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和戰國有哪些不同?

天黑了何時天明

秦始皇焚書坑儒,雖然對諸子百家的著作有破壞,但人家畢竟門徒多,有備份兒。可憐的是被滅了的六國史書,一般都是獨一份兒,燒了可就真沒了!

要知道秦國雖然一統六國牛氣沖天,但在春秋戰國前半段,秦國是舅舅不疼媽媽不愛的邊緣角色,在西北荒涼地兒玩泥巴(地理偏遠,文化落後),執牛耳的遊戲大家都沒帶秦國玩的意思,所以那個年代發生的很多大事兒,秦國的史書上記得不多!無意遺忘的掉的東西,比有意抹殺掉的東西,更難復原出來。所以司馬遷在編寫《史記》的時候,感慨史料不足,痛心至極。一部戰國史從何說起,一直就是個大問題,《春秋》寫到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敬王死後,是周元王繼位。司馬遷從周元王元年(公園前475年)開始編寫六國年表。中學教科書上把公元475年當做戰國的開始!

但同為史家二司馬的司馬光,則偏向於周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因為正是這個時間點中,春秋時代的超級大國,晉國被瓜分了!

春秋時代,為了搶奪繼承權,兄弟相殘,叔侄相殺的例子比比皆是。正是這個原因晉國國君對同族人下手那叫一個不含糊,清理的乾乾淨淨。對士大夫信任有加委以重任。但幾代人繼承發展下來,幾家士大夫就發展的尾大不掉了。看著君主不順眼,殺了換個也姓姬的就行了。殺著殺著發現與其讓別人坐不放心,那把椅子倒不如自己來做,但當時有六家士大夫都很強大。蛋糕就這麼大不夠分啊,一番合縱連橫後剩了三家,也就是後來的趙魏韓三國的先祖。不知晉國先代國君會不會悔的腸子都青了,白白給別人做了嫁衣裳。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晉。而後才形成了齊楚秦燕趙魏韓的戰果七雄格局。

春秋時期,周天子餘威還有那麼一丁點。或者說其他各國還不太適應翻身做主人的角色,小打小鬧多一些,厲害一點的也就是在各國和周天子開會的時候耍耍大牌!裝逼一會!但到了戰國時期大家狼子野心畢露,知道想獨吞蛋糕,必須先搞死你們幾個!下手就狠多了而且真刀真槍來幹,面子也不要了。春秋的時候,大家都還不敢稱王什麼的,看看春秋五霸,還都是什麼公。戰國就直接稱王了!

春秋戰國是中國極為精彩的一段歷史,歡迎留言一起談論。


瓦爾登的船伕

 “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這是中國歷史朝代歌中的前四句。回顧整個東周歷史,歷史學家通常將其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歷史時期。

一般來說,春秋時期,簡稱春秋,前770年—前476年(另一種說法則是前770年—前403年)。

春秋開始於周平王遷都洛邑,春秋的結束時間,歷史爭論不同,但主要時間有三大傳統強國的顛覆與衰落,包括楚國都城郢被吳國攻克(楚國短暫滅亡)、齊國

陳氏取代姜氏、已經三家分晉,標誌春秋時期的結束。



  至於戰國時期,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 年,而實際上具體時間應該是從韓趙魏三家分晉開始算起,一直到

秦始皇統一天下為結束,也就是約公元前403 年—公元前221年。在整個中國古代歷史上,戰國可以稱得上分裂最為嚴重、對抗最為持久的歷史階段之一,類似的歷史時期還包括

三國南北朝等。

  那麼,既然東周歷史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階段,其本質區別到底是什麼?從表面上來看,春秋時期的諸侯國至少在一百個以上,而到了戰國時代,除了秦楚燕趙魏韓齊這七個國家,也就僅存衛國、宋國等屈指可數的幾個諸侯國。



如果從春秋和戰國時期的主旋律——戰爭來討論。在整個春秋時期,大大小小的戰爭主要屬於稱霸戰爭。尤其是對於

齊桓公

宋襄公

晉文公

秦穆公

楚莊王

這春秋五霸而言,稱霸而不吞併土地、人口成為了基本原則。而且還牢牢控制了秦國進入中原之要道,可謂是周王室的結實屏障;秦由於崤函之道被晉國控制,就一心開拓西方之地,與戎狄做著持續而頑強的鬥爭;楚國實力最強,一心想要顛覆周室,不過就算是楚莊王時期,楚國有著非常難得的機遇,依然還是因為“在德不在險”的價值觀所束縛,沒能走出最後一步。換而言之,對於春秋這個歷史階段,所有的戰爭都不能忽視“周王室依然是老大”這個基本事實,因此任何戰爭都要或多或少打著維護周天子的旗號,這有點像三國時期的挾天子以令諸侯。

