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施和贪吝的果报是什么,你都知道吗?

药师经札记五十八

皆仁法师

【尔时,世尊,复告曼殊室利童子言:“曼殊室利!有诸众生,不识善恶,惟怀贪吝,不知布施及施果报,愚痴无智,阙于信根,多聚财宝,勤加守护。见乞者来,其心不喜,设不获已而行施时,如割身肉,深生痛惜。”】

世尊的开示中,依正行愿已讲完,接下来讲的是药师佛的善巧方便。

药师如来慈悲,依过去因地中的本誓愿力,以及现证佛果的巍巍功德,救济一切苦难众生。

度生是依慈悲心而发的,而慈悲是内在的,它主要是通过善巧方便彰显出来。

救济众生的利益,可以分为三类:闻名忆念益、持咒治病益、供养受持益。

布施和贪吝的果报是什么,你都知道吗?

而闻名利益中,分为离恶和得善二种。其中离恶有四种,我们先来看其中第一种:离悭吝贪惜恶。

这一段经文是说:在世尊开示药师佛国如何庄严,劝勉大家往生彼土之时,又告诉曼殊室利童子道:有这样的一类众生,他们不能分辨善恶,只是一味地心怀悭贪吝啬。

经中所说的不识善恶,不是指智商低。我们知道:愚痴无智的人,未必会做恶事;反而是有些聪明人,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却不为善,反而尽力作恶。经中所指不识善恶之人,就是指这类否认善恶因果,抹煞道德价值的人。他们因为不知不识不觉不察善恶因果,不知道世间万事万物之间都存在因缘的牵引,所以自然也就不知布施的意义及果报。

“不识善恶”是因为众生心迷的缘故。我们知道,善恶都是起自于心,众生不识善恶,其实归根结底也就是不识自心。

禅宗的五祖弘忍大师曾说过:“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能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我们要识得自心,才能够分辨善恶。如果不识自心,就不知道世间的一切万事万物,山河大地,一切的世界都是从心建立,因缘聚合而生,不是实有的,不是离缘独立的。但是众生因为无明的缘故,妄认为一切实有,妄执万物为实有,从而迷心逐物,也就是说他们忘却本心,去追逐那些外在虚幻的、不停生灭变化的事物。这就是经中所说的“有诸众生,不识善恶”的意义所在。

有些人可以豪赌而一掷千金,但遇到慈善公益事业时,却连一点点都舍不得捐助。有些人可以为吃喝玩乐之事,花上几千上万,却不愿布施一碗白饭给求乞的穷人。

这些人虽然不是悭吝之人,但他们却不知道:人与人之间是祸福相连的,有互助救难的必要,应该从布施中,增长自己的功德,求得自己更富裕的果报。他们不知道自己今世所得的财物是因为过去生布施功德所得的,就像将一粒谷子,作为种子播撒在土地里,来年就会有更多的收获。但是有些人,不知善恶和因果,认为布施是最不划算的事。

布施和贪吝的果报是什么,你都知道吗?

“唯怀贪吝”,是指众生因为心迷,所以不断地对外境的一切起贪心和吝心。

贪是指自己没有的想据为己有,为此用尽种种手段去获取,甚至把属于别人的东西强行占有过来,这称为“贪”。

“吝”是指自己所有的财物,不愿意布施出去,不愿意帮助其他人。就象世人调侃时常说的:我们两个没分别,你的也是我的,我的不是你的。这样的心行就是贪吝。

我们需要了解的是,世间一切为我所用,非我所有,所以不要妄起执著,没有哪一样东西是真属于你的,一切的一切都在无常变化之中。

心怀贪吝的人,不识因果善恶,所以世尊叹息他们愚痴无智。这些人对于三宝的功德,缺乏信根。

阙于信根”,是指这一类人,他们不信自己本具佛性,背离自性三宝,迷心逐物,一味地追逐外在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因为愚痴的缘故,将来招感到傍生道畜生的果报;他们不信众生都是无始以来的父母,所以就一毛不拔,不肯布施,招感饿鬼的果报,这就是“阙于信根”。因为他们不懂得增长福报的方法就是修布施,并且他不知道修财施、法施、无畏施,能够成就智慧,财富自在,健康长寿,不知道布施的种种殊胜果报,所以导致他们不知布施、不肯布施。

布施和贪吝的果报是什么,你都知道吗?

正是由于他们不识因果,不信三宝,所以对一般贫病之人,及三宝功德福田,都不肯行丝毫的布施。他们一天到晚,一味地贪吝,辛苦地为财物而勤加守护,贪得无厌地攫取世间万物,而舍不得布施分毫。见到有贫者的向他乞求衣食,或是慈善机构向他募捐,心里便生起厌恶之心而不欢喜。也许有时,他们因为人情的关系或者面子的问题,又或者是迫于形势而不得以捐款,在他们行布施时,就如用钝刀割了他的肉一般,觉得很痛苦,觉得这个财物舍弃掉太可惜了,深生痛惜,恋恋不舍。

在《分别善恶业报经》中,佛陀曾对大众开示了关于吝啬的果报:于饮食悭吝获报多病、于财物悭吝获报孤贫、贪吝财物不行惠施则获报饿鬼。如果大家对种种业报因缘感兴趣的话,不妨读读这部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