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滅亡後,滿人排隊剪辮子,漢人寧死不剪,究竟為什麼?

用戶67023017588

子曰:“夫孝,德之 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 終於立身。”

不管滿清入關留頭不留髮,殺了那麼多人,還是滿清滅亡後,不肯剃髮的人都是源於此。

把兩件事對立的看待其實是別有用心,兩件事同源於中國的孝道。


勇行萬里路

有網友問:大清滅亡後,滿人排隊剪辮子,漢人寧死不剪,究竟為什麼?首先,我們要知道一個事情,就是剪辮子並不是民國以後才開始的。

在1910年,資政院就已經通過了剪辮易服的決議。其實,在1903年時,江南一帶青年學生剪辮者已不乏其人,且官方並不嚴禁。到了1904年,清朝新軍已經要求允許剪辮子,因為“兵士之戰,現在多系伏腰於地,打槍相攻,兵士背上有種種揹負物,已將及頂。際各國兵士當伏地鳴槍時,頭仰剛貼於揹負物,我國兵士有辮結,則因為辮結所礙,頭不能仰,則萬不能戰。”

所以到了1905年,出洋考察政治大臣端方、戴鴻慈隨員40餘人中“剪辮者已居其半”,其中“有翰林,有道府,有教員,有武員,一切皆有職銜者”。在1906年,大臣載澤、戴鴻慈等人分別向慈禧呈請剪辮。到1909年,軍諮大臣載濤,海軍大臣載洵,度支部尚書的載澤、法部尚書戴鴻慈,呈請剪辮子。

到1910年,以滿人為絕大部分的,北京禁衛軍已經全部剪去辮子。其實如果看整個清朝後期,其實就會發現一個不一樣的事實,滿洲大臣其實比漢族大臣更加開放,反而是有些漢族大臣更加保守。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後,19世紀50年代,第一批要求購買洋槍,聘請洋人教練的也是總理大臣衙門的奕訢和文祥他們。到清朝滅亡以後,1912年3月,再次下達了剪辮子的命令,但是為什麼很多鄉紳百姓不希望剪辮子呢?反而滿人很快就剪掉了。

首先,滿人剪辮子那是,載濤,載洵等宣統朝的大臣王公們提倡的,而且先從八旗軍的禁衛軍開始剪辮子,實行起來反而很快。而八旗禁衛軍要剪辮子是因為他們準備更換新式軍裝,有辮子不方便帶軍帽和做戰術動作。清朝海軍剪辮子是因為,辮子太容易弄髒白色的水兵服。

而在漢人地區剪辮子卻比較麻煩了,在成都、長沙、昆明等地,因軍隊強制剪辮還引發了民眾恐慌,甚至發生了血案。比如在浙江上虞縣“自光復後,剪辮者寥寥”,雖經新政府一再勸喻,但“該處人民終觀望不剪”,竟有“頑民千人之眾,以反對剪辮為號召”,把積極推動剪辮令的官紳之家搗毀。

在溥儀都剪辮子了以後,在山西1919年才完成剪辮子的工作,天津在1923年才完成剪辮子的工作,在北京1930年代才完成這項工作,就是在上海也用了好幾年的時間。

為什麼呢?原因是“孔子曰: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衽矣!我今亦曰:微曾文正,我其剪髮短衣矣!”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損毀”,其實理由就和當初清朝初年,大家不肯剃髮是一樣的。


深度軍事

清亡之前已經開始剪辮:

漢人為啥不剪辮:

滿人為啥主動剪辮:


相反的是,許多滿人在清朝滅亡後,則紛紛主動剪了辮子,實際上這與辛亥鼎革之際的全國政治形勢有很大關係,雖然說辛亥革命是中國版的光榮革命,但是實際上在中國的很多地方,比如西安,比如荊州,比如杭州,都曾經發生過漢人屠殺滿人的現象,而當時諮詢又不是很暢通,因而謠言滿天飛,滿人為了自保,一方面放棄滿族姓氏,另一方面剪了辮子,至少保證在外形上與漢人無異。

現在有很多人,特別是一些男青年,為了標新立異,故意留著辮子,這種行為是非常不可取的,為了剪掉辮子,多少中國人付出了巨大犧牲。


青年史學家

這所謂的“大清滅亡後,滿人排隊剪辮子,漢人寧死不剪”其實是一種汙衊,滿人到現在還有留辮子的,而清朝派到外國的漢人留學生,有很多一到國外就把豬尾巴剪掉了,再看看華興會、興中會以及後來的同盟會,哪一個不是西裝革履腦後光光?

