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农村大肆兴建祠堂、修族谱这一现象?

生活智库

宗族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联系起来的社会群体,在现今农村地区仍然客观存在的一种传统社会力量。农村大肆建祠堂、修族谱一方面说明宗族势力正在农村复兴,另一方面则反映我国家族文化、宗族观念源远流长。

对于当代农村势力的复兴,容易产生一些消极影响,如建祠堂、修族谱往往需要大量资金,而宗族借此向族人摊派,容易加重人们的负担,或者宗族之间乃至同宗不同支房会因为各种利益关系而发生纠纷,甚至引发械斗,亦或在一些地区,宗族势力及其强大,控制者一地区的社会,妨碍正常的政府公务,还有宗族抵制现代化,对于社会化、专业化的农业生产不予配合,仍然坚持家庭作业等等。

但也应看到宗族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首先,宗族文化中的尊老爱幼、和邻睦友、勤俭持家、明礼诚信等基本道德观念等道德理念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在落后的地区,可以引导宗族开展公益事业,诸如在农村道路、水利、教育、养老、扶幼、济困、助贫等方面提供人力、财力、物力上的支持;再者,还可以借用宗族实现农村的基层自治。

综上,对于农村宗族势力的复兴,重在引导,发挥其积极作用,而尽可能消除消极影响。


楚邾

首先不评价这种行为,只分析和理解这种现象,尝试其放在历史的车轮中,看它会得到碾压还是得到弘扬。

祠堂和族谱是中国数千年来农业社会的典型特征之一,它的本质是以“家族”为基础的社会细胞的延续繁衍。这种特征并不是中国特有的,其他古代文明中也可以看到类似的现象。农业社会时代,家族和血缘关系决定着人与人之间的亲疏和等级关系,它维系着封建社会时代的家庭和国家命运,它团结家庭、家族,在使得个体得到家庭庇护的同时,也束缚了个人自由;它与五四以来新文化运动所反对的传统礼教有着“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或者说是其中的一部分。

(网图,侵删)

大家族为核心的社会细胞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氛围下逐渐被消灭。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们的年轻一代不再像过去那样期待过年了——一年中大家族成员见面的主要机会,甚至是反感这种别扭的亲戚关系对个人粗暴的干预。现代人越来越独立,越来越更加注重核心家庭的维护,大家族的维系显得越来越困难。也许在这种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农村开始兴建祠堂、修族谱,以期维护这种农业时代残余的社会人际关系。

(网图,侵删)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它所对应的是更加自由和独立的人际关系,个体拥有更多的选择,而不是被束缚在家庭和土地上,这种规则无法违反。因此,这种大肆兴建祠堂、修族谱可能是农业社会大家族关系网络最后的回光返照吧,历史的车轮很可能会将之无情碾压。你觉得呢?


别人家的博士

农村大肆兴建祠堂,修族谱,这是一件好事情,中国人的根在哪里,就在族谱,中国人的寄托在哪里,就在祠堂。我们应该鼓励修建祠堂。修建族谱,举办族人大会。但是我们也反对那一种浮夸的,超级浪费的奢侈型的族人聚会。


很多人评价中国人是实用主义,中国人没有信仰,比如说去庙里也好,去观里也好,烧香,烧头炷香烧,很大的香,然后跟神或佛说,我今天烧香,你要保佑我,什么生意兴隆啊?赚很多钱等等。这是典型的等价交换。因为我们与祖先交换习惯了。

一个中国人,你可以是无神论者,有神论者,但是你必须敬养祖先,这种思维是在中国人的血液里。

我们为什么供养祖先,因为祖先能够保佑我们,给我们带来平安,这是我们供奉祖先的理由。这个理由一说破就觉得挺搞笑的,但这恰恰就是现实,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我们是在祖先的庇护下成长,祖先就是我们的根。兴建祠堂也是更好的供奉我们的祖先,让我们心里更加的踏实,神佛面前,祖先似乎离我们更近。

