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楼遮不住,青山古韵长

五一假期,济南各大景区人气爆棚,我不爱扎堆凑热闹,随去标山、凤凰山

放牧心情。年少时,我家距此不远,曾是二山常客。彼时,二山周边,村庄星罗棋布,田野如茵,隔老远就能望见山峰和袅袅升起的炊烟。

岁月无痕,时代喧嚣,蓦然回首,已是耳顺之年,虽一直与这座城厮守,上次来还是上世纪的事了。阔别许久,山还是那山,虽然换了容颜,但那份情愫依旧。我觉得昨日并未走远,我的脚踪依旧温热,我是归人,不是过客。

走下繁闹的标山南路,穿过澜山公馆,隐于鳞次栉比楼群中的标山,虽显得有些落寞,却仍是阅尽繁华之地。几十年红尘过往,变化天翻地覆,丝毫不见了山村柴扉,满径蓬蒿、鸡犬相闻的痕迹,依山而建的新社区,赋予标山新的生命,处处生机盎然。

高楼遮不住,青山古韵长

资料显示,标山海拔55米,与东边海拔48米的凤凰山,双峰并恃,各领风骚。元代,二山统称为“标山”,清末,为区别才分称“标山”“凤凰山”。二山并不伟岸,在峰峦绵亘的济南一点不突兀,却均是“齐烟九点”之一,历史承续久远,文化积淀厚重。它们在此隔河相守相望了多久?我说不清,可我知道,被岁月磨尽棱角的巨岩印证了山的古老,藏着沧海桑田带不走的故事。

在朝代更迭中,这一带一直是富庶的生息之地,多有达官显贵留下生活印记。君知否?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张养浩就生于斯,长于斯,对标山有着剪不断的情思。他在《标山记》中曰:“盖土人以旁无他山,惟此若标可望,故以名之。”大致意思是,周边无山,乡野之人就以此山为认路标识,故而得名。寥寥几笔,以古典的笔触,生动描述了山的来龙去脉。辞官后,张养浩把故土原乡作为归隐和安身立命之所,时常约友人来标山登高望远,把酒临风,吟诗作赋。孰料,这种无拘无束的日子过了八年,关中大旱,朝廷任他为陕西行台中丞,是年,积劳成疾,逝于任上。殁后,张养浩落叶归根,长眠故里,正所谓来于此地,还于此地。张养浩墓在今柳云社区内,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阳光穿过树叶,斑驳洒在毫无雕琢痕迹的裸岩上,有似曾相识的感觉,瞬间唤起我沉淀的记忆。抬头仰望,累累巨石毫无遮掩呈现面前,让我对自然多了几分敬畏。怪石嶙峋的夹缝中,苍松翠柏、野生梧桐、酸枣顽强生长。半山腰泛青的巨石上,“标山”二字,历经风剥雨蚀,几乎难以察觉。不同的是,不见了昔日荆草丛生、藏污纳垢,看不到半点生机的踪影。而今,原始与现代相互交融,虽亦乱石横亘、亦有陡峭山崖,但登山路径不像当年那么艰难,从山麓至山巅不仅有石阶通达,还依托山势搭建起钢架阶梯。

高楼遮不住,青山古韵长

一股喜悦涌出我心田,沐浴着柔和阳光,探索着前人痕迹,拾级而上,不一会儿登顶。说来也怪,山巅只有一位精神矍铄、衣着整洁得体的老太,带着一只泰迪犬,一位身材高挑的半老女人不离左右,生怕有半点闪失。老人已是耄耋之年,脸上布满皱纹,写着岁月沧桑,可想而知,那么多台阶,一步步登上来多么艰难。

文物是一个地方的历史符号,曾听闻,明代在山顶建关帝庙,清代又建石质钟鼓二楼,四面单檐、柱刻楹联,对称分列山路两侧,附近还有“遂闲堂”“处士庵”等建筑。正想着呢,上来一位禹禹独行的皓发老叟,毕竟年纪不饶人,走路晃晃悠悠。老人操着地道的济南方言,自称此地长大的土著,并用粗糙的手指点着说,关帝庙曾盛极一时,香火一直缭绕到“文革”。庙被拆,标山的魅力也被扼杀了,往昔繁盛像烟花落幕一样瞬间寂静了。这绝不意外,在那个凝聚悲情的年代,被洗劫的何止一座庙宇。

白驹过隙,城市繁华与喧嚣依旧。抚今追昔,山上香火断绝,钟声远去,山下“云庄”湮没历史迷雾中,张养浩化作泥土,与生养他的大地融为一体。

庆幸的是,在以前疯狂采石中,标山保住了娇小身躯,钟鼓二楼历经沧桑,依然巍然屹立。

不断前行的岁月,将曾经熟细的模样变得模糊了。在我支离破碎的记忆中,原先山脊没什么景观,只有年久失修、残缺不全的钟鼓二楼引人注目。眼下,山巅安装了悬空观景台,四周透明玻璃围挡,透过镂空方格地板,下面裸岩清晰可见,站在平台仰观俯察,可感受悬崖观景之险峻。我自小恐高,犹豫一下,还是步步惊魂走了上去。看近处,“第二工人文化宫”一览无遗,一大片建筑工地,正聚焦着人们目光,但嘈杂的机械轰鸣声并未影响我的好心情。望远方,天空湛蓝,缕缕白云如棉絮点缀天边,鹊山、马鞍山、药山远山如黛,情趣别样。