其實編造“大清滅亡後,滿人排隊剪辮子,漢人寧死不剪”的一定是某些遺老遺少,他們要藉此證明“大清不該亡”、“大清深得民心”,其實他們自己也不知道所謂的清朝辮子究竟是啥樣的——那個真正的“金錢鼠尾”辮子,遺老遺少們也沒按規定照著做,他們是跟電視劇學的髮型——要這些人活在真正的清朝,也是要被罵做不肖子孫的:明明是隻留下一根老鼠尾巴,你剃光了腦門就糊弄過去了?

當然,有一些人是拒絕進步害怕變革的,就像跪久了就不願意站起來一樣,特別是某些既得利益階層,剃掉了他們的豬尾巴,剝去他們的長袍馬褂,讓他們當老百姓,他們自然不願意。所以那些人,特別是讀書人,寧肯跳水自殺也不接受與普通百姓平起平坐——他們拒絕剃髮,只是一種守舊的反抗形式,如果要是告訴他們:剃掉辮子並不影響你們繼續作威作福,那麼他們還要反對的話,就值得敬佩了,可是那樣的“忠貞”者,一個都找不出來!

所以說,剃辮子是一種形式,就像剃髮易服是一種形式一樣。當舊的東西被打破,一些人的特權被剝奪的時候,總是會遇到很大阻力。就像有人整天喊著要恢復峨冠博帶寬袍大袖的漢服一樣,那是有資格穿長衫的一群人——即使在漢朝乃至富宋強明,普通老百姓也是短褐穿結食不果腹,老百姓都是小衣襟短打扮,什麼寬袍大袖跟他們無關——那麼請問要恢復的漢服,是官老爺們的峨冠博帶還是勞苦大眾的犢鼻褌勉襠褲呢?峨冠博帶是漢服,那麼乞丐身上披的爛布條就不是了嗎?

所以說辮子也好,漢服也罷,真正變換的不是頭髮和服飾,某些人要堅守的,也不是腦袋後面那幾根毛,他們死死抱住不放的,是自己的既得利益,這其中有滿人,也有漢人。所以不要說什麼“大清滅亡後,滿人排隊剪辮子,漢人寧死不剪”,因為積極剪辮子的,是漢人,響應的,是受壓迫的滿人,王宮貴胄無論滿漢都是反對剪辮子的,因為那是他們的“命根子”……


半壺老酒半支菸

因為人們對歷史的遺忘和辮子的美化作用。

清朝滅亡後,民國政府頒佈“剪髮令”,但民眾基本都不願意剪髮。當年胡適赴美留學時,曾收到家中來信,信中有這樣的描述:

吾鄉一帶,自民國成立以後,剪去辮髮者已有十之九,其僻處山陬(如上金山、張家山、寺後十八村,並歙之內東鄉各處),剪髮者只有半數。

清朝對人們在“發”字使用格外敏感,擔心是對清朝入關時採取的“剃髮令”的不滿,比如“一髮千鈞”。清人修纂的《明史》和《清實錄》均沒有“一髮千鈞”。因為對“發”的遺忘,將近300年的時間裡,人們逐漸遺忘了“發”,反而將剃髮留辮當成自己民族固有的習俗加以遵行和維護。

根據莊士敦回憶:

有些滿人也已經忘了自己的祖先曾強迫漢人剃髮留辮這段歷史,反而認為剃髮留辮本就是漢人的習俗,故辛亥時,有滿人割了辮子對“革命”表示抗議。

除了遺忘,在文化認同上,人們認為沒有辮子的人是可恥的。辜鴻銘曾把辮子推為“國粹”。


五味社

這是一種奴化意識?這是因為漢人忠於清朝?先森認為不對,在民國前期,有知識的人不過少數,絕大部分都是底層的社會群眾,他們不懂為什麼要剪,並且剪辮子的滿人也都是前清朝的王公貴族。


有人說,滿人剪辮子是因為清軍入關的時候,在江南大肆屠殺漢人,清朝在的時候漢人不敢報仇,大清滅亡後怕漢人復仇,才把辮子剪掉,使外表看起來與漢人無異。

可是古代的消息那麼封閉,大屠殺已經過去了幾百年,還會有多少底層老百姓知道清軍曾經屠殺過漢人?所以這個說法我認為不對。

另外,那個時候的人大多數都是沒有知識的,也就是文盲,他們是按幾百年的生活習俗生活的,群眾只知道這辮子是祖祖輩輩留下來的規矩,你剪了我的辮子就是侮辱了我的尊嚴。

所以為什麼要剪?

