂和族譜是一個家族信息的重要載體,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中的家就是指“家族”。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家族一直在子女教育、日常秩序、糾紛處理、大事安排等方面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扮演著許多今日地方政府機構的功能。因此,幾千年的傳統中國社會里,最基層地方政府是縣衙,而縣衙只有縣長,少數幾個官吏及若干衙役,一般規模幾萬人的縣,其縣衙工作人員總共不過幾十人。只負責處理“大案要案”和重要事宜,其他日常瑣事基本都由各家族自行處理。



這種管理模式在我國大多數地方一直有效存在數千年,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才開始被改變,地方和家族事宜歸由地方政府處理。家族的功能在存在了數千年後,徹底消融。

之後祠堂和族譜也不同程度地消失,只部分存在於一些鄉村古老家族,尤其是那些在歷史上曾經興旺顯赫過較長時間的家族。如曲阜的孔氏家族,江南的錢氏家族和胡氏家族。



具體而言,祠堂主要是族人祭祀祖先的場所。但也經常用來舉辦婚、喪、壽、喜事的儀式。另外,族親們也利用祠堂作為家族的社交場所。有的宗祠附設學校,族人子弟就在這裡上學。

家(族)譜是中國特有的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的三大文獻(國史,地誌,族譜)之一。家譜是以記載一個血緣家族的世系與事蹟為主要內容的史類文獻,上古時期僅為君王諸侯和貴族能夠修家譜。一般包括三部分:一、世系圖,即某人的世系所承,屬於何代、其父何人;二、家譜正文,是按世系圖中所列各人的先後次序編定的,分別介紹各人的字號、父諱、行次、時代、職官、封爵、享年、卒日、諡號、姻配等。這些介紹性的文字,長者幾十字,短者僅幾個字,實際是人物小傳;第三部分為附錄。有些家譜,在立譜時便確定了家族世系命名的輩分序列。中國時間跨度最長的家譜和輩分排行應該是孔氏,從春秋時期一直排到現在,已經八十多代。



孟氏排行家譜是清朝皇帝御賜的輩分排行:

希 言 公 彥 承 宏 聞 貞 尚 衍

興 毓 傳 繼 廣 昭 憲 慶 繁 祥

宋氏一支的輩分排行是:

忠厚傳家遠,詩書繼世長

通過看每個人的輩分字,可以準確知道他的輩分,從而明確家族內部的傳承現狀以及每個人在族譜中的位置,是鞏固“家意識”,強化家族凝聚力的有效措施。


無中生有hz

居廟堂之高,盛世修典。處江湖之遠,盛世修祠堂。本質上是一樣的。修祠堂、拜家譜,榮耀祖先,流轉傳承,就是精神價值感的時空滿足;修家譜、建祠堂是民間對官方信仰的模仿;精神有所依託,行為有敬畏,有利於社會的穩定。民間精神需求,宜疏不宜堵。需要引導這種現象,避免修祠堂、家譜過程中的強捐等不合法不合理行為。

首先說明一下。這種現象在南方較多。因為歷史上的原因,尤其是60年代,北方祠堂、家譜一段時間被破壞了,清除的比較嚴重。而南方由於山高皇帝遠,遠離政權中心,丘陵、山地地形信息閉塞,祠堂、家譜信仰保留下來較多。筆者所待的福建,祠堂林麗、恢宏,這類民間信仰比比皆是。比如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黃家祠堂(哈佛大學著名教授林耀華寫的《金翼》、《義序的宗族》就是以黃家祠堂為背景),世界聞名。一度因為拆遷鬧的紛紛揚揚的福州臚雷陳家祠堂(陳家後人有著名學者陳景潤家、將軍陳少寬)。筆者也參觀過民國時期林森主席建立的林家祠堂。

1,價值宣言,形式上的光宗耀祖。

改革開放30多年後,解決了溫飽,小康問題之後。農村人也有了更多精力、金錢來考慮精神世界的滿足。人是價值的存在。修祠堂、拜家譜,就是精神世界價值感的時空滿足:修祠堂,空間上展現了這種生命存在價值感;拜家譜,時間上展現了家族不斷代,流轉接續,興旺發達。無論是修祠堂好,拜家譜也好,本質上是情感上鍊接與祖先的通道,展現成功的精神價值。

