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為何下旨廢