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出趟國為什麼這麼難?

曾幾何時,出趟國是難死英雄漢的大事,有錢也辦不到簽證,當然更主要的困難,還是沒有錢。中國的國力越來越強盛,認可中國護照的國家越來越多;民眾的錢包也在越來越鼓,負擔得起出國費用的人也越來越多,出國黨早就沒有原來那麼“高貴冷豔”了。

但出境遊究竟是滿意而歸還是掃興而回就很難講了。背井離鄉在外,生活上的各種不方便就會撲面而來。書到用時方恨少,被國外的經歷坑得鼻青臉腫的時候,人們才會感嘆一句“經師不到,學藝不高”。

從回國的一件小事說起

衣食住行,柴米油鹽,一旦出門在外,平時習以為常的事情對於很多鮮少出門的中國人來說就顯得捉襟見肘了。在這一點上,無論是鄙夷老年旅行團的小輩,還是對不禮貌的孩子們頗有怨言的年長者,都沒有差別。

說一個在神奇國度意大利遇到的神奇事兒。

意呆利什麼事情都有可能發生

中國人出趟國為什麼這麼難?

在意大利,英語並不算特別通行,所以能說一口流利意大利語的亞洲遊客會得到所有人充滿好奇的快速響應。不過這樣的人不多,如果英語還不錯,你總還能找到一些熱心人幫你。如果還不會英語,那麻煩事就會尾隨而來。

在羅馬火車站買票時,我遇到了一對中國夫婦,看樣子像是新婚蜜月。丈夫非常大男子主義,處處搶著在老婆面前表現自己的能耐。可惜他的能耐實在不濟,在自動售票機的英語界面上糾纏許久也沒有找到要買的票。

可能這個都沒找到

中國人出趟國為什麼這麼難?

其實售票機上有中文界面,只要稍微問一下旁邊待命的工作人員(雖然我嚴重懷疑他喝了酒),應該就能發現。我見兩人實在為難,正欲上前幫忙,只見一個吉普賽女人衝了上來,指手畫腳地開始要幫他們買票。

她喊叫著讓人半懂不懂的英語開始為“中國的朋友”購票。不過她的英語水平顯然比那位丈夫高了一截,再加上浩大的聲勢,一下就把兩人唬住了。

差不多就長這樣

好像很能說的樣子

中國人出趟國為什麼這麼難?

半分鐘後,她以高於票面價格20歐的價格把票賣給了這對夫婦。當我攔住吉普賽大姐想要幫他們要回差價的時候,兩人早已飛也似的跑遠了。

也許是覺得我一直看著他們,還覺得有些尷尬吧。

不過人在國外,被當地人坑還算情理之中,被中國人坑就更讓人氣不過了。

德國飲料空瓶可以以若干歐元的價格在超市回收,在外國遊客密集的景點附近的超市都備有英文指示以防客人遺棄瓶子損失押金。不過如果事先不做好功課,到了當地又不識標牌,人們還是很容易忽略這個省錢小貼士的。就這個信息差,也能成為一些人牟利的工具。

中國人出趟國為什麼這麼難?

一個跟團環遊歐洲的老同學要在德國慕尼黑停留一天,恰好那陣子我也在慕尼黑,便與偷偷脫團的這位仁兄在餐館見面。酒足飯飽,兩人離開飯館時我見他把瓶子隨手認真地扔進了垃圾桶,大為不解,告訴他這是浪費了好幾塊人民幣。這位仁兄這才大呼上當,把瓶子撿出來送給了我(多麼感人的友誼)。

原來從國內帶團過去的導遊,在大巴車上嚇唬遊客不可隨地扔瓶子,必須扔在他指定的垃圾袋裡。而這個回收空瓶的政策不止德國有,奧地利、瑞典、芬蘭各國都有。不知情的遊客們不知在環歐之旅中為導遊貢獻了多少空瓶錢,而英語告示往往就在他們面前。有權益不知可以伸張,大概是出境遊最大的悲哀。

心裡默唸

“不要遇到壞導遊不要遇到壞導遊”

中國人出趟國為什麼這麼難?

對英語不敏感、不熟練,並且由此導致不知道怎麼跟在地的人交流,是這種悲哀不斷重現的根源。不是每個人都能在境外遇到我這樣願意幫忙的同胞,更多情況下,不想被坑只能靠自己。

但靠自己也要有兩把刷子還行,不少人真的出了國,常常陷入張口忘言的窘境。想必當這樣的困擾發生時,他們會很嚴肅地思考一個問題:老子學那麼多年英語是學狗身上了?

狗:關我什麼事

中國人出趟國為什麼這麼難?

英語怎麼就學狗身上了?

中國的教育體制內是有英語的一席之地的。發達地區從幼兒園開始,其他地區從三年級開始,都會開啟英語教學。英語一路在學生的中考、高考、四六級、專業考試、評職稱、出國深造的過程中如影隨形。把英語學到狗身上的人可過不了這些關。

但看起來,中國的英語教學基本只起到了掃盲的作用,對於學生日後工作能力、生活水平的幫助非常有限。而且越是不發達的地區,這個現象就越是突出。這已經明顯不是你用功不用功的問題了,而是學習的目的和方式出現了偏差。

可以說是說出了真相

中國人出趟國為什麼這麼難?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中國人學英語都是在為了考試服務。從教到學,沒有人真正關心你學到的東西是不是真的能用,這些“知識”唯一的價值,就回答考卷上的一道道選擇題。至於這門語言是不是鮮活、可用,一點也不重要。

我上大學的時候一位工學學術素養頗高的教授在回憶起自己小時候學英語經歷的時候,非常感嘆於那時候英語教學和考試的功利性:“當時我們學英語就是為了國家工業化服務,對著老師發下來的工業詞彙一個字母一個字母地背。等學到最後,我們能把一個沉澱池的所有零件都用英文寫下來,但是你叫我去國外問怎麼上廁所,我是問不出來的。”

肯定不是WC

中國人出趟國為什麼這麼難?

這種英語,其實就是註定會失去實用價值的英語。它不為生活而生,也就沒有足夠豐富的應用場景。一旦學生失去了老師逼迫的外力,很快就會忘記這些無聊的語彙,原來花的精力也就白花了。

在特殊的年代,出現這樣的英語教學導向還算可以理解,畢竟那時候的中國人還不知道什麼是外國。而且這位老教授,現在已經有了足夠的地位,手下的研究生不知有多樂意為他做翻譯官。

能吃飽飯就不容易

中國人出趟國為什麼這麼難?

可是一直到了今天,考試為導向的英語教學仍然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語言是不是鮮活可用仍然不是老師和學生考慮的首要重點。在我們的英語課本上,有大段大段的歷史故事、新聞簡報、名家散文,卻很少有能解決學生實際需求的、貼近生活的內容。

學習英語對於大多人來說,還是一件非常書面、極不實用的奢侈品。我們不是教育專家,我們不知道怎麼把課本上冷冰冰的書面材料轉換成能夠用在生活中的實用素材。

在中間腦補一個English

中國人出趟國為什麼這麼難?

這就是為什麼在英語教育已經普及這麼多年的情況下,在中國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仍然是一個稀缺技能。學生感慨英語好的同學更得教授賞識,白領感嘆英語好的同事上升更快,導遊哀嘆英語好的遊客不容易糊弄。

你一定也遇到過這樣的事情,甚至發出過這樣的感嘆。

你肯定也想像列寧同志一樣問一句:“怎麼辦?”

怎麼辦?

中國人出趟國為什麼這麼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