修祠堂、家譜,一般多由家族中有威望,事業成功的人擔任牽頭人,經費自願認捐。不成文的規定是多捐者總能在形式上留下濃重一筆,或在祠堂牌匾上留名,或在家譜上留下重要位置。這何嘗不是一種榮耀。



筆者家鄉,皖南一個小村莊的祖先紀念館

2,祖先崇拜,民間信仰的空間寄託。

中國的歷史是官方的歷史,有家廟、天壇、孔廟、尚書廟等紀念活動場地;有史官記述歷史等。歷史以來是不允許民間公開建廟修家譜的。但一直以來,民間對官方的模仿體驗一直就存在。修家譜、建祠堂就是對官方信仰的民間模仿。

學術上稱呼民間信仰為中國第六種宗教。民間信仰包含了祖先崇拜、地方神靈信仰(如媽祖、臨水夫人、將軍廟、天后宮)等。所謂的宗教信仰必然是有程序化的儀式、宗教活動場所、成文經典教義書籍等內容。民間信仰中家譜就是文本,祠堂就是空間場所,逢年過節的祭祀拜譜就是儀式

對祖先的崇拜古已有之,逢年過節祭祀祖先,合情理。今天的國家法定節假日清明節,從法律上肯定了國家承認這種祖先信仰的合法性。讓我們對祖先追思懷念,珍惜當下。而

修建祠堂、族譜,精神有所依託,行為有敬畏,是有利於社會穩定的。而為了榮耀祖宗,必然在實際上發奮圖強,這也是有一定現世價值的。

3,文化傳承,社區公共生活再造。

鄉土社會特徵一個是熟人社會,一個是情感社會。邁向現代化,一個顯而易見的現象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繫弱化,情感鏈斷裂,一切向錢看,由此而來的“文化震驚”,讓我們內心總是懷念過去。現代化意義對比按下不表,不做評價。值得肯定的是,現代化不是對傳統文化的否定,傳統文化的式微但不否認它的當代價值。

那人們懷念的過去,到底是什麼呢?是文化。修祠堂,家譜作為一種傳統文化,有一定值得肯定價值。修祠堂家譜的系列活動,操作過程中,重新喚起社區居民對公共事務關心,重新凝結起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與熱情,對社區的歸屬感增強。

4,家族情懷,凝聚力展演。

戈夫曼認為,人生是個大舞臺,我們只是按照劇本在表演。而劇本就是生活場景,而臺詞就是規則。在人生的大舞臺上,我們努力工作認真生活,終究不過讓自己內心認可自己,讓別人承認自己。祠堂、家譜作為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傳承,有很強的範圍界定。修祠堂、家譜等於是樹立了大家族的形象與榮耀。這在農村意義很明顯,告訴其他家族我們是個大家族、有歷史的大家族。這也是一種安全感的需要。


最後需要注意的是,民間精神需求,宜疏不宜堵。需要引導這種現象,避免修祠堂、家譜過程中的大操大辦、浪費錢財、強捐等不合法不合理行為,避免發生安全事故等。


小海視點

確實,這是近幾年間廣大農村普遍興起的現象,首先我覺得不管對這種現象持怎樣的觀點,它是中華民俗文化傳承的一部分,建祠堂是對祖先的敬仰,對祖先的銘記,用於供奉家族祖先。修族譜是為了記載宗族後人的繁衍,方便後世子孫尋根問祖找其出處,以及記載祖先對人類做出的貢獻,對後世子孫做人做事的警醒和對家族祖先優良文化的傳承!

一、我們中國人的傳統講究落葉歸根、尋根問祖,無論你走得多遠,有多大的財富,當多大的官,你的根在農村,因為我們的國民上三代都是農民,當一個家族枝繁葉茂,人口眾多,有遠居海外的華僑,有全國各地居住的後世子孫,當你尋根問祖時,你的根就在祠堂裡,你的祖先就在族譜上,這是人類繁衍歷史記載的一部分,也是中華文明的一部分!


