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桑之變,陵谷之遷---宜陵鎮鎮名的由來(揚州江都宜陵鎮)

遠古時期,揚州江都宜陵這個地方瀕臨東海之濱。春秋戰國時期,宜陵叫做“青草塥”。 塥,海潮不易衝擊的沙地也。當時這裡雖地處海邊,但地勢高阜,海潮暴漲時,常常會漫到北邊七里甸,而宜陵卻始終高出海潮之上,遠遠望去,野草稀疏,一片荒涼,因而被人叫做“青草塥”。

迫於生活的壓力,一些流民陸續來此圍墾開荒,使這塊蔓草黃塵之地有了一絲生機,人煙也漸次稠密起來,形成一個個小小的村落,有了“人家隱隱暮春遲,楊柳翛翛燈火多”的景象。

滄桑之變,陵谷之遷---宜陵鎮鎮名的由來(揚州江都宜陵鎮)

海岸雖然東移了,但在東原的西南邊,仍是一片湖泊沼澤,名曰“岱石湖”(又名大石湖)。據史載:東漢時,廣陵太守張綱招安起義首領張嬰後,曾到這裡來“考其水勢”,並開溝拓渠,引湖水灌溉,“民皆稱便,收穫得倍。”

天長日久,大石湖也終至淤塞,被分割成一些小湖泊與沼澤、溼地。直到今天,宜陵周邊村莊稱“湖”稱“蕩”的還不少,如鎮東的“小湖”、鎮西的“韓湖”(今西湖村)、鎮南的“張家蕩”(今王家村)等,再向南,還有鄰鄉的“焦家蕩”、“花家蕩”等地名。解放後興修水利時,這裡曾發現泥煤、古樹及虎頭、鹿角等物,根據實物推測,宜陵這塊寶地至今已有7000多年曆史,證明當年確實是處在江海之濱、湖蕩之畔。

滄桑之變,陵谷之遷---宜陵鎮鎮名的由來(揚州江都宜陵鎮)

東漢年間,東原這裡出了一名被神化了的道姑。據《博物志》載:她“左道通神”,“變形莫知所極”。於是,人們在她葬於東原的陵墓之旁建祠以祭,“號曰東陵聖母”,而“民所奉事,禱之立效”,故東原從這時起,就又更名為“東陵”了。

據《後漢書·郡國志》載:“廣陵有東陵亭”,亭者,亭裡之意也。漢制:一里百家,一亭十里,“築亭駐兵,以伺盜寇”,並設亭長,掌管追捕盜寇之事,這恐怕就是宜陵最早的行政機構了。

滄桑之變,陵谷之遷---宜陵鎮鎮名的由來(揚州江都宜陵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