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掉代工標籤 富士康三十而立

2018年6月6日,富士康總裁郭臺銘在公司30週年高峰論壇時表示,“而立之年的富士康,將全力推動智能製造,盡力成為中國先進實體經濟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領頭羊!”

撕掉代工標籤 富士康三十而立

兩天後的6月8日,富士康工業互聯網(下稱“工業富聯”)在上交所敲鐘上市,首日大漲44%,成為A股市值最高的科技企業。其招股書顯示,2017年工業富聯總營收為3545.43億元,同比增長30.0%;淨利潤為162.20億元,同比增長12.7%。

而從富士康在深圳建廠算起, 30年來其累計創匯2400億美金,佔中國外匯存底3萬億美金的7.8%;從2010年到2017年,出口佔全中國出口的3.9%,進口占3.6%。

實際上,伴隨著人才結構的轉型,富士康也正在撕掉代工廠的標籤,朝著“工業互聯網”智能製造方向邁進。

而立之年,攜“工業互聯網”概念而來的明星公司富士康,未來將走向何方,無疑值得關注。

撕掉代工標籤

“2018年中國改革開放恰逢40週年,是中國經濟經歷第二次改革開放的契機,也是富士康在中國大陸投資落地生根30週年,可以說是一個非常特別的年份。30年來,富士康作為改革開放的親歷者和見證者,成長為今天全球最大的電子產業科技製造服務商,也會繼續戰戰兢兢、砥礪前行、開拓創新。”郭臺銘在論壇上表示。

實際上,伴隨著人才結構的轉型,富士康也正在撕掉代工廠的標籤,朝著“工業互聯網”智能製造方向邁進。郭臺銘介紹,“我們深耕知識產權,集團第一件大陸專利的申請是1992年7月16日,1998-2000年我們是連續3年中國企業大陸專利申請第一,2002-2010年連續9年中國企業大陸專利申請排名前三,1984年至今華人企業全球專利累計申請第一、核准第一。”

據IDC統計,中國工業互聯網市場2017年的市場規模增長至919億美元,預計2020年可實現1275億美元。郭臺銘強調,“在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發展數字經濟,推動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富士康致力於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深入實施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戰略。”

據悉,富士康於6月8日在上交所敲鐘上市。對此,郭臺銘透露,富士康在A股上市的一個原因是,大陸員工很難拿到臺股股票。富士康上市後,會馬上推出員工持股激勵計劃,激勵人才。郭臺銘還表示,未來富士康可能會考慮合夥人制度。

欲做中國的Predix

2015年國家發佈的《中國製造2025》計劃是工業互聯網的引子,去年11月底國務院印發《關於深化“互聯網+先進製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見》,進一步強調了以工業互聯網為抓手,大力實施“中國製造2025”和“互聯網+”行動,明確將工業互聯網作為中國製造2025的主攻方向,成為中國工業互聯網的行動綱領。

值得注意的是,從2015年到2017年,富士康的研發費用也一直在增加,佔營業收入比例分別為1.75%、2.01%、2.24%。招股書顯示,富士康擬募投資投入八個部分,包括工業互聯網平臺構建、雲計算及高效能運算平臺、高效運算數據中心、通信網絡及雲服務設備、5G及物聯網互聯互通解決方案、智能製造新技術研發應用、智能製造產業升級、智能製造產能擴建。

從一家傳統代工製造業企業轉型“先進製造+工業互聯網”,富士康被市場視為新興經濟的“巨無霸”企業。財務數據顯示,2017年富士康實現營業收入3545億元,淨利潤158.7億元。

“互聯網深度融合歷史機遇轉折期,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結合,工業互聯網賦能時代的來臨。”郭臺銘引用數據機構賽迪的報告稱,工業互聯網的特徵是網絡效應,工業互聯網消費價值是消費互聯網平臺的100倍。從經濟視角來看,2025年工業互聯網將創造全球82萬億美元的經濟產值,佔全球總經濟量的二分之一。

郭臺銘表示,富士康在工業互聯網的定位是,成為中國的Predix。Predix是GE(美國通用電氣)推出的針對整個工業領域的基礎性系統平臺,這是一個開放的平臺,它可以應用在工業製造、能源等領域。

郭臺銘用九個字來形容富士康工業互聯網生態體系,即“雲移物大智網+機器人”。“‘雲’是雲計算,‘移’是移動訊息,‘物’是物聯網,‘大’是大數據,‘智’是人工智能,‘網’是工業互聯網,加上機器人,這些硬件設備從核心層到IaaS層,到PaaS層、SaaS層,富士康已經累積了很多製造經驗,這些設備都是我們自制,掌握自己的核心技術能力。”郭臺銘稱。

“富士康以前從傳統實體經濟製造走向科技製造,現在要用人工智能賦能,富士康全力推動智能製造,盡力在中國先進實體經濟中擔任推動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領頭羊。”郭臺銘表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