  而當歷史的車輪走到了戰國階段,諸侯國內權臣叛亂不止,各國的軍事鬥爭也都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一切均以爭奪地盤為目標,禮樂已然完全崩潰。其後各國更是相繼僭號稱王,周王室已經完全喪失了從制度到文化上的共主地位,最終被秦軍輕易消滅。

  籠統的說,面對仁義道德,西周時代是遵而行之,春秋最然已經不能遵而行之了,但終究還是言而顧之的,到了戰國時代則是舍而棄之了。在這背後,我們不僅可以發現宗法制、分封制以及禮樂制度的崩潰,更能窺探出井田制向封建土地私有制轉化的本質。



春秋與戰國是屬於周朝因軍政管治權下放不當演變成後來列國並起的時代,就是由周朝遷都洛邑起為東周的時期,具體區別是春秋比戰國更為混亂,春秋時期大小不一有:燕、戎、齊、秦、蜀、巴、楚、吳、越、晉、衛、魯、鄭、陳、蔡、宋等諸候各據一方,不過即使周朝已經全無實際的統治權,但各諸侯仍然奉周天子為王,仍然稱自己是臣下,

而進入戰國時期的七雄:齊、楚、燕、魏、趙、韓、秦則切底消滅了其它諸候國,進一步整治了混亂局面,更迫令周天子給予其各自封王,與周天子平起平坐,到最後由強秦滅掉其它六國與周朝,正式結束了整個東周時代,故此若說分別,就應該是戰國時期沒有春秋時期那麼混亂,戰局和形勢都清晰一點,不用看得眼花繚亂。


時說新語

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東周在戰國後期(公元前256年)被秦國所滅,所以春秋戰國時期在時間上並不全然包含在東周王朝裡面。

西周時期,周天子保持著天下共主的威權。平王東遷以後,東周開始,周室開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義,而無實際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國也因社會經濟條件不同,大國間爭奪霸主的局面出現了,各國的兼併與爭霸促成了各個地區的統一。因此,東周時期的社會大動盪,為全國性的統一準備了條件。

春秋戰國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其分水嶺是在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滅掉智氏,瓜分晉國為標誌。

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訂《春秋》而得名。這部書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歷史,共二百四十二年。後史學家為了方便起見,一般從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東周立國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公元前477年)或四十四年(公元前476年)為止(也有學者認為應到《左傳》記載之終(公元前468年)、三家滅智(公元前453年)或三家分晉(公元前403年)),稱為“春秋時期”。春秋時期之後是戰國時期。

春秋時期,政治上,各種改革,變法連接不斷,而成功進行變法的國家則強大起來,通過這種政治變革,奴隸制度最終消亡,新興的封建制度逐漸確立起來

戰國(公元前476年,一說公元前453年或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這一時期各國混戰不休,故被後世稱之為“戰國”。

東周在戰國後期(公元前256年)即已被秦國滅亡,所以戰國時代在時間上並不全然包含在東周王朝裡面,公元前334年徐州相王、公元前323年五國相王后各大諸侯紛紛僭越稱王(吳、越、楚三國春秋時代已稱王),周王權威進一步受損。

戰國時代及之前的春秋時代,都是後世史家對東周這段歷史時期的再次劃分,“戰國”一名取自於西漢劉向所編注的《戰國策》。隨著時間的發展,這種觀點得到了其支持者的完善和補充。在前403年之前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有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滅吳,和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晉。目前,《史記》的觀點因包括瞭如上重要的歷史事件而得到多數採納。而在戰國時期的結束是在秦統一中國。


北國小野草

我們經常把春秋戰國連稱,但是大部分多人都沒有注意到春秋與戰國之間本質性的差別。

戰國時代戰爭的激烈程度和殘酷程度都遠超過春秋。春秋時代的戰爭都是貴族的遊戲,以榮譽為目標,戰爭規則明確,風度翩翩。因此,春秋時代被滅掉的都是大國身邊微不足道的小國,從來沒有哪個大國吞掉另一個大國。比如鄭國夾在楚國和晉國之間,被攻打了近一百次,卻始終沒有被楚晉任何一方吞併。而戰國時代,戰爭卻是功利的,目的是直接消滅對方的國家,掠奪對方的人口。越國吞併吳國,開闢了一個大國吃掉另一個大國的不幸先例,在那之後,滅國戰爭愈演愈烈,直至秦滅六國。