高楼遮不住,青山古韵长

不曾遗忘,曾经的“世外桃源”标山,一度闲置多年,不显山不露水,成为被世人遗忘的角落。令人释然的是,济南花大力气整饬荒山,很快让标山告别了空寂、荒凉、了无生气的局面。我来得恰逢其时,山体绿化方兴未艾,空气中散发着浓浓的沃土气息,新移栽的木槿、碧桃等花木,虽不名贵,但种类多,长得茂盛,花香醉游人。想象一下,自然的资源,人为的呵护,不久将把“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标山打扮得更具魅力,甭管规模大小,都值得你亲临。

朝阳从山尖悄悄溜到山后,走下标山,款款来到法桐遮天蔽日,人声鼎沸,生活气息浓郁的凤凰山庄。被高楼大厦拥抱着的凤凰山,已华丽转身为社区山体公园,山色清幽秀美,有山水画韵味,远远超乎我想象。我不禁想,生态资源丰厚,居住环境优美,真是小区居民的造化与福气。

岁月的脚步无声而从容,隔着时空回想,有些事细节模糊。在我儿时的记忆中,这片弹丸之地真是太煞风景了,植被稀疏、山石裸露,人为污染处处可见,游人满满期待而去,失望悻悻而归。时过境迁,她小家碧玉的容颜与气质,一下子颠覆了我原先粗劣的印象。

五月天,正是草长莺飞,城春草木深。一阵花香随风潜入鼻息,蔷薇正逢花期,那深浅交错,倾情绽放的鲜艳花朵,在万绿丛中显得格外妖娆。目光流连,国槐、银杏、丁香,摇曳着初夏的美好,红枫、红叶李枝繁叶茂,一丛丛淡竹、一簇簇紫荆,浓淡相宜,红绿相映。山脚下,一池清水与山景相得益彰,像一面波光粼粼的镜子,点亮人们的眼眸。柳色浸染的碧水中,莲荷漂浮、倒影如诗如画,有山、有树、有桥……池畔,浓荫匝地、碧草青青、凉亭玉立迎风,一条狭窄悠长的鹅卵石健身路弯来绕去,踩上有按摩的感觉。

高楼遮不住,青山古韵长

绿荫斑驳了山麓,石阶旁,一块自然石刻石为碑,讲述着凤凰山故事,半山腰黑岩上,清清楚楚镌刻“凤凰山”三个刚劲浑厚、力透山石的红字。循着石凿小径,踩着自己的影子,倾听着悠远故事上山,外表粗犷的辉长岩随处可见,这是风雨侵蚀的印记,昭示着山的久远与沧桑。山间,鸟儿鸣啼,藤萝蔓延,雪松苍劲、苦楝挺拔、合欢树绿意盎然,“齐烟九点”“凤鸣”“佛”等摩崖石刻,字字醒目入心,为山植入新的文化元素。

有好事者称,山中有洞,可避风雨,我却遍寻不获,它好似从未存在过。山顶,人神共聚,宗教信仰氛围浓郁,双层花脊翘檐、镂刻木门窗的凤凰阁,古意盎然,在煦暖的阳光下泛着金色光芒,阁内供奉的观音菩萨,温柔慈善俯视众生。露天处,许愿树上红丝带飘展,一尊佛塑,笑口常开,庇佑人们安享悠闲生活,黑石上刻印彩凤凰与“栖凤”二字,寓意不言而喻,传说中凤凰曾栖此山。

高楼遮不住,青山古韵长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凤凰山有此二仙,自然檀香味缭绕不绝。我是无神论者,转悠半天想歇歇脚,随找一方石,席地而坐,抱膝,听梵音歌余音绕梁,看朝拜者找到精神皈依,在青烟袅袅的炉前虔诚跪下双膝,不论是否信佛,也似乎有一种皈依感。

半日时光缓缓流过,感受阵阵凉风轻抚,想着旧事与名人,放慢下山步伐。下了山,再回首,带着全新眼光细思量,济南是一座韵味悠长的古城,不仅泉水享誉天下,还有许多山值得赞美。标山、凤凰山,其实就是镶嵌在泉城的二颗璀璨明珠,于是,有一种久远的温暖陪伴着我。

  • 段曙光
  • 曾在《齐鲁晚报》《济南时报》《海岱文化》《老朋友》杂志《明府城》等媒体发表文章40余篇。
  • 成人组
高楼遮不住,青山古韵长

主办:山东省旅游发展委员会

协办:山东省作协 澳洲山东同乡总会 澳中文联

法国山东商会 德国山东同乡会 加拿大齐鲁同乡会

执行团队:山东海岱传统文化研究发展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