重新修祠堂,修族谱,就是让我们进一步认识祖先曾经的辉煌,也激励了这些后世子孙们,必须要努力,否则对不起祖先,成不肖子孙。所以这绝对是好事。


知常容

“家文化”是华夏民族的一个宝贵历史遗产,春节期间亿万人不惧山高路远奔向同一个方向~家,就是最经典、最有代表性的家文化。这是我中华文化中最具民族代表性的子文化。祠堂和族谱是一个家族信息的重要载体,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的家就是指“家族”。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家族一直在子女教育、日常秩序、纠纷处理、大事安排等方面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扮演着许多今日地方政府机构的功能。因此,几千年的传统中国社会里,最基层地方政府是县衙,而县衙只有县长,少数几个官吏及若干衙役,一般规模几万人的县,其县衙工作人员总共不过几十人。只负责处理“大案要案”和重要事宜,其他日常琐事基本都由各家族自行处理。



这种管理模式在我国大多数地方一直有效存在数千年,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才开始被改变,地方和家族事宜归由地方政府处理。家族的功能在存在了数千年后,彻底消融。

之后祠堂和族谱也不同程度地消失,只部分存在于一些乡村古老家族,尤其是那些在历史上曾经兴旺显赫过较长时间的家族。如曲阜的孔氏家族,江南的钱氏家族和胡氏家族。



具体而言,祠堂主要是族人祭祀祖先的场所。但也经常用来举办婚、丧、寿、喜事的仪式。另外,族亲们也利用祠堂作为家族的社交场所。有的宗祠附设学校,族人子弟就在这里上学。

家(族)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族谱)之一。家谱是以记载一个血缘家族的世系与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史类文献,上古时期仅为君王诸侯和贵族能够修家谱。一般包括三部分:一、世系图,即某人的世系所承,属于何代、其父何人;二、家谱正文,是按世系图中所列各人的先后次序编定的,分别介绍各人的字号、父讳、行次、时代、职官、封爵、享年、卒日、谥号、姻配等。这些介绍性的文字,长者几十字,短者仅几个字,实际是人物小传;第三部分为附录。有些家谱,在立谱时便确定了家族世系命名的辈分序列。中国时间跨度最长的家谱和辈分排行应该是孔氏,从春秋时期一直排到现在,已经八十多代。



孟氏排行家谱是清朝皇帝御赐的辈分排行:

希 言 公 彦 承 宏 闻 贞 尚 衍

兴 毓 传 继 广 昭 宪 庆 繁 祥

宋氏一支的辈分排行是:

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

通过看每个人的辈分字,可以准确知道他的辈分,从而明确家族内部的传承现状以及每个人在族谱中的位置,是巩固“家意识”,强化家族凝聚力的有效措施。


无中生有hz

居庙堂之高,盛世修典。处江湖之远,盛世修祠堂。本质上是一样的。修祠堂、拜家谱,荣耀祖先,流转传承,就是精神价值感的时空满足;修家谱、建祠堂是民间对官方信仰的模仿;精神有所依托,行为有敬畏,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民间精神需求,宜疏不宜堵。需要引导这种现象,避免修祠堂、家谱过程中的强捐等不合法不合理行为。

首先说明一下。这种现象在南方较多。因为历史上的原因,尤其是60年代,北方祠堂、家谱一段时间被破坏了,清除的比较严重。而南方由于山高皇帝远,远离政权中心,丘陵、山地地形信息闭塞,祠堂、家谱信仰保留下来较多。笔者所待的福建,祠堂林丽、恢宏,这类民间信仰比比皆是。比如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黄家祠堂(哈佛大学著名教授林耀华写的《金翼》、《义序的宗族》就是以黄家祠堂为背景),世界闻名。一度因为拆迁闹的纷纷扬扬的福州胪雷陈家祠堂(陈家后人有著名学者陈景润家、将军陈少宽)。笔者也参观过民国时期林森主席建立的林家祠堂。