二、近年農村到處大肆興建祠堂,這得益於改革開放的成果,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口袋有富餘的錢可以支配,因為興建祠堂基本上都是集資制,由宗族裡德高望重的長者集會商議主持興建事宜,宗族裡有能力者,比如:企業家、從政者等各界人士成立一個建祠基金,然後開始在宗族裡進行集資募捐建祠款,根據族人的家庭條件捐資多少不定,然後就建祠堂、重修族譜,最後是祠堂峻工典禮!

三、這種族內集資大肆興建祠堂、族譜的現象我們是舉雙手贊成的,支持,弘揚祖先的傳良傳統,銘記祖先的光輝事蹟,有助於對後世子孫的教誨,樹立正確的人生信仰。但反對宗族與宗族之間的互相攀比、鋪張浪費、認為族中人多、有能人、花重金將祠堂建得金碧輝煌高大上以示本族龐大、威嚴,畢竟建祠款是以集資為主體,農村不是個個都有錢,還有很多家庭並不富裕,甚至捐這一部分錢對他們來說已是非常沉重的壓力!更反對很多宗族喜歡抱團,以眾欺寡,在村裡仗勢挑畔滋事等不正之風,這些陋習、舊觀念在如今的新時代真不適時宜,造成了社會的不和諧之風!



當然:正確的弘揚中華文化傳承,不管是建祠堂、還是修族譜,只要有利於民族事業發展的事情都是值得老百姓廣泛提倡的,但是要真正把事情落實的實處,而不是形式大於主義,光有面子、沒有裡子!

妙筆童子

如何看待農村大肆興建詞堂?修族譜?農村人農民工萬歲,對這個問題,不是很瞭解,在電視上看到過祠堂,在網上看到大肆興建祠堂,因為我是北方人,在我們這裡聽都沒聽說過有這樣的事,修族普這事,我也問了村上的老年人,在過去修一次族普,少則三年二年,多則五六年,尋根去的人都是老年人,有的有死半路上了,修族普不是容易的事,你以為你有兩錢,都能修族普,那得按族普對照,不是說同一個姓都為一個族普里的,假如去一兩千裡,去到後他們族普丟失了,說的再好,八輩的輩份說不清楚,你只有失望而歸。

可想而之,中國之大,同姓之多,我想張,王李,趙四大族,三里五里都會出現,成千上萬,沒有名望,歷史沒有名人記載。族普很難修復。

在我小時候,在我們這裡,在街面上真見過祠堂,而不是每個村都有祠堂,而是大村莊上,莊名叫什麼什麼街,才有祠堂。解放後,破舊立新。訴的訴,扒的扒,分的分都沒有了。

聽老人說,在過去修祠堂的街上,都是幾千口人的村,不管村上多少姓氏,屬同一個祠堂,幾家大戶出東西,錢財,窮人下力幹活,也就是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祠堂裡當然是 祭祖。但是老人說,是有祠堂的村,在過去每年都有三五個老古會,一二百里的做生意滴,提前十天八天都到啦,免費住到祠堂,有時還讓他們喝粥。

按現在講修建祠堂,是有錢了,也可能是一處一處颳起的修建祠堂熱。具體用意不多加評論。謝謝。


農村農民工萬歲

國家有史,縣鄉有誌,村族有譜,有宗祠。始祖先賢,樹碑立傳,以彰顯功德;家譜、族譜記載繁衍生息,以血脈相承,祠堂,祭祀祖先,團結宗族,這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發展史,是非物質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家譜是一個家族的歷史檔案,修撰家譜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在春秋戰國時期,王室家譜的世系由史官記載,稱玉牒,專記王室宗親貴胄,追溯先世淵源,區分親疏遠近,作為帝(王) 位繼承及權力、財產分割的依據。各世家望族和黎民百姓的家譜,作用大致相同。通過這種家族檔案,族人可以大致瞭解自己家族的發展、遷徙、繁衍、興衰過程。是對外遷宗親回來尋根問祖,追本溯源的一個重要憑證。透過族譜,追憶遠祖的偉大,和創業的艱辛,傳承先祖的忠孝、仁義、智慧、善良等美德。激發族眾後人去延續、創造家族光輝燦爛的歷史,譜寫新的編章。 佑啟後人,開拓進取。這種生生不息的意識充分體現了家族、民族強大的凝聚力。 歷史的演變,族人或分徙播遷,或士宦從戎,或商賈異地,或入贅投親,或顛沛流離,分居不一。各居其地,各立其派,互不通融,相逢不知長幼,見面難論弟兄,祖孫引為昆仲,親族視為路人。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如不修譜,何以秉承先祖遺訓,凝聚家族團結,如不建祠;何以供奉祭祀祖先,傳承優良傳統。


