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越劇《紅樓夢》被奉為經典?

t815856169

應該說是徐玉蘭和王文娟版的越劇《紅樓夢》是一部用心打造的經典之作,而不是人人唱的都可以。傳誦了幾十年,仍舊為很多人所喜歡。前兩天在外面散步,看到一位六十歲左右的男人,手持小型收音機,裡面放的就是徐玉蘭老師唱的“金玉良緣”。

之所以奉為經典,我想不外乎以下幾個方面:

徐玉蘭和王文娟老師演繹得精彩到位。

記得以前曾經看過徐王二位的採訪,說那時候演出是要先體驗生活的。我想象不出來她們演賈寶玉和林黛玉如何體驗生活,但是,劇中的那些場景表演和唱功確實是栩栩如生,令人過目不忘,還覺得餘音繞樑。

寶黛初見時的驚如天人、黛玉葬花時的如訴如泣、金玉良緣時的無比興奮、寶玉哭靈時的悲痛欲絕,每一個場景都那麼入木三分。

臺詞和編曲到位,適合傳誦。

如果大家稍稍留意,每年央視的春晚有戲曲連唱,必定會唱:

“天上掉下個林妹妹,似一朵輕雲剛出岫;只道他腹內草莽人輕浮,卻原來骨格清奇非俗流;嫻靜猶如花照水,行動好比風拂柳;眉梢眼角藏秀氣,聲音笑貌露溫柔;眼前分明外來客,心底卻似舊時友。”

這一段把寶黛初見時賈寶玉說的那句“這個妹妹我曾經見過的”刻畫得淋漓盡致。而書中只是寶玉說妹妹是見過的,唱詞裡卻寫出了黛玉對寶玉的呼應。

精品造就了廣泛的群眾基礎。

徐王老師版的越劇《紅樓夢》從剛開始的單純的戲曲表演後來翻拍成電影,那是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末。作為六十年代生人,我大概至少在露天社場上看過五六遍《紅樓夢》的重播。在江南一帶,上了點年紀的人,應該都知道或者說都看過和聽過這一版的《紅樓夢》,那時候的人普遍文化程度不高,聲音加影像,更容易為更多的人接受。如果非要推薦越劇群眾基礎廣泛的劇作,我會毫不猶豫地將第一位投給徐玉蘭和王文娟老師演的《紅樓夢》,第二位投給範瑞娟和傅全香老師表演的《梁祝》,這也是另外一部拍成電影的越劇作品。

雖然後來徐玉蘭和王文娟老師又合作了《追魚》,也是拍成電影的,但卻比她們倆合作的《紅樓夢》影響要小得多。


蘇小妮



兩位大師的表演自不必說,雖然沒有一句話,但眼神裡都是人物,所以基本功絕對是原因之一,徐玉蘭王文娟都是越劇名派大家,人物塑造的栩栩如生,第二,跟時代也有點關係,當時物質匱乏,精神也是一樣,建國初期除了樣板戲之外還有各種各樣抗戰和文革事蹟題材的電影,難得有紅樓夢這樣的情愛題材電影,吸引當時老中青很多人徐王兩人吸粉無數,除了基本功和時代原因,還有一個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周恩來總理關心越劇《紅樓夢》的演出

1958年2月,越劇《紅樓夢》首次公演,接著連演54場,場場爆滿。1959年9月21日,上海越劇院帶著越劇《紅樓夢》進京演出。周總理和鄧穎超都到了現場。在欣賞過程中,周恩來對很多臺詞、情節有時微微點頭,有時和鄧穎超輕聲討論著,發現有問題時就向身邊的越劇院同志提出。越劇院的同志對該劇演出時間要不要壓縮而吃不準時,總理說:“你們舉棋不定肯定有原因,那麼厚的一本書,你們3小時演完,已經是精簡了,再怎麼精簡呢?我看已很精煉了。演出中,當劇情發展到林黛玉臨終時喜樂奏起,周恩來說:“黛玉死了,怎麼能用喜樂呢!我想,你們或許是為了表現賈寶玉娶親時的效果,但效果不好。這裡應當以表現林黛玉的心情為主,先把觀眾的內心要求體現出來,然後再用喜樂作對比。否則觀眾的心情轉不過來。”當天夜裡,作曲顧振遐就按照周恩來的意思將音樂改了。第二天演出時,周恩來打電話對顧振遐說:“你改的音樂我聽了,改得好。”

越劇《紅樓夢》中有一場《金玉良緣》的戲,就是賈寶玉把新娘蓋頭掀開,發現不是林黛玉,而是薛寶釵的那場戲。周恩來和劇組人員一起吃飯時說,你們怎麼連一個像樣的鳳冠都不買?蓋頭掀開後,應該是華麗的鳳冠,而不是你們那麼簡單的鳳冠。你們沒有錢,我來出錢,我送你們一個。劇組原來的鳳冠上用的都是小珠子,而周恩來送的那個都給安上了大珠子。

另外,總理還指出,演員的道白不能太快,字幕也要工整,因為這也是藝術。審看結束後,周恩來上臺與參加演出的演員一一握手,誇獎說:“這個戲演得好,劇本也不錯。”周恩來還為上海越劇院題詞:“上海越劇院紅樓夢”,並要求將越劇《紅樓夢》作為建國十週年獻禮劇目演出。後來,越劇《紅樓夢》還被拍成電影,搬上銀幕。

