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之变,陵谷之迁---宜陵镇镇名的由来(扬州江都宜陵镇)

远古时期,扬州江都宜陵这个地方濒临东海之滨。春秋战国时期,宜陵叫做“青草塥”。 塥,海潮不易冲击的沙地也。当时这里虽地处海边,但地势高阜,海潮暴涨时,常常会漫到北边七里甸,而宜陵却始终高出海潮之上,远远望去,野草稀疏,一片荒凉,因而被人叫做“青草塥”。

迫于生活的压力,一些流民陆续来此围垦开荒,使这块蔓草黄尘之地有了一丝生机,人烟也渐次稠密起来,形成一个个小小的村落,有了“人家隐隐暮春迟,杨柳翛翛灯火多”的景象。

沧桑之变,陵谷之迁---宜陵镇镇名的由来(扬州江都宜陵镇)

海岸虽然东移了,但在东原的西南边,仍是一片湖泊沼泽,名曰“岱石湖”(又名大石湖)。据史载:东汉时,广陵太守张纲招安起义首领张婴后,曾到这里来“考其水势”,并开沟拓渠,引湖水灌溉,“民皆称便,收获得倍。”

天长日久,大石湖也终至淤塞,被分割成一些小湖泊与沼泽、湿地。直到今天,宜陵周边村庄称“湖”称“荡”的还不少,如镇东的“小湖”、镇西的“韩湖”(今西湖村)、镇南的“张家荡”(今王家村)等,再向南,还有邻乡的“焦家荡”、“花家荡”等地名。解放后兴修水利时,这里曾发现泥煤、古树及虎头、鹿角等物,根据实物推测,宜陵这块宝地至今已有7000多年历史,证明当年确实是处在江海之滨、湖荡之畔。

沧桑之变,陵谷之迁---宜陵镇镇名的由来(扬州江都宜陵镇)

东汉年间,东原这里出了一名被神化了的道姑。据《博物志》载:她“左道通神”,“变形莫知所极”。于是,人们在她葬于东原的陵墓之旁建祠以祭,“号曰东陵圣母”,而“民所奉事,祷之立效”,故东原从这时起,就又更名为“东陵”了。

据《后汉书·郡国志》载:“广陵有东陵亭”,亭者,亭里之意也。汉制:一里百家,一亭十里,“筑亭驻兵,以伺盗寇”,并设亭长,掌管追捕盗寇之事,这恐怕就是宜陵最早的行政机构了。

沧桑之变,陵谷之迁---宜陵镇镇名的由来(扬州江都宜陵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