嘹咂咧 陝西傳統習俗文化知識大全 陝西文化大盤點 陝西民俗介紹


華陰老腔系明末清初,以陝西省華陰縣市,久為華陰縣泉店村張家戶族的家族戲。其聲腔具有剛直高亢、磅礴豪邁的氣魄,聽起來頗有關西大漢詠唱大江東去之慨;落音又引進渭水船工號子曲調,採用一人唱眾人幫合的拖腔。

陝西窯洞是中國北方黃土高原上特有的傳統民居形式,分土窯洞、石窯洞、磚窯洞、土基子窯洞、柳椽柳巴子窯洞和接口子窯洞多種。到陝北旅遊,無論是遊覽延安,還是遊覽榆林地區,抬頭低頭隨處可見那或傍山而建、或平地而箍、或沉入地下築成大井式院落的窯洞,一孔孔,一排排。

秦腔,中國漢族最古老的戲劇之一,秦腔又稱亂彈,流行於中國西北的陝西、青海、寧夏、甘肅、新疆等地,其中以寶雞的西府秦腔口音最為古老,保留了較多古老發音。又因其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稱“桄桄子”。


什麼是老腔皮影戲,老腔皮影是流傳於陝西關中華陰一帶的漢族戲劇藝術形式之一。俗稱老腔影子,發源於八百里秦川東部、西嶽華山腳下的華陰市雙泉村。其唱腔特點是粗獷豪邁、雄渾奔放、高亢激越。

陝西剪紙是歷史悠久的傳統民間藝術形式之一。剪紙是一種鏤空藝術,在視覺上給人以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其載體可以是紙張、金銀箔、樹皮、樹葉、布、皮、革等片狀材料。陝西從南到北,特別是黃土高原,八百里秦川,到處都能見到紅紅綠綠的剪紙。

陝北秧歌,又稱“鬧紅火”、“鬧秧歌”、“鬧社火”、“鬧陽歌”等,是流傳於陝西、陝北高原的一種具有廣泛群眾性和代表性的漢族傳統舞蹈,吸收當地流傳的水船、跑驢、高蹺、獅子、踢場子等形式中的藝術元素,組合成新的獨特的舞種,在鑼鼓樂器伴奏下以腰部為中心點,頭和上體隨雙臂大幅度扭動,整支舞蹈熱烈而充滿歡快的氛圍。


陝西寶雞地區,人們習稱西府,是陝西社火臉譜藝術具有代表性的地區之一。特別是隴縣和寶雞縣的社火臉譜,流傳歷史久遠,臉譜造型奇特,色彩質樸明快,紋飾嚴格講究,譜樣多而齊全,代表了西府社火臉譜的最高水準。社火起源於原始社會的文面,文身、巫術、祭祀、宗教,古代的角抵、驅儺、祭社活動。

安塞腰鼓是陝西省的傳統 民俗舞蹈。表演可由幾人或上千人一同進行,磅礴的氣勢,精湛的表現力令人陶醉,被稱為天下第一鼓。安塞腰鼓由來已久,本是古代軍旅以增軍中士氣及傳遞情報所用,這裡是用來表達勝利的歡呼和豐收的喜悅。頗密的擊鼓聲,強悍的步伐,變幻的陣勢,雄壯的吶喊,盡現男子陽剛之美,在國際上極富盛名。

綏米嗩吶是陝西陝北人民生活中十分常見的一種漢族民俗藝術形式,無論城鎮鄉下,凡遇婚喪嫁娶、開張慶典、喬遷新居、鬧秧歌、合龍口、鬧滿月、過週年、辦廟會及各種慶祝活動都需要僱一、兩班吹手來吹奏助興。嗩吶曲牌是有講究的。紅事白事都有專門的套曲。紅事以大擺隊為主旋律,白事以孤苦伶仃為主旋律。


陝北民歌是我國民歌的一種,廣泛的流傳在陝北,用陝北方言唱出的一種地方歌曲,是陝北漢族勞動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結晶。一般是用來唱出自己在黃土高原上的心聲。陝北民歌分為勞動號子、信天游、小調三類。這些自成體裁又各具特點的民歌,都從各方面反映了社會生活,唱出了陝北人民的苦樂和愛憎。

陝西八怪是指陝西省的關中地區出現的八種獨特的漢族民風民俗。分別是:板凳不坐蹲起來。房子半邊蓋。姑娘不對外。帕帕頭上戴。麵條像褲帶。鍋盔像鍋蓋。油潑辣子一道菜。秦腔不唱吼起來。

“嘹咂咧”,陝西方言,意思是“好的很,很好”。陝西方言大致分為3個地區:陝北話、陝南話和關中話。我們通常所指的狹義“陝西話”僅指關中話。關中話屬於中原官話,代表方言為西安方言和寶雞方言。關中方言分為關中方言東府話和關中方言西府話。陝北話多屬於西北官話與晉方言,部分地區受晉方言影響較大。陝南話多屬於巴蜀方言,亦有關中話、江淮官話、楚語、贛語、湘語的少量分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