佈施和貪吝的果報是什麼,你都知道嗎?

藥師經札記五十八

皆仁法師

【爾時,世尊,復告曼殊室利童子言:“曼殊室利!有諸眾生,不識善惡,惟懷貪吝,不知佈施及施果報,愚痴無智,闕於信根,多聚財寶,勤加守護。見乞者來,其心不喜,設不獲已而行施時,如割身肉,深生痛惜。”】

世尊的開示中,依正行願已講完,接下來講的是藥師佛的善巧方便。

藥師如來慈悲,依過去因地中的本誓願力,以及現證佛果的巍巍功德,救濟一切苦難眾生。

度生是依慈悲心而發的,而慈悲是內在的,它主要是通過善巧方便彰顯出來。

救濟眾生的利益,可以分為三類:聞名憶念益、持咒治病益、供養受持益。

佈施和貪吝的果報是什麼,你都知道嗎?

而聞名利益中,分為離惡和得善二種。其中離惡有四種,我們先來看其中第一種:離慳吝貪惜惡。

這一段經文是說:在世尊開示藥師佛國如何莊嚴,勸勉大家往生彼土之時,又告訴曼殊室利童子道:有這樣的一類眾生,他們不能分辨善惡,只是一味地心懷慳貪吝嗇。

經中所說的不識善惡,不是指智商低。我們知道:愚痴無智的人,未必會做惡事;反而是有些聰明人,滿腹經綸,才華橫溢,卻不為善,反而盡力作惡。經中所指不識善惡之人,就是指這類否認善惡因果,抹煞道德價值的人。他們因為不知不識不覺不察善惡因果,不知道世間萬事萬物之間都存在因緣的牽引,所以自然也就不知佈施的意義及果報。

“不識善惡”是因為眾生心迷的緣故。我們知道,善惡都是起自於心,眾生不識善惡,其實歸根結底也就是不識自心。

禪宗的五祖弘忍大師曾說過:“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能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

我們要識得自心,才能夠分辨善惡。如果不識自心,就不知道世間的一切萬事萬物,山河大地,一切的世界都是從心建立,因緣聚合而生,不是實有的,不是離緣獨立的。但是眾生因為無明的緣故,妄認為一切實有,妄執萬物為實有,從而迷心逐物,也就是說他們忘卻本心,去追逐那些外在虛幻的、不停生滅變化的事物。這就是經中所說的“有諸眾生,不識善惡”的意義所在。

有些人可以豪賭而一擲千金,但遇到慈善公益事業時,卻連一點點都捨不得捐助。有些人可以為吃喝玩樂之事,花上幾千上萬,卻不願佈施一碗白飯給求乞的窮人。

這些人雖然不是慳吝之人,但他們卻不知道:人與人之間是禍福相連的,有互助救難的必要,應該從佈施中,增長自己的功德,求得自己更富裕的果報。他們不知道自己今世所得的財物是因為過去生布施功德所得的,就像將一粒穀子,作為種子播撒在土地裡,來年就會有更多的收穫。但是有些人,不知善惡和因果,認為佈施是最不划算的事。

佈施和貪吝的果報是什麼,你都知道嗎?

“唯懷貪吝”,是指眾生因為心迷,所以不斷地對外境的一切起貪心和吝心。

貪是指自己沒有的想據為己有,為此用盡種種手段去獲取,甚至把屬於別人的東西強行佔有過來,這稱為“貪”。

“吝”是指自己所有的財物,不願意佈施出去,不願意幫助其他人。就象世人調侃時常說的:我們兩個沒分別,你的也是我的,我的不是你的。這樣的心行就是貪吝。

我們需要了解的是,世間一切為我所用,非我所有,所以不要妄起執著,沒有哪一樣東西是真屬於你的,一切的一切都在無常變化之中。

心懷貪吝的人,不識因果善惡,所以世尊嘆息他們愚痴無智。這些人對於三寶的功德,缺乏信根。

闕於信根”,是指這一類人,他們不信自己本具佛性,背離自性三寶,迷心逐物,一味地追逐外在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因為愚痴的緣故,將來招感到傍生道畜生的果報;他們不信眾生都是無始以來的父母,所以就一毛不拔,不肯佈施,招感餓鬼的果報,這就是“闕於信根”。因為他們不懂得增長福報的方法就是修佈施,並且他不知道修財施、法施、無畏施,能夠成就智慧,財富自在,健康長壽,不知道佈施的種種殊勝果報,所以導致他們不知佈施、不肯佈施。

佈施和貪吝的果報是什麼,你都知道嗎?

正是由於他們不識因果,不信三寶,所以對一般貧病之人,及三寶功德福田,都不肯行絲毫的佈施。他們一天到晚,一味地貪吝,辛苦地為財物而勤加守護,貪得無厭地攫取世間萬物,而捨不得佈施分毫。見到有貧者的向他乞求衣食,或是慈善機構向他募捐,心裡便生起厭惡之心而不歡喜。也許有時,他們因為人情的關係或者面子的問題,又或者是迫於形勢而不得以捐款,在他們行佈施時,就如用鈍刀割了他的肉一般,覺得很痛苦,覺得這個財物捨棄掉太可惜了,深生痛惜,戀戀不捨。

在《分別善惡業報經》中,佛陀曾對大眾開示了關於吝嗇的果報:於飲食慳吝獲報多病、於財物慳吝獲報孤貧、貪吝財物不行惠施則獲報餓鬼。如果大家對種種業報因緣感興趣的話,不妨讀讀這部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