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好科學素養,爭當高考贏家

近幾年的高考改革凸顯科學素養的全面發展,各門高考課程均強調了科學素養與科學精神。

搞好科学素养,争当高考赢家

今年的高考作文題,卷Ⅰ談的是時代變遷、社會變化,要你把它們通通裝進“時光瓶”;卷Ⅱ討論的是戰鬥機為何應防護彈痕少的部位;卷Ⅲ與北京大作文均涉及生態環保……這些主題每一個都與科學素養有或多或少的關係。

對高考,說是舉國關注都不為過。特別是隨著《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的出臺,上海、浙江已率先啟動新高考綜合改革。2017年,北京、天津、山東、海南四個省市啟動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從今年起,還將有多個省份開啟改革進程。

可以說,大家都在不斷地分析、琢磨,在新的高考改革體系下,具備哪些特點的人才將被選拔和重視。專家表示,儘管新高考的改革方向有很多,但有個核心問題要抓住,那就是科學素養被放到了越來越重要的位置。

不僅考查知識,更注重思維方法

實際上,從2001年開始,我國的課程標準框架便開始以科學素養為核心,但直到近幾年的高考改革,才真正開始凸顯科學素養的全面發展。從近幾年的高考考試大綱中不難發現,各門高考課程均強調了科學素養與科學精神,從而真正將知識、方法、思維、價值觀等科學素養的要素融會貫通起來。

不管是高考還是自主招生的過程中,一致的趨勢都是:在考查知識點之外,更注重學生的科學思維和科學方法的運用,以及結合社會發展現實,發現學科的人文內涵。換句話說,高考的目的不僅僅在於讓學生回答“是什麼”的問題,更需要學生回答“為什麼”“怎麼辦”的問題。

洪文強調,從目前的高考命題看,高考將會越來越傾向於“能力”與“現實”這兩個維度,這一現象在自主招生等多元化招考制度中體現得尤為明顯。例如,在近幾年浙江省的“三位一體”綜合評價招生中,許多高校的面試都涉及到了“人工智能”“醫學倫理”等主題,這不僅考查學生的科學知識,更考查學生對於現實的關注程度以及深層思考。

專業設置大變身,科學素養要跟上

不僅高考的選拔制度中對學生的科學素養有了越來越多的考量,大學的專業設置也為此做出了相應的調整。

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分別開通數學特長專門招生通道引發廣泛關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新設醫工交叉試驗班,面向我國健康醫療事業、高端醫療器械行業,旨在培養具有紮實理工科基礎的醫學科學家、具有堅實醫學基礎的生物醫學工程師;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學院、信息學院先後新增細分專業“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旨在通過強化統計、計算機、數學、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統的多學科交叉,培養能架構系統、會分析數據、懂領域業務的大數據領域高層次複合型人才……

各高校針對時代的變化和社會的變遷,對專業設置作出調整,前提都離不開更紮實的基礎知識,更廣博的學科背景以及更深厚的科學素養。

今年3月,教育部印發《關於公佈2017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的通知》,我國高校共新增本科專業2311個。其中,又以互聯網大數據最為“火爆”。2017年新開設“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的高校數量達250所;新增“機器人工程”專業的學校有近60所。為了加速新時代網絡空間安全高層次人才的培養,2017年度高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中,增設“網絡空間安全”一級學科,有18所高校本科開設“網絡空間安全”專業,16所高校新增了“信息安全”專業。

重知識輕素養的問題有待解決

說到底,這些變化都與經濟社會的發展息息相關。高考的要求也好,高校的專業設置也好,都是因為時代對人才的科學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科學素養與社會經濟發展密切相關。洪文表示,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我們可以明顯地感覺到科學技術對於人類社會的巨大影響。一個國家強大與否關鍵在於教育,而教育的核心則在於科學教育,從這種意義上說,一個國家的學生所具備的科學素養水平直接決定了這個國家未來的發展程度。除此之外,科技的高速發展在帶給人類方便和利益的同時,在環境、能源、社會等領域也產生了一系列問題,在這些問題的背後其實是科學素養,尤其是科學精神的缺失。從這種意義上說,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在本質上是相通的。

在洪文看來,科學素養涵蓋的範圍主要有三塊――科學知識、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就課程而言,它所對應的便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就當前我們國家而言,大眾對科學素養的理解仍然停留在科學知識上,對於科學方法(科學思維)的關注程度不夠,更不用說科學精神。哪怕是在學校教育中,也呈現出重知識、輕能力和價值觀教育的傾向。

在他看來,科學素養問題在一線城市的中小學教育中已經得到了足夠的重視,但在相對落後的地區,重知識輕素養的問題並未徹底解決,隨著高考制度的改革,高考倒逼教育,或許能讓大家看到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