剪了又能幹嘛?

剪了之後是不是還要留?

這些都無從可知,那剪了辮子又能作甚?還不如不剪。

最重要的原因是:

民國初期的政治太亂了,時不時的就換了個人統治,誰也不知道新興政權是否會被清朝舊勢力給推翻。

對於老百姓來說,誰統治都一樣,自己能照常過日子就已經很不錯了,至於政府頒佈的新政策,強制執行也沒辦法。

魯迅的文章裡說過,有人留著的是假辮子,革命黨是沒辮子,滿人是有辮子。

為什麼會有人留著假辮子呢?因為老百姓們都怕清朝有一天會回來,就像後期的張勳復辟帝制,那些剪了辮子的老百姓一夜之間辮子又回來了,假辮子是老百姓們自己給自己的一條後路。


歷史先森

回答當中說這是因為漢民族的劣根,奴性等。這些觀點我完全不認同!!!什麼狗屁邪說!

滿清之所以能夠統治中國268年,不是因為滿清有多麼的強大,而是他不斷地在融入漢族文化。因為所有成功統治中國的少數民族,都明白一個道理:比人,沒有漢族人多;比文化,我就不多說了,能比的也就是一時的軍事力量。

但是“馬上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守天下”。因此這些少數民族都主動進行自我漢化,如北魏、滿清等。

元朝夠強大吧?但是隻能傳五世十一帝,歷時九十八年。這就是排斥漢族文化的結果。

漢文化是柔中帶剛,外柔內剛。以至於深受影響的華夏子孫同樣也是如此。

柔不代表我們不剛烈!元朝的保甲制中有初夜權的規定,但中原很多地區漢人有“摔頭胎”的習俗,以保證自家血統的純正。

試問大家,這夠不夠剛烈?

別動不動和我們中國人提什麼奴性,說這話的你根本不配!你算什麼個東西!

迴歸正題,大清滅亡後,滿人排隊剪辮子,漢人寧死不剪,並不是因為什麼狗屁奴性,而是因為漢人天生對傳統文化的一種堅守。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但是中華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不斷地融合其他民族優秀文化而形成今天的模樣的。

過去所講西戎、匈奴、氐族、羌族、鮮卑、蒙古族、滿族等等,現在都是中華民族當中的一份子,他們的優秀文化也被中華文化所吸收。

那是不是後世在繼承這些少數民族文化時候,就是奴性?不是的,這是一種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種堅守。

大多數人都願意接受革命洗禮,去發剪辮,這就是時代性。

少部分人不願意去發剪辮,這就是堅守,與民族大義無關,只和個人取捨有關。

時代雖在變化,本心不曾改變。說是不剪辮便是奴性的那些人,你真的安心嗎?


姚說

這是千百年儒家愚忠思想留下的後遺症!他們會把這種留辮子當成是對皇帝的忠誠,假如,這個剪辮子的命令是由當時的清朝皇帝以聖旨方式所下,那麼基本上就不存在寧死不剪的問題了!而現今,清朝皇帝被逼退位,而革命者就是推翻清朝皇帝的主要人,他們就顯得反抗!說到底,就是愚忠!而首惡就是儒家學者!

儒家在兩千多年曆史上一直扮演皇帝的幫兇,他們想著怎麼幫皇帝進行統治帝國,怎麼奴役百姓!基本上就是宣揚對皇帝的盡忠盡竭,比如,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等等!就是方便皇帝統治!

其次,滿人排隊剪辮子則是為了自保!滿人之前是統治者,實際上,皇帝對滿人的奴役並沒有那麼深刻!比如,我們實際有看到,整個大清朝官員,通過科舉考試入朝當官的基本上全是漢人。清庭滿人當官則簡便得多,他們可以世襲,可以保舉。雖然不能當縣太爺,但是當個門吏貢生還是可以的!而且,滿人升官都靠關係,不受吏部考核。這一點我們甚至可以從清宮劇看到,大部分清庭朝臣都是漢臣!只有緊要官職才是滿人!因此,也可以這麼理解,滿人讀書少,受儒家詩書毒害比較少!