1,价值宣言,形式上的光宗耀祖。

改革开放30多年后,解决了温饱,小康问题之后。农村人也有了更多精力、金钱来考虑精神世界的满足。人是价值的存在。修祠堂、拜家谱,就是精神世界价值感的时空满足:修祠堂,空间上展现了这种生命存在价值感;拜家谱,时间上展现了家族不断代,流转接续,兴旺发达。无论是修祠堂好,拜家谱也好,本质上是情感上链接与祖先的通道,展现成功的精神价值。

修祠堂、家谱,一般多由家族中有威望,事业成功的人担任牵头人,经费自愿认捐。不成文的规定是多捐者总能在形式上留下浓重一笔,或在祠堂牌匾上留名,或在家谱上留下重要位置。这何尝不是一种荣耀。



笔者家乡,皖南一个小村庄的祖先纪念馆

2,祖先崇拜,民间信仰的空间寄托。

中国的历史是官方的历史,有家庙、天坛、孔庙、尚书庙等纪念活动场地;有史官记述历史等。历史以来是不允许民间公开建庙修家谱的。但一直以来,民间对官方的模仿体验一直就存在。修家谱、建祠堂就是对官方信仰的民间模仿。

学术上称呼民间信仰为中国第六种宗教。民间信仰包含了祖先崇拜、地方神灵信仰(如妈祖、临水夫人、将军庙、天后宫)等。所谓的宗教信仰必然是有程序化的仪式、宗教活动场所、成文经典教义书籍等内容。民间信仰中家谱就是文本,祠堂就是空间场所,逢年过节的祭祀拜谱就是仪式

对祖先的崇拜古已有之,逢年过节祭祀祖先,合情理。今天的国家法定节假日清明节,从法律上肯定了国家承认这种祖先信仰的合法性。让我们对祖先追思怀念,珍惜当下。而

修建祠堂、族谱,精神有所依托,行为有敬畏,是有利于社会稳定的。而为了荣耀祖宗,必然在实际上发奋图强,这也是有一定现世价值的。

3,文化传承,社区公共生活再造。

乡土社会特征一个是熟人社会,一个是情感社会。迈向现代化,一个显而易见的现象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弱化,情感链断裂,一切向钱看,由此而来的“文化震惊”,让我们内心总是怀念过去。现代化意义对比按下不表,不做评价。值得肯定的是,现代化不是对传统文化的否定,传统文化的式微但不否认它的当代价值。

那人们怀念的过去,到底是什么呢?是文化。修祠堂,家谱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有一定值得肯定价值。修祠堂家谱的系列活动,操作过程中,重新唤起社区居民对公共事务关心,重新凝结起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热情,对社区的归属感增强。

4,家族情怀,凝聚力展演。

戈夫曼认为,人生是个大舞台,我们只是按照剧本在表演。而剧本就是生活场景,而台词就是规则。在人生的大舞台上,我们努力工作认真生活,终究不过让自己内心认可自己,让别人承认自己。祠堂、家谱作为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传承,有很强的范围界定。修祠堂、家谱等于是树立了大家族的形象与荣耀。这在农村意义很明显,告诉其他家族我们是个大家族、有历史的大家族。这也是一种安全感的需要。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民间精神需求,宜疏不宜堵。需要引导这种现象,避免修祠堂、家谱过程中的大操大办、浪费钱财、强捐等不合法不合理行为,避免发生安全事故等。


小海视点

确实,这是近几年间广大农村普遍兴起的现象,首先我觉得不管对这种现象持怎样的观点,它是中华民俗文化传承的一部分,建祠堂是对祖先的敬仰,对祖先的铭记,用于供奉家族祖先。修族谱是为了记载宗族后人的繁衍,方便后世子孙寻根问祖找其出处,以及记载祖先对人类做出的贡献,对后世子孙做人做事的警醒和对家族祖先优良文化的传承!

