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寧協作22年

2016年7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銀川主持召開東西部扶貧協作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要在發展經濟的基礎上,向教育、文化、衛生、科技等領域合作拓展。要繼續發揮互派幹部等方面的好經驗、好做法,促進觀念互通、思路互動、技術互學、作風互鑑。

閩寧兩省區積極行動,著眼貧困地區所需,深入推進人才交流合作,持續加大對貧困地區幹部、教師、技術人員的培訓力度,打造一支留得住、能戰鬥、帶不走的人才隊伍。

閩寧教育協作:

融入先進理念推動教育改革

2017年9月以前,同心第五中學的那架鋼琴只是擺設。當年9月14日,來自福建泉州永春縣崇賢中學的音樂教師劉煒煜,在鋼琴上十指如飛,流水般歡快的樂曲順著琴鍵流淌出來。

“音樂老師來啦!”孩子們奔走相告。一直以來,該校沒有專職音樂老師,音樂課由其他老師“客串”。

劉煒煜提出一個大膽想法——組建音樂團。孩子們湧進“招生現場”,很快,一個由60名成員參與的音樂團成立了。

“不求你們唱多好,首先講紀律、講合作!”劉煒煜立了規矩,一點點地教孩子們發音、分聲部、練和聲……幾個月下來,合唱團雛形初現,有模有樣。期末學校匯演,劉煒煜伴奏,合唱團獻唱了一曲滿懷激情的《長征組歌》,驚豔全場,引來掌聲如潮。

劉煒煜是第19批福建援寧支教隊成員、同心第五中學第4批援寧支教成員。“之前我發愁支教結束後學生們怎麼辦,現在不擔心了——其他支教老師會接手我的工作。”劉煒煜眼中閃著淚光。

“支教老師來了,學校有了歌聲,校園氛圍煥然一新,影響、帶動了學校其他老師積極主動地把先進理念融入教學之中。”同心第五中學副校長馬芳說。

閩寧教育協作有效構建了良好的對口協作機制,有力支持了寧南山區的教育發展,顯著提升了教師隊伍綜合素質。

“您是來支教的福建老師吧?”在永寧縣閩寧鎮,賣菜攤主遇到楊明等福建口音的人,會主動便宜一些。楊明是第19批福建援寧教師,但他不是第一次來寧夏支教,他說:“有同事剛來時,因為乾燥而喝水過量導致臉部浮腫,但沒有一人有怨言。”

福建支教教師愛心支教、誠心幫教、真心助教,用行動贏得了當地群眾的讚譽。支教教師積極擔任閩寧教育協作的“義務宣傳員”,大力宣傳寧夏教育發展的成就和急需解決的困難,掀起了支援寧夏、捐資助學的熱潮。

2017年,閩寧兩省區教育、扶貧部門聯合印發了《閩寧職業教育協作助力脫貧攻堅工作實施方案》,福建省10所高等職業學校、18所中等職業學校與寧夏28所高職、中職學校建立了結對幫扶關係。2016至2017學年,福建省共選派30名中小學骨幹教師來寧支教,寧夏分兩期選派40名中小學校長赴閩掛職鍛鍊,福建為寧夏培訓中小學教師600名,在加強受援學校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辦學條件、轉變教育教學觀念、資助貧困學生、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受到當地政府、學校和群眾的廣泛讚譽。

閩寧醫療協作:

提升醫療水平減輕患者負擔

蘇興奮立即安排手術,開骨瓣、清除血腫……終於,病人轉危為安。幾小時後,病人從麻醉中醒來,言語清晰、四肢活動良好,家屬激動地拉著蘇興奮的手,再三表示感謝。此時天已矇矇亮,蘇興奮雖然疲憊,更多的是欣慰。

閩寧科技協作:

注入科技活力帶動農民致富

近兩年,福建省農科院、寧夏農科院、固原市政府三方按照簽訂的框架協定,在引進人才、帶動成果、培訓技術人員等方面深度合作,在固原推廣食用菌,農戶收入顯著提高。

適合大面積栽培的竹蓀是一種名貴山珍,不適宜南方夏季栽培,而固原5月到9月的天氣非常適合竹蓀的“反季節”生長,用玉米芯、玉米杆及牛羊糞便等農業固體廢棄物發酵後形成的有機肥料栽培,不但可實現廢物利用、打造循環農業,竹蓀豐富的營養價值和豐厚的經濟效益也使種植戶的錢袋子鼓了起來。“種植一畝玉米純收入700多元,而種植一畝竹蓀能掙4000多元!”原州區建檔立卡戶楊海軍笑著說。

科技元素的不斷注入,彌補了觀念與技術的短板,將農民納入生產體系,吸引貧困戶到家門口的企業掙工資。在福建科技人員幫助下,原州區引進適合當地種植的大球蓋菇、玉木耳等食用菌,福建科技人員進行培訓和技術指導,將菌包發放給建檔立卡貧困戶“出菇”,企業批量生產、精深加工成產品銷售,採摘、觀賞、體驗等一系列經濟增長點迸發活力,一條龍式生產銷售鏈條帶動扶貧協作形成新動力。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西部地區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東部地區要捨得拿出真技術支持西部地區”的重要指示精神,2017年,閩寧兩省區加大了科學技術領域的合作力度,組織開展了“福建院士專家寧夏行”等多項活動,簽訂水稻抗稻瘟病育種、食用菌研究等多項合作協議。院士專家深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廠礦企業、田間地頭,開展技術指導和合作交流,舉辦學術交流,進行現場技術指導。寧夏農林科學院與福建農林大學、福建省農業科學院簽訂科技合作多個協議,涉及果樹、瓜菜、食用菌、馬鈴薯、植物保護、畜禽養殖等領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