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葉嘉瑩?

PLAstyle

有很多人說,她站在那裡,就是一首華贍靜深的詩。

已過鮐背之年的她,香粉不御,雲鬟尚存,華顛銀亮,皓然神色,一襲布裙,百花罩衫,一枚珍珠胸針,沉沉而和悅地誦讀她所愛戀的詩詞,憮然與遠逝的古人攬臂而遊,讓圍坐的人們情緒為之左右,彷彿看到了一位殷殷守護中國文化的祖母在深情告白。

毫無疑問,這位她就是葉嘉瑩女士。天際日上月下,檻前山深水寒,她今生所走的路,似乎只有這一條,沒有揀擇,但是她艱難踩踏下的泥印,卻無成於毀,層層疊疊,引人無數省思。

就這一層面講,葉嘉瑩女士又絕非僅僅一詞人,一學者。


一,國戀


葉嘉瑩女士首先是愛國者。葉先生的愛國,是愛“故國”,是愛中國文化,是愛美麗的情感。

葉先生一生切切於心的,一個是“我的國”,另外一個,就是承載這些民族血脈的詩詞歌賦曹操曹植陶潛謝靈運杜子美李太白黃魯直蘇東坡辛稼軒吳夢窗納蘭性德。

1924 年,她生在北平一箇舊家族,本姓葉赫那拉,和納蘭性德同裡籍,只因民國後廢除滿姓,才簡化為葉姓行世。她這一生,無論走到哪裡,都不忘是中國人,鋸齒齧痕念念掛心於中國文化。

在巫寧坤先生回憶文章《燕京末日》的中,我們看到當時的海外華人普遍的情緒:1950年代,正在芝加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巫寧坤,聽聞新中國種種百廢待興的訊息,丟下寫了一半的論文,兼程回國。那天,在舊金山登上郵輪前,芝大同學李政道博士前來話別,巫問李,“你為什麼不回去為新中國工作?”李笑笑說,“我不願讓人洗腦子”。

“從去國,倍思家,歸耕何地植桑麻?”(1967《鷓鴣天》 ) 葉嘉瑩當然知道里面的山刀火海之況,她對故國的依戀使得她往往不計利害。整個國門封閉期間,海外名學者,敢於回來的,也就楊振寧、何炳棣及她寥寥數位。1971年她父親病逝,她寫《父歿》詩嘆,“老父天涯歿,餘生海外懸……植碑芳草碧,何日是歸年”;1974年一有機會,她就回國探望,寫下了 266 句的歌行體《祖國行長歌》,是為海外中國人先聲。

自此,她每年都費盡大量心思在國內各大學講學,為80年代後中國的古典文學人才培養與普及作出無人可及的貢獻。

歷史是民族的集體修行。她精神的底色,首先是一名愛國者。她不是一名思想家,不是批判家,不曾對於非政詬言詈辭,但是她也從不為權力美顏,在平易中卻有極不苟且處。

她的愛國,是慈悲不絕於心,是從文化層面光復,是立意重植民族精神骨血,讓華夏文化在渡劫歷險中再僕再起,在滿地蕭蕭落葉中,讓文化的黃花留住斜陽。


二,師道


名流雖以代遷,勝事自須人補。中國文化,綿延千年不絕,人去山空,依然水流花放,最所仰仗的就是“師道”之傳燈相續。

“師道”,就是尊師重道之理,就是從師問學之道,所謂“道之所存,師之所存”即是。這是中華文明最為寶貴的文化接續傳統。可是在那丙午丁未紅羊換劫的年代,父子相殘師徒互仇,黃鐘譭棄斯文掃地,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葉嘉瑩對於自己老師顧隨的那種生死與之的感戴之情,在當代無疑是有著難能可貴的示範意義的。顧隨是對她影響最大的恩師,她精神的生命很大一部分是老師的栽培恩賜,而她回報老師的,也是一生的赤誠。