一、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讲究落叶归根、寻根问祖,无论你走得多远,有多大的财富,当多大的官,你的根在农村,因为我们的国民上三代都是农民,当一个家族枝繁叶茂,人口众多,有远居海外的华侨,有全国各地居住的后世子孙,当你寻根问祖时,你的根就在祠堂里,你的祖先就在族谱上,这是人类繁衍历史记载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


二、近年农村到处大肆兴建祠堂,这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成果,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口袋有富余的钱可以支配,因为兴建祠堂基本上都是集资制,由宗族里德高望重的长者集会商议主持兴建事宜,宗族里有能力者,比如:企业家、从政者等各界人士成立一个建祠基金,然后开始在宗族里进行集资募捐建祠款,根据族人的家庭条件捐资多少不定,然后就建祠堂、重修族谱,最后是祠堂峻工典礼!

三、这种族内集资大肆兴建祠堂、族谱的现象我们是举双手赞成的,支持,弘扬祖先的传良传统,铭记祖先的光辉事迹,有助于对后世子孙的教诲,树立正确的人生信仰。但反对宗族与宗族之间的互相攀比、铺张浪费、认为族中人多、有能人、花重金将祠堂建得金碧辉煌高大上以示本族庞大、威严,毕竟建祠款是以集资为主体,农村不是个个都有钱,还有很多家庭并不富裕,甚至捐这一部分钱对他们来说已是非常沉重的压力!更反对很多宗族喜欢抱团,以众欺寡,在村里仗势挑畔滋事等不正之风,这些陋习、旧观念在如今的新时代真不适时宜,造成了社会的不和谐之风!



当然:正确的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不管是建祠堂、还是修族谱,只要有利于民族事业发展的事情都是值得老百姓广泛提倡的,但是要真正把事情落实的实处,而不是形式大于主义,光有面子、没有里子!

妙笔童子

如何看待农村大肆兴建词堂?修族谱?农村人农民工万岁,对这个问题,不是很了解,在电视上看到过祠堂,在网上看到大肆兴建祠堂,因为我是北方人,在我们这里听都没听说过有这样的事,修族普这事,我也问了村上的老年人,在过去修一次族普,少则三年二年,多则五六年,寻根去的人都是老年人,有的有死半路上了,修族普不是容易的事,你以为你有两钱,都能修族普,那得按族普对照,不是说同一个姓都为一个族普里的,假如去一两千里,去到后他们族普丢失了,说的再好,八辈的辈份说不清楚,你只有失望而归。

可想而之,中国之大,同姓之多,我想张,王李,赵四大族,三里五里都会出现,成千上万,没有名望,历史没有名人记载。族普很难修复。

在我小时候,在我们这里,在街面上真见过祠堂,而不是每个村都有祠堂,而是大村庄上,庄名叫什么什么街,才有祠堂。解放后,破旧立新。诉的诉,扒的扒,分的分都没有了。

听老人说,在过去修祠堂的街上,都是几千口人的村,不管村上多少姓氏,属同一个祠堂,几家大户出东西,钱财,穷人下力干活,也就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祠堂里当然是 祭祖。但是老人说,是有祠堂的村,在过去每年都有三五个老古会,一二百里的做生意滴,提前十天八天都到啦,免费住到祠堂,有时还让他们喝粥。

按现在讲修建祠堂,是有钱了,也可能是一处一处刮起的修建祠堂热。具体用意不多加评论。谢谢。


农村农民工万岁

国家有史,县乡有誌,村族有谱,有宗祠。始祖先贤,树碑立传,以彰显功德;家谱、族谱记载繁衍生息,以血脉相承,祠堂,祭祀祖先,团结宗族,这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发展史,是非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档案,修撰家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春秋战国时期,王室家谱的世系由史官记载,称玉牒,专记王室宗亲贵胄,追溯先世渊源,区分亲疏远近,作为帝(王) 位继承及权力、财产分割的依据。各世家望族和黎民百姓的家谱,作用大致相同。通过这种家族档案,族人可以大致了解自己家族的发展、迁徙、繁衍、兴衰过程。是对外迁宗亲回来寻根问祖,追本溯源的一个重要凭证。透过族谱,追忆远祖的伟大,和创业的艰辛,传承先祖的忠孝、仁义、智慧、善良等美德。激发族众后人去延续、创造家族光辉灿烂的历史,谱写新的编章。 佑启后人,开拓进取。这种生生不息的意识充分体现了家族、民族强大的凝聚力。 历史的演变,族人或分徙播迁,或士宦从戎,或商贾异地,或入赘投亲,或颠沛流离,分居不一。各居其地,各立其派,互不通融,相逢不知长幼,见面难论弟兄,祖孙引为昆仲,亲族视为路人。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如不修谱,何以秉承先祖遗训,凝聚家族团结,如不建祠;何以供奉祭祀祖先,传承优良传统。