寒溪碧水

作為北方人的我,真的沒有見過祠堂,不知道是隻有南方有,還是我見識少,不過我們這邊每年過年的時候,大年初一去拜年的時候,有些老人家裡會掛著族譜,我們這邊管這叫“族子”(音譯,不知道是不是這倆字)。



祠堂,是儒家思想裡的產物,讓我們不要忘了祖宗,用來每年祭祀祖先的建築物。

族譜,是用來記錄家族人員,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蹟的書,對於研究歷史、民俗、人口有很大的幫助,像孔子孔聖人的族譜,就是世界上最長的族譜,現在全中國的孔姓人員,都知道自己的輩分,因為人家孔姓的族譜就沒有斷過,而且據說“孔孟顏曾”一家親,用的都是同樣的家譜,四家的輩分完全相同。



我感覺農村現在修祠堂和家譜是好事,有了祠堂,我們才有祭祀祖先的地方,我們才不會數典忘祖,記得祖宗的恩德,看著祖宗的事蹟,對我們也是一種警示。



修了家譜,我們才知道我們的上輩的人是誰,我們的根在哪?我們的祖宗是誰,做過什麼偉大的事情,我們的後世子孫,才知道我們是誰,像我們這一個家族,族譜只能追溯到往上七八輩就沒有了,雖然輩分的順序知道,但是有族譜的記錄的也不全面,如果當時好好的修了家譜,也不至於出現如今的局面。


手遊小強

古傳三史,國史(包括通史和斷代史以及一些野史等),縣(方)志,族(家)譜,結合起來,形成了中華人類文明史。國史由政府組織名臣文豪編纂;縣誌由州縣一級地方政府派人蒐集當地名流古蹟,地理山川,風土人情,結合吏治等編成一方專志;族譜是整個大家族凝聚的表現。以祠堂為中心,族裡召集德高望重,精通文墨的長者學士,編好字輩,按各支派血脈,論資排輩,挨戶登記,再行彙總,最後合訂成譜,祠堂總儲,各戶亦可分存。族譜可以瞭解家族淵源,人脈分支,各地概況,遷徙過程等。諺雲:樹高千丈,葉落歸根。祠堂就是整個家族的根,認祖歸宗的地方。披星戴月都不累,海角天涯不忘根。這是每一個遊子的共同心願。

字輩舉例:(彭氏族譜中之部分。衡陽彭氏自江西遷徙而來,先至茶陵,後到衡陽,至今已歷六百餘年,百年一屆,已五修族譜)

尚崇孔德安,

定啟宏名彰;

忠厚傳家寶,

子孫訓特長。

祠堂是一個家族的象徵,是修譜和商議族裡大事的地方,一般都是雕樑畫棟,飛簷翹角,富麗堂皇,流光溢彩。供奉本族祖先,鐫刻勵志家訓,陳列名人先賢,留下名言警句。

解放前,族裡還留有祠堂公田,歸祠堂收租,用於祠堂的日常管理和一些公益事業;祠堂裡也訂有族規,對於那些雞鳴狗盜,打架鬥毆,尋釁滋事,男盜女娼等,都有一定的懲罰。當然,這些現在都不存在了。現代的祠堂是家族團結的中心,也是民族凝聚的象徵。

對修建祠堂和重修家譜,我們要正確看待,祛除糟粕,吸取精華,力爭為國為民排憂解難,穩定民心,激勵新人,團結共進,並肩攜手,讓全族全國人民走進嶄新的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