葉嘉瑩的後半生,可以說是焚膏繼晷於三大願:其一,融合糅參中西以發掘古典詞學精義,並期東漸西被,導夫先路於中國之外的世界;其二,以古典詩詞文化傳承人的大任當仁自居不讓,傳播古典詩詞中美好高潔的世界,接引和扶持當下的年輕一代;其三,她拳拳在心的,是將她恩師顧隨的文章、思想、人格發揚光大,心中藏之,無日忘之。而也因因為她持續數十年的護惜珍重,大聲疾呼,顧隨的大部分著作才得以保存、出版並如出土文物一般為世人所知。

可以極端地說,正如沒有陳丹青就沒有木心一樣,沒有葉嘉瑩也沒有顧隨。他們藏高於卑,取遠若近,尊師重教,目擊道存,是當代中國傳統“師道”的典範人物。


三,示學


葉先生談學問,最大的特色,在於她所宣講的,是一種“生命之學問”。她所發出的,也是一縷行將絕響的聲音。

這種學問完全不是一般的知識性學問,而是牟宗三所講的也是中國古人所服膺力習行的宗旨,葉先生能夠跳出時下大學禁錮化體制,遠越時流名教授們的地方,也在於此。

她把這種疏發生命原點的熱情,完全地澆築在了中國古典詩詞的園地之上。中國詩詞,究其根底本就不是吟風弄月無關痛癢的無病呻吟,而是性命之事。性命之事,唯有以性命相應和,心心相照身心不二,才能體會到它的豐沃與富足。

當時下名教授們還以為高度地依賴文獻,嫻熟地運用理性知解,就能窮盡中國詩詞的秘密時,葉先生再次振聾發聵地警告他們,這不僅是一條歧路,而且是一道死徑。因為再多的文獻考釋,都不應該凌駕在真實的生命經驗之上,假設這種理解和體會的根本都出現了偏差,將是“不可原諒”地重傷古人的文心與情意。

深情領略,是為解人。百年以來,中國古典詩詞的詮釋上名家大師輩出,但是超越中西桎梏,能以生命性去觀照、去體貼、去感悟、去契應中國古人的詩意文心的,顧隨葉嘉瑩師徒允稱巨擘中的雙壁。


四,詩教


葉先生是中國”詩教傳統”的當代“擺渡人”。

所謂“詩教”,是自古以來華夏先民通過詩教化民眾的獨有方法。中國古人視詩為五經之首,探尋出一整套通過學詩與寫詩來進行教化的方法,行之千年,潤人無言,以至於詩在中國,其實起著與宗教相類似之功用。

葉嘉瑩顯然是當代詩教傳統的振衰起弊者。可以說,無論是論深達遠屆的詩詞傳播貢獻,還是說融合中西推動詩詞研究之成就,她都是當代無人可匹的重鎮,海內外自是不做第二人想。

葉嘉瑩女士自號“迦陵”。據她自呈,“迦陵”之名號,乃因見佛書《楞嚴經》中有鳥名迦陵者,是佛教傳說中的妙禽,其聲美妙,眾所聞樂,嘉瑩之音與之頗近,因取為筆名。

可以說,她是人如其號。在如今寰宇內外漢學學者中,也只有葉嘉瑩女士堪稱是真正實現了“其音遍十方界”的人物。以著作量論,她著作等身,出書量在古典學者中幾乎難出其右,讀者之眾也遍佈通都大邑僻陋村社;就學術領域而言,她的著作涵蓋整個中國詩詞史,為中國古典詩詞詮釋的化故為新、與世推移所貢獻之泛大、之專注、之精深,是舉世無雙的;但談她對古典詩詞在社會各界上的推廣之功,也還沒有人可以像她這般一生篤力踐行,有著生死與之的熱情和“足乎己而無待於外”的行動力。

毫不誇張地說,用一句涉嫌矯情的話來評價她,她可以說是當代中國當之無愧的“詩詞教母”。


結語


我得讀葉嘉瑩先生的著作,已是很多年前。我不是她的粉絲,但一定是她學問和精神的受惠者。

儘量對她的詩詞詮釋方法,我也有些不同時賢的看法,但我從來都認為這是一位當下最值得敬重的學術老人。

在本文,我給予她極高的讚譽,但她自己,始終真誠地自認為不過就一普通人。她說她“只是一個平凡的熱愛古典詩詞的教研工作者,一生無可稱述”。儘管有著如此高的聲望,但她始終持守“聲聞過情,君子恥之”的古訓,異常謙遜低調,不事張揚炫示,比如她自己明示不寫自傳,也竭力反對別人為她寫傳吹捧。

讀葉嘉瑩女士,我常常感覺,總有一些人,也許她的學問可以追步,但是她的生命境界,永如一輪明月,只能仰視,也永遠地散發出一種可以感發和召喚生命的光輝。

這種古老中國至於民國流風遺韻的傳人,以後還會有嗎?

