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人生,要學會減法

好的人生,要學會減法​每個人生來都是一張白紙,會隨著生活閱歷和知識見聞的豐富而變得五彩斑斕。但是好的人生,並不一定是濃墨重彩的。“淡極始知花更豔”,學會給人生做減法,往往會遇見更美的風景。

01王陽明說:“吾輩用功,只求日減,不求日增。減得一分人慾,便是復得一分天理,何等輕快灑脫,何等簡易。”給人生做減法,要減去一些過度的慾望。大千世界,道不盡、畫不完的繁華,總使人眼花繚亂,目光不自覺地被吸引,心裡也暗暗地種下了慾望,容易成為被慾望驅使的奴隸。朱熹曾說:“飲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慾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慾也。”這就是著名的“存天理,滅人慾”觀點,但人慾並非指人的天性,而是過度的慾望。日常的飲食、一夫一妻的家庭生活,都是合理的。

但很多人不僅要吃飽,還要求山珍海味、求飽口腹之慾;不滿足於當下已經自足無憂的生活,還要無休止地追名逐利,這就是過度的人慾。

過度的慾望可能並不會帶來更多的快樂,反而成為後來的拖累,埋下潛在的禍根。古往今來,諸多貪官的例子擺在面前。

如何做減法?王陽明的答案是省察克治。“省察克治之功,則無時而可間,如去盜賊,須有個掃除廓清之意。

無事時將好色好貨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尋出來,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復起,方始為快。”

02王陽明說:此心不動,隨機而動。這是人生做減法後達到的至高境界。心學法門至簡,但若真正參透其要義,便覺世事遊刃有餘,身心暢快。

王陽明用一個形象的比喻說明此理:聖人之心如明鏡,只是一個明,則隨感而應,無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

聖人的心像乾淨明亮的鏡子一樣,不管面對何事何物都能如實照見,等他們過去了也不會留下任何痕跡。莊子也曾說過:“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每個人的心最初也是一面明鏡,而我們大多數人的心之常態是被外事外物遮蔽了。

外事外物如飄來飄去的浮雲,我們的目光都集中在了倏然飄來、又倏然飄去的浮雲上。沒飄來時,心裡想著要來了而躁動不能安;既已飄過去了,心裡還念念不忘而不能定。本心是永恆的,外物只是暫時的。不能專注於本心,而專注於外物,就會永遠處在躁動與焦慮中。所以,試著給心靈做減法,在心體上抹去那些擾亂本心的浮雲,修煉自己的本心。

古希臘哲學家艾皮科蒂塔曾說過:一個人生活中的快樂,應該來自盡可能減少對於外來事物的依賴。

只要內心堅定,遇到外物時,都能應付自如而不為他們所累。給人生做減法,要捨去一些東西。志於道德者,功名不足以累其心;志於功名者,富貴不足以累其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