1984年9月19日,浙江省“小百花”劇團到達北京人民劇場住地,時任浙江省文化廳廳長的孫家賢向大家宣佈了一個喜訊:鄧穎超同志10點鐘在她的住所要接見“小百花”全體人員。“小百花”人員聽後,響起了一陣熱烈的掌聲。她們連忙帶上筆記本,換上漂亮的衣裙,歡天喜地地去見鄧穎超。鄧穎超帶領大家進入會客廳,讓大家坐下,當一名“小百花”演員唱《紅樓夢》中《哭靈》的那場戲時,鄧穎超激動地說:“《哭靈》這段好啊!我告訴你們,恩來同志和我都喜歡聽《紅樓夢》,他生病住院時,要我們放錄音給他聽,對《紅樓夢》中有些唱詞基本上能背出來。”

越劇《紅樓夢》的成長和周恩來總理的關懷是分不開的。越劇《紅樓夢》編劇徐進在書本中珍藏著一張越劇《紅樓夢》主創人員和周恩來的合影,這是徐進在經歷“文革”後唯一保留下來的合照。徐進曾說:“周恩來是我這部越劇電影的知音。”,所以,綜上所述,越劇紅樓夢成為經典就不意外。


除了以上原因之外,越劇《紅樓夢》的臺詞,都是新編,必須新編,因為沒有樣本可參考,唯一的樣本當然就只能是《紅樓夢》,而能把唱詞編寫的既要符合人物性格,越劇腔韻,還要壓韻,還要當時的觀眾聽懂,理解,何其之難啊。而《紅樓夢》做到了。而“天下掉下個林妹妹”更成了家喻戶曉的著名唱詞。精彩唱詞太多了,大家還是自己看吧。


齊開顏

4月中,上海越劇院來京演出,演出的是青年版的《紅樓夢》,本以為票不是很緊的,結果到大劇院問票房說全部售罄,並且連常駐門口的黃牛手裡都沒有用票。


《紅樓夢》可以說是從是上世紀50年代首演,一炮而紅之後,一直火到現在。1958首輪演出,不到一個多月的時間裡,演出了54場,觀看人數超過八萬多人次,這在當時是一個創舉。 今年是《紅樓夢》甲子之年,有評論家稱“演出頻率之高,社會影響之大,對越劇藝術品位的提升,對錶演後續力量的引領,沒有哪部戲可以超過《紅樓夢》。”此話不虛。

越劇《紅樓夢》從劇本到舞美、表演,處處都有創新之處,並取得了極大的成功。 經典文學改編,《紅樓夢》是一個大工程。原著有著龐大故事結構、複雜人物線索、多重戲劇衝突。但在越劇的舞臺上,我們看到的是以寶黛釵愛情為主線的一個更趨向單純美好的愛情故事,與其說它是“紅樓夢”,不如說它是提取了紅樓夢元素的一部貼合舞臺邏輯和審美的作品。

從舞美來說,雕樑畫棟、庭園流水,或堂皇或典雅,是現實主義的特點,但是又不失意境。演員表演上,借鑑崑曲審美,現實的故事,超現實的演法。加上婉轉的音樂,精美的唱腔,最終實現了“人人都愛越劇《紅樓夢》”。


不止看戲

紅樓夢從文學角度都有很高的造詣,也是中國幾千年封建王朝的歷史投影,故事情節也跌宕起伏,深入人心。


黑冰創意

越劇《紅樓夢》1962年,由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和香港金聲影業公司將該劇攝製成戲曲藝術片,岑範導演,由徐玉蘭、王文娟主演,該劇於文革後1978年重新放映,據不完全統計,僅中國內地的觀眾人數就達12億人次,成就了中國戲曲史、中國電影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越劇徐玉蘭 王文娟流派藝術鑑賞

越劇《紅樓夢》全劇(1962經典版)


見微而知著

林黛玉扮演者中氣質最好,最能體現林黛玉大家閨秀溫婉脫俗雅緻而細膩嬌弱風韻只有王文娟。陳曉旭只是勝在外形(身材臉形五官和年齡)上,內涵氣韻風度體態以及所表現出來的內在文化修養比起王文娟來都差得太遠,只是皮相而已


阿丹151014015

越劇紅樓夢是上海越劇院建院後最經典的劇目之一。由著名編劇徐進改編、著名越劇演員徐派小生徐玉蘭與著名花旦王文娟主演、並聚集了一群各行當的高手合作而成。首先編劇把長篇名著通過寶黛愛情貫川全劇、突出了原著噴擊封建時代的名種落後末落制度與現象、經演員高超的演技與於演唱、溶入越劇本身優美的曲調、終成為越劇史上一部經典的劇目。


微笑每天986

美好的文字,很高文學藝術價值,這是首要的前提。其次,好的故事,好的故事就是人生的宿命,觸及人的靈魂的宿命。好的載體,無論價層,雍容閒適的貴族生活,總如你我的夢,不管是西方還是東方。最後,是真實,不是故事真實,哪怕玄幻,基夲生活邏輯的真實。古今中外,好的小說,莫不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