春秋時代貴族們活得從容而優雅,國與國之間的邊界和關塞,並不遣兵把守,因為人們不會不宣而戰。而到了戰國時代,各國防範森嚴,日日枕戈待旦,不擇手段成了戰爭的主要手段。春秋時期一個重要的戰爭規則是“師不伐喪”,如果一個國家出兵時遇到對方國君去世,就要主動退兵。然而從春秋後期開始,特別是到了戰國時代,對方國君去世,卻成了敵方出兵的最佳時機。

因此戰國時期戰爭的規模和慘烈程度,也是春秋時代所無法比擬的。春秋時代的戰爭規模通常很小,戰爭通常會在一天之內結束,“未有殺人累萬者”,很少有超過三天的大戰。而在戰國時期,戰爭曠日持久,十分慘烈,“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孟子離婁上》)。戰爭公元前 293 年,白起打敗韓魏聯軍,被秦軍斬首的就有二十四萬。而據文獻統計,秦國在統一戰爭中一共屠殺了超過150萬他國士兵。


張宏傑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以爭霸為目的,都是尊周王室而要號令天下,其實還是要維護分封制,但是戰國時以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為分界線的,所以,戰國就是打破原來的體系,重新建立一套符合自己行為準則的世界。

而導致春秋和戰國根本的區別在於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在分析歷史的時候,我們始終應該秉持一個理念,就是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是學習歷史的不二法門。

這兩句話用在春秋和戰國,簡直是太貼切不過了。

鐵器牛耕的出現,改變了社會的生產力。

牛耕對社會的影響在於,極大的提高了社會的生產力,據統計春秋時期,全國人口在八百萬作用,戰國巔峰時期人口達到3000萬(數據不一定真實,只提供一種參考)。因而,能夠支持其大規模的兼併戰爭;

鐵器對社會的影響在於,提高了戰爭的效率,春秋時期使用的大部分武器都是木頭棒子和石頭(青銅器貴用不起),所以,看春秋的爭霸戰爭雖然多,但是死的人少,戰國時期鐵器已經普遍用於戰爭了,這樣的話戰國後期的兼併戰爭死亡人數急劇增加,整個戰國時期大概因戰爭死亡的士兵在200萬左右,而長平之戰雙方大概就死了60多萬。

隨著鐵器牛耕對生產力以及土地制度的破壞,為了提高生產力,各諸侯國紛紛變法,廢除分封制的經濟基礎“井田制”。比如商鞅變法中明確規定“廢井田,開阡陌”。這就從法律上確立了土地私有,因此地主士大夫階層的地位開始提高,從而改變了西周以來按血緣關係來分封的政治傳統。

所以,春秋和戰國的根本區別在於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而帶來的經濟、政治、文化等一些列的變化!


史論縱橫

周王室東遷之後勢力一落千丈,各諸侯不聽天子號令,甚至不再朝朝覲和納貢,周天子為樹立威嚴,率四國軍隊攻打叫囂的鄭國,然而不但戰敗,還被鄭國大將一箭射中肩膀。從此周王室更是在諸侯中威信掃地,各諸侯都表面上遵從這個名義上的天子,其下,卻在默默打著自己的小算盤。自此,春秋爭霸的序幕漸漸拉開。



春秋有五霸,第一個稱霸的是齊桓公,叫姜小白。按照周的爵位,公侯伯子男 ,齊桓公屬於侯爵,尊稱"公"。齊桓公建立了甚至建立起一支多達30000人的常備軍,按照以前的規定,諸侯國的軍隊規模不能超過7500人,而周天子自己的部隊規模也不過才35000人。齊桓公為了對外擴張,提出尊王攘夷口號,要知道那時候少數民族政權蠻,狄,戎,夷對中原虎視眈眈,不管內部矛盾多大,當外敵來犯時,要一致對外,佔據了道德制高點,自然也就師出有名了。繼齊桓公稱霸後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陸續稱霸,統稱春秋五霸。



戰國的開端以三家分晉、田氏代齊為基準。戰國有七雄,齊楚燕秦趙魏韓。這七個諸侯國是20多個諸侯國裡較為強大的。此時各國暗地裡爭端不斷,大力發展軍力,也不似之前藉著由頭髮展。到了戰國後期,各國稱王的稱王,稱侯的稱侯,而周王室屈居於洛陽一隅,再不復往日輝煌。

春秋戰國,百家爭鳴,春秋時代,儒家大放光彩,出了孔子,孟子等聖賢。戰國時代,法家爭鋒,各國都變法圖強,但真正成功的卻只有秦國。春秋的戰爭可以說是南北的戰爭,主要是晉楚,戰國的戰爭則是東西的戰爭,秦國與山東六國之間的戰爭。


