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就像一張白紙,
父母給出什麼顏色,
孩子就會繪出什麼樣的畫卷。
最近,一條信息刷爆朋友圈:
“林妙可落榜北影初試,
王俊凱順利進入複試”
當然在網上更火的,
是她考前的那段採訪視頻,
18歲的林妙可在視頻中眼神飄忽,
搖頭晃腦的樣子,
真心看著脖子疼呀。
“你有去其他的學校報考嗎?”
“嗯對呀!”
▼
“昨天睡覺情況怎麼樣?”
“挺好噠!”
▼
“為藝考準備多久了?”
“啊……去年年底吧”
▼
視頻一出微博上是一片差評
不能自然一點說話麼,
為什麼每句話都要仰脖子……
回顧過去就會發現
林妙可被批,也不是第一次的事了
早在10歲時,就被濮存昕老師指出
“這孩子該停停”
被陳小藝老師批評不該捏著嗓子說話
不止學藝不精,道德品質也一直被人詬病
春晚被人指出霸著話筒不給老藝術家
(黃圈圈的是林妙可)
穿衣服也被嫌各種土氣
還被媽媽爆出“初三才會過馬路”
那個9歲就獨登奧運舞臺,
10歲出演《紅樓夢》,
12歲上春晚,
9年間片約不段的小姑娘,
為何如今變成這樣了?
我們都知道,現在的娛樂圈競爭何其激烈,不能吃苦、沒有才華的分分鐘就會被淘汰,林妙可卻是連基本的自理能力都欠缺。就在眾人都把矛頭指向18歲的林妙可時,最該反思的應該是父母的教育問題。
林妙可這段“傷仲永”的成長故事,可謂給每一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都敲響了警鐘。
在該做孩子的年紀,她做了大人,卻失去“自己”
我們的社會中一直存在一種很奇怪的現象:孩子模仿出大人的樣子就是優秀,聰明,招人誇。
而當孩子展露出幼童本身的童真、弱小、不成熟,就被人說是幼稚、笨,還總被擔心長大會吃虧……
提到林妙可,這張照片上白色裙子的女孩不得不提,她就是當年奧運開幕式上,雖然歌唱的好,卻因外貌不及林妙可成了“聲替”的楊沛宜。
比起林妙可無可挑剔的鏡頭感,相比身後的楊沛宜卻是個看見鏡頭又好奇又驚訝的普通孩子。著名教育家孫瑞雪曾說過:
“一個正常的兒童,應該是沉靜而安詳”。建議wifi條件下觀看
楊沛宜當年只是一個因為爸爸喜歡音樂而喜歡唱歌,無意間得過幾次歌唱大獎,而進入奧運開幕式選拔名單的普通孩子,她只有一顆想要唱歌的心。
而早早就已經憑藉電視劇、MV出道,揹負著父母功利心的林妙可。她也許根本不懂“矯揉造作”到底意味著什麼,卻早在對大人們的察言觀色中發覺到:只有我這樣搖頭晃腦的說話,爸媽才會表揚我;只有我這樣嗲嗲的表演,觀眾才會為我鼓掌。
在童年被滿滿控制的孩子,學不會獨立;沒有被傾聽過的孩子,學不會表達;沒有好好玩耍過得孩子,學不會創造;沒有被當成孩子對待過的孩子,在該成為大人的時候,自然也做不好大人。
在該學習的時候,她忙於賺錢,失去了內涵
林妙可多次在採訪中表示“懷念小時候”
她懷念的什麼?與其說是小時候的美貌,不如說小時候只要靠好看、聲音嗲、搖頭晃腦,討好大人,就可以獲得一片掌聲的輕鬆。而長大之後,這個世界要看的是你的內涵、你的思維、你的主見,你的實力。
一切在父母錯誤的經營中越走越偏。林妙可的母親39歲才生她,是一名全職主婦。
作為一名小童星的媽媽,她望女成鳳,但卻不懂得規劃女兒的人生,雖然有《紅樓夢》,春晚這樣高大上的演出履歷,但與林妙可相連的卻更多的是些負面新聞:
13歲酒吧走穴
▼
▼
14歲和37歲的男演員拍感情戲
▼
頻頻在娛樂新聞上尷尬亮相的
還有她自己毫無主見
全憑她媽給她搭配的老氣衣品
▼
林妙可的媽媽劉喆平是一個自尊心很強,極其好面子的人。在她眼裡女兒最大優點就是乖。
她無畏孩子失去勇敢的天性,繼續讓女兒保持曝光度。15歲上高中的第一天,由節目組跟拍了她一天,把孩子送到風口浪尖上。
相反,楊沛宜則在父母的保護下,將奧運翻篇,默默學習,開啟學霸模式:
在林妙可只要不跑調就會被誇獎的12歲,8歲的楊沛宜卻在苦練如何保證每一個音的圓潤,和對歌曲情感的詮釋準確無誤。並考入了一直以入團機制嚴格、教學內容專業為名的
世界十大童音合唱團——“楊鴻年合唱團”。而在表演上,量不多卻也都是拿得出手的專業演出。8歲在香港紅磡體育館參加“香港國慶60週年”晚會,與張學友演唱壓軸曲目《仰望星空》。
▼
9歲錄製《喜羊羊與灰太狼之虎虎生威》插曲
▼
10歲邀擔任李雲迪《紅色浪漫》
演奏會下半場的開場嘉賓。
▼
跟隨合唱團去歐洲比賽
▼
而在之後的幾年,則完全淡出大眾視野,專注文化課的學習。2013年被北京最好的中學,人大附中錄取。
▼
當多家媒體曾嘗試採訪沛宜並追問“沛宜現在對什麼感興趣,她將來完全不考慮往音樂方面發展了嗎”。卻只得到了楊沛宜父親溫和而堅決的拒絕:“我當然認為我女兒未來有無數種可能,但現在她需要過的是她15歲的暑假”。
楊沛宜的父親是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的工程師,他很少透露女兒的消息,唯有一則《示兒且自我明志》的博客,含蓄又認真的表達期望女兒不偏科,不忘初心,學灌古今,與書為伴,與知識為伴的囑託。
▼
父母的格局決定了孩子人生的寬度
孩子就像一張白紙,父母給出什麼顏色,孩子就會繪出什麼樣的畫卷。
楊父用自己的大格局,遠視野,在幼時,珍視孩子的童真和本心,在學齡期教孩子踏實、博學,並沒有用自己有限的經驗束縛孩子而是教其在知識的海洋中找自己,做自己。
孩子的成長總是那麼快,下一個九年,我們的孩子會是怎樣?一切皆在父母當下的一思一行中。
閱讀更多 爸媽搜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