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父母“三观不正”,孩子悲剧一生

01

我的同学D,父母都在政府工作,对当官有着谜一样的信仰。他家的日常闲聊基本都围绕升官这个最高理想。

父母最感兴趣的话题永远都是谁谁谁升了。对提拔有帮助的人在他们家里都是神。

D上小学起就被亲戚们教导“你得弄个班长当当啊”。

他从小跟着父母出入各种官场饭局,学了很多高低错落的规矩。这种耳濡目染,让他深刻认同“当官才是人生赢家”的价值观。

可是偏偏,他并不是当官的料——没什么城府,没什么领导能力,口才也不好。

从小到大,他的最高职务就是课代表。

品读|父母“三观不正”,孩子悲剧一生

研究生毕业后,D考了四年公务员,终于成功。这是他人生中为数不多的对自己感到满意的时刻,毕竟他们全家都根深蒂固地认为,公务员以外的所有职业都是次品。

只是千辛万苦入了门,眼前却绝非康庄大道。

他工作八年,依然停留在最底层,升职遥遥无期。关键是,他完全玩不转复杂的人际关系,干得很不舒服。

他觉得自己特别特别特别失败,每天回家都长吁短叹。

去年,一个与他同批进单位又小他两岁的同事提拔,直接引发了他的抑郁症,到现在还在吃药。

他老婆说,嫁给他几年,都不知道他开心起来是什么样。

除了年节,他也基本不去父母家。因为父母关心的永远是他怎么还没上升去,这对他无疑是雪上加霜。

02

前几天我和D长聊了一次,感触特别深。其实此前他在我等外人眼里是过得不错的:研究生毕业,考上了公务员,老婆漂亮儿子可爱,父母退休金都不低,家里还有两个商铺在出租。

比起那些背着房贷给别人打工的同学,他的日子不知道好到哪里去了。但他居然就抑郁到了要常年吃药的地步。

因为,他拥有的都不是他看重的。而看重的他又得不到。根本上,他的痛苦,是价值观带来的。

他的原生家庭,给他树立了很可能让他痛苦一生的价值观——能力和理想的差距有多大,他的痛苦就有多大。

我们常说原生家庭会影响人一生的幸福,其中一个非常重要又几乎被忽略了的原因就是:原生家庭基本造就了人的三观,而三观会直接决定人的幸福感。

比如D,他其实从小就是学霸,学习能力超强,如果生在知识型家庭,从小耳濡目染的都是对学业有成学富五车的人的赞颂和追捧,那他一定会觉得做学问是特别牛的事——

天下小孩都是以父母的话为神谕的,妈妈说蚯蚓是益虫那蚯蚓就是益虫,爸爸说不能偷东西那就是不能偷东西。

如果D的价值观里最早最深地植入的就是学问最大,他的志向可能就是读博做研究发论文,而这与他的能力非常吻合。当一个人觉得某种人生最好,又有能力去实现,他当然会幸福。

品读|父母“三观不正”,孩子悲剧一生

可惜D没有这样的幸运。

  • 他是学霸,偏偏父母告诉他当班长比学习好更牛。
  • 他完全可以考博,父母却认定考博可没有考公务员要紧。
  • 他根本不适合做官,却固执地追求这个不该属于他的理想……

当然,立志走仕途不是错。错的是,他狭隘地认为这是官方唯一指定成功之路。

而他恰恰又没能力走好这条路。

于是他既无法从自己的优势里获得成就感,又要在自己的劣势中深深地体会挫败感。

人之悲剧,莫过于此了。

一定程度上说,D的悲剧来自他的父母。

但他父母肯定至今也不会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甚至现在D已经深陷抑郁,本能地想避开痛苦的根源,他们还意识不到儿子为什么不愿意回家,还在不停地讨论他为什么不能升职……

这是每个为人父母者都该认真反思的地方:我们口口声声希望孩子一生幸福,可是我们传递给他的三观,真的会使他幸福吗?

03

儿子五岁生日时,我闺蜜送了他一件阿玛尼大衣。我剪掉了所有的牌子,也嘱咐家人不要告诉他那大衣多贵重。

他长到十岁,其实穿过用过一些大牌的东西,但他自己都不知道。我会告诉他那些东西的设计、做工怎么好,但绝不会说这些品牌多耀眼,穿在身上多拉风,多让人羡慕。

我希望他知道什么东西好,但不要在物质上有过分的虚荣心。因为我不确定以他的能力和我的能力,这虚荣心未来能不能被满足。

如果他太早地体验到穿阿玛尼大衣的快感,将来又买不起,那这种对物质的欲望就会害了他。

正确的三观其实很宽泛,我们得承认,爱钱,爱漂亮,爱当官,爱奢侈品……这些都不是错,只要你能通过正当途径去拥有。

品读|父母“三观不正”,孩子悲剧一生

作为父母,所谓三观不正有两种,一种是教唆或默许孩子坑蒙拐骗做坏事,这是明摆着的错,无需讨论。

另一种“三观不正”则隐蔽得多,是无数父母在无意识中常犯的错,就是:狭隘而固执地告诉孩子,那些他得不到的东西才是最好的。

  • 孩子明明没有领导能力,你非得说当领导最好,从小就督促他当班长。
  • 他明明不善交际,你非得让他相信在社会上呼朋唤友才算成功。
  • 他明明不太好看,你非得不断在他面前推崇外表美。
  • 你明明很穷,却早早地让他迷恋奢侈品。

一旦他认定了那件自己做不到的事才是人生价值所在,他必将痛苦一生。

所以,聪明的父母一定会认真审视孩子的特质,尽力去帮他树立会使他幸福的三观。

简单说,他的能力在哪里,就让他觉得人生的最大价值在哪里。

  • 他擅长学习,就让他觉得做学问最厉害了。
  • 他是搞艺术的料,就让他觉得做个艺术家特别棒。
  • 他钟爱花花草草,就让他相信大自然的魅力胜过所有。

每个孩子都有短有长,我们不但要因材施教,更要因材引导,让孩子的三观与自身能力相匹配,相信自己最擅长的就是最有价值的,才是把他领进了幸福的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