饕餮5177v

春秋時期,簡稱春秋,前770年—前476年(另一說:前770—403年),屬於東周的一個時期,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諸候群雄紛爭。齊恆公、齊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公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一說是齊恆公、晉文公、楚莊公、吳王闔閭、越王勾踐)。春秋時期是戰國時代。

戰國時代指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另一說以為具體時間應該是從韓趙魏三家分晉開始算起直到秦始皇統一天下為止,即公元前403—公元前221年)。戰國時代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歷史時期之一,其主體時間線處於東周末期。戰國時代是華夏曆史上分裂對抗最嚴重且最持久的時代之一。


一葉知秋zb

春秋——“爭奪霸主、君子之戰”

奴隸社會瓦解,周王朝衰落,諸侯國之間為了奪取土地、財產、人口,爭當霸主,展開了長期的爭霸戰爭。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先後做過霸主,史稱“春秋五霸”。率先稱霸的是齊國,齊桓公適時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幟,以諸侯長的身份,挾天子以伐不服。 齊國衰落後,晉國成為中原強國,與楚國城濮之戰後,成為中原的霸主。之後百年,晉楚戰爭不斷。楚莊王時,楚國大敗晉軍,楚國獲得了中原霸主……春秋時期的戰爭目的也很明確,那就是為了爭奪霸主。

只要是戰爭,總會給老百姓帶來災難,但有個感覺,春秋時的戰爭,屬於“君子之戰”,體現了戰爭最本質的特點——思想才是統治者最厲害的武器。所以,春秋時也誕生了曠古爍今的人物——孔子。

戰國——“統一全國、謀士之戰”

經過春秋之兼併,戰國時,形成了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諸侯強國,史稱“戰國七雄”。先有“韓趙魏三家分晉”,再有“田氏代齊”,戰火紛爭,由此開始。齊國重挫魏國,魏國從此一蹶不振;秦、趙於長平之戰,趙軍大敗;從此,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禦秦軍的進攻,最終,秦國瓦解、兼併六國,統一中國。戰國時期的戰爭也有著非常明確的目的,那就是統一全國。

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誠然有很多,但感覺在戰國時期,謀士的謀略、兵法經常會決定一場戰爭的勝負結果。戰國時期,出現了張儀、李斯、呂不韋等至今耳熟能詳的能人謀士,同時也誕生了孫武這樣的世界一流的軍事家,留下兵學聖典《孫子兵法》,其生命力延續至今。

淺顯見解,望有所幫助!


靜水笑滄笙

在五十年前,稱春秋時期奴隸主階級崩潰。戰國時期地主階級興起。還稱,秦朝代替周王朝,是新興地主階級代替落後的奴隸主階級。是社會的進步。

那時一個說謊的時代。考古證明,周王朝的奴隸占人口的比重不足千分之一。並非奴隸制社會。秦朝的奴隸佔10—20%,是不折不扣的。

那麼,春秋與戰國究竟有什麼區別?

鄙人認為,春秋與戰國主要有兩大區別:

一是春秋時期,周天子還有一定的號召力。雖然諸侯爭霸,周天子依然是天下共主。甚至能調動諸侯的軍隊。

到了戰國時期,周天子已經沒有任何號召力了。

從戰國初期,三家分晉後,周天子完全喪失了號令諸侯的能力。周王朝已經名存實亡。

二、春秋時期,諸侯之間的交戰,大多遵循周禮:不擒二毛,不鼓不成列。實例有宋襄公的仁義之師,晉文公退避三舍等等。

到了戰國時期,完全拋棄軍禮思想。殺人盈城,殺人盈野。兵不厭詐。



楊朱學派

從春秋到戰國,政治、社會各方面都產生了激烈的變動。

1. 世襲采地與郡縣。

春秋時代,封建制進一步深入發展。由西周的天子分封諸侯,到春秋的諸侯分封卿大夫。

進入戰國以後,由政府直轄下的郡縣,代替了傳統的貴族世襲封地。



2. 井田制與履畝而稅

春秋時代,奉行井田制。將一田地分九塊,四周八塊為私田,由八家各自耕種,中間一塊為公田(公私皆屬貴族),由八家共同耕種。公田收成入官家,私田收成入私家。

戰國時代,廢公田,改向私田按畝收稅。



3. 貴族軍隊與農民軍隊。

春秋時代,入軍為貴族所獨佔。春秋時期的戰爭,是一種尚禮的戰爭,即藝術化的戰爭。如楚子玉告晉文公“請與君之士戰,君憑軾而觀之”,戰爭如同遊戲。

戰國時代,漸以農民軍隊為主,戰爭的規模、傷亡人數空前擴大,可以說,至此才進入真正的戰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