2018,6,8,午後閒敲

勉力堅持每天都寫三五篇文史八卦、生活隨感、時政看法、影視評論等。所有關注、點贊,還有留言,都是最大的鼓勵和支持,感謝感謝!

劉愚愚

前兩日,在南開大學的校友會上,94歲的葉嘉瑩,把全部的財產捐給南開大學,設立“迦陵基金”,繼續支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究。


作為中國古典詩詞專家,她的一生,都和古典文化聯繫在一起。

大學畢業時的葉嘉瑩


自從1945年大學畢業後,70年來,她一直從事詩歌教學和研究工作。她輾轉各地,先後在北京、臺灣、美國、加拿大等地教授中國古典詩詞。天南地北,不同膚色的學生,都曾在她的講述中體驗過詩詞的美好。


她一生最大的願望就是為年輕人開一扇門,將美好的吟誦傳承下去。多家權威媒體更是敬稱其為:中國最後一位“穿裙子的士”

她曾這樣寫道:“我平生經過離亂,個人的悲苦微不足道,但是中國寶貴的傳統,這些詩文人格、品性,是在汙穢當中的一點光明,希望把光明傳下去,所以是要見天孫織錦成。我希望這個蓮花是凋零了,花也零落了,但是有一粒蓮子留下來。”


在得知葉嘉瑩的祖宅故居被拆以後,一位名叫劉曉琴的網友寫下了這樣的話:“我常常會想,一生為別人帶來美麗,讓別人感受美的葉先生,她還願意回來嗎?在她的祖國,竟然連家都沒有了。”葉嘉瑩會如何回答這個問題呢?

2010年9月,席慕蓉來到南開大學演講,其間她播放了一組照片,那是她2005年陪伴葉嘉瑩到內蒙古呼倫貝爾草原做原鄉之旅時所拍攝的。所有的照片都是葉嘉瑩一個人站立行走在草原上。


席慕蓉播放了第一張,她對聽眾說:“你們看,葉老師背對著我們站在那裡”。接著播放第二張,她又說:“葉老師走過去了”,第三張:“葉老師走得更遠了”,第四張:“好,葉老師往回走了”,第五張:“你們看,葉老師真的走回來了!”座席中已經有了笑聲。

2002年,葉嘉瑩與席慕蓉


這時候,席慕蓉說:“葉老師寫了一首詩!我們走過去,又走回來,什麼也沒有留下,葉老師卻已經寫好了一首詩!”


席慕蓉滿懷著深情,用朗誦她自己詩歌的聲音念出了這“一首詩”:餘年老去始能狂,一世飄零敢自傷。已是故家平毀後,卻來萬里覓原鄉,這已經是2005年9月了。

對於82歲的葉嘉瑩來說,跑到這麼遙遠的內蒙古草原來找尋原鄉,當然是“餘年老去始能狂”。


她一生漂泊流轉到各地,憂苦隨身,患難旋踵,她幾乎沒有多餘的時間精力來自傷寥落,只能承受,只能堅持

位於北京西城察院衚衕的老家大門口


她是一個四海為“家”的人,但在這個世界上,她除了認同北京的察院衚衕老家是家以外,其他任何一個地方,她都覺得那只是臨時的宿舍,可是她所認同的北京老家已在兩年前被拆掉了,她已經失去了最親切的伴隨自己成長的根。


現在她站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想到老大的年華、飄零的身世、故家的無存,天地時空中的大孤獨感悄然來臨,她終於在這廣遠開闊的萬里之外找到了自己心中那片原初的故鄉。



玩轉文化生活知識,關注【東家APP】,更有有品、有趣、值得買的匠人美物等你挑選!


東家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