優己

大清入關,實行了易服剃髮制度,要奴化老百姓的髮式與衣著,要代表大清特徵的髮式與衣服。其實,歷史上各朝各代也盡是如此。剛開始的時候,老百姓們是不接受,以至於在執行中很多老百姓被殺或自殺。只是時間久了,人們才慢慢的接受了,習慣了。但在大清滅亡以後,又開始剪掉辮子了,被奴化成習慣的老百姓們又不習慣不接受了,倒是滿族人非常先接受了,排著隊剪辮子,漢族百姓們反倒不樂意了。

因為古時很多老百姓都沒有文化,接受新東西新思想比較慢,中華民族又有古訓,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無論如何也不能輕易改變髮式與穿著的。又怕大清被複了,辮子剪掉反而又是罪了,所以很多漢族人不願剪。

孫中山大總統發佈法令,號召漢族人百姓剪辮子,沒有人願意執行,而且,派軍警上街為百姓剪辮子,還遭到了抵抗。山東昌邑縣有27名率先剪辮子的人,甚至被群毆致死。山西直到1919年,才將所有的辮子剪完。被強行剪掉辮子的人竟然還痛哭流涕,惶惶不可終日的。


百姓們被奴化的可悲,久久習慣了的東西,一時間改換都會有適應過程的,這是人性自然規律。


a夢美兒

清廷滅亡後,很多民眾開始剪掉腦後的辮子,但此時,剪辮子尚是自願行為。民國時,政府宣佈了“剪辮令”,強制推行剪辮運動,讓很多人沒想到的是,這一舉措在多地引發了流血事件。


我的祖籍湖南,就曾是該流血事件的中心地帶。 熟知歷史的都知道,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清初時,曾經發生過同樣的流血事件,而且事件的核心也是頭髮。


所不同的是,200多年前的清初,流血事件是因為剃髮。而200多年後,卻是為了留髮。 兩起流血事件的主體,均是漢人:200年前,大清建立,強制漢人剃頭,留小辮子。200年後,大清滅亡,強制所有人剪辮子……


真是:被奴役久了,就不習慣站立嗎?

其實,根本原因與漢人的秉性有關。漢人由於深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具有“守成”的特點。這話說白了,就是不喜歡改變。

這一特點導致漢人對新生事物會有本能的排斥,人嘛,對未知和不可控都會有一定的排斥,漢人尤甚。但這種秉性導致:漢人一旦形成習慣,將很難改變。

這點,從漢人的審美觀上就可見一斑,中國上下五千年(基本漢人統治),審美上幾乎沒有發生過變化,他們對美女的標準始終是:小臉,大眼,小嘴,高挺但玲瓏的鼻子……

而在剃髮留髮這件事情上,漢人至始至終反對和無法接受的,其實並不是清朝的統治和封建王朝的滅亡。他們的行為所反映的,是漢人對新生事物的恐懼…

在恐懼之外,也有對傳統審美的固守。幾千年來,男女都是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長髮已是約定俗成的審美標準,清初突然把漢人前面的頭髮剃了只留後面,這,這,這多不習慣,多難看(也確實難看)。民國,男人把辮子也剪了留短髮,這,這,這,成何體統?


於是,習慣守成的漢人不幹了,甚至為此不惜流血犧牲。


在這些流血事件背後,有一點需要明確的就是:民國時,漢人不同意留髮剪小辮子,並不是為了清朝,實際上,漢人本身就不滿滿清統治,那他們為何還是不同意剪辮子呢?原因是,這辮子,和最初清建立時要求剃一樣,都是對傳統的挑戰,只是這一次還更加徹底了,所以,這一行為讓漢人震怒,最後,雖然沒有招致動盪,但也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也正因此,最終,民國為了不重蹈覆轍,引發清初時各地揭竿謀反的事件,只得依舊遵循自願原則。

在這種情勢下,民國時,大部分人雖都剪了小辮子,但還是有部分人留著辮子四處晃盪,比如,被稱作大清最後一根小辮子的北大著名教授、國學泰斗辜鴻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