寒溪碧水

作为北方人的我,真的没有见过祠堂,不知道是只有南方有,还是我见识少,不过我们这边每年过年的时候,大年初一去拜年的时候,有些老人家里会挂着族谱,我们这边管这叫“族子”(音译,不知道是不是这俩字)。



祠堂,是儒家思想里的产物,让我们不要忘了祖宗,用来每年祭祀祖先的建筑物。

族谱,是用来记录家族人员,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书,对于研究历史、民俗、人口有很大的帮助,像孔子孔圣人的族谱,就是世界上最长的族谱,现在全中国的孔姓人员,都知道自己的辈分,因为人家孔姓的族谱就没有断过,而且据说“孔孟颜曾”一家亲,用的都是同样的家谱,四家的辈分完全相同。



我感觉农村现在修祠堂和家谱是好事,有了祠堂,我们才有祭祀祖先的地方,我们才不会数典忘祖,记得祖宗的恩德,看着祖宗的事迹,对我们也是一种警示。



修了家谱,我们才知道我们的上辈的人是谁,我们的根在哪?我们的祖宗是谁,做过什么伟大的事情,我们的后世子孙,才知道我们是谁,像我们这一个家族,族谱只能追溯到往上七八辈就没有了,虽然辈分的顺序知道,但是有族谱的记录的也不全面,如果当时好好的修了家谱,也不至于出现如今的局面。


手游小强

古传三史,国史(包括通史和断代史以及一些野史等),县(方)志,族(家)谱,结合起来,形成了中华人类文明史。国史由政府组织名臣文豪编纂;县志由州县一级地方政府派人搜集当地名流古迹,地理山川,风土人情,结合吏治等编成一方专志;族谱是整个大家族凝聚的表现。以祠堂为中心,族里召集德高望重,精通文墨的长者学士,编好字辈,按各支派血脉,论资排辈,挨户登记,再行汇总,最后合订成谱,祠堂总储,各户亦可分存。族谱可以了解家族渊源,人脉分支,各地概况,迁徙过程等。谚云:树高千丈,叶落归根。祠堂就是整个家族的根,认祖归宗的地方。披星戴月都不累,海角天涯不忘根。这是每一个游子的共同心愿。

字辈举例:(彭氏族谱中之部分。衡阳彭氏自江西迁徙而来,先至茶陵,后到衡阳,至今已历六百余年,百年一届,已五修族谱)

尚崇孔德安,

定启宏名彰;

忠厚传家宝,

子孙训特长。

祠堂是一个家族的象征,是修谱和商议族里大事的地方,一般都是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富丽堂皇,流光溢彩。供奉本族祖先,镌刻励志家训,陈列名人先贤,留下名言警句。

解放前,族里还留有祠堂公田,归祠堂收租,用于祠堂的日常管理和一些公益事业;祠堂里也订有族规,对于那些鸡鸣狗盗,打架斗殴,寻衅滋事,男盗女娼等,都有一定的惩罚。当然,这些现在都不存在了。现代的祠堂是家族团结的中心,也是民族凝聚的象征。

对修建祠堂和重修家谱,我们要正确看待,祛除糟粕,吸取精华,力争为国为民排忧解难,稳定民心,激励新人,团结共进,并肩携手,让全族全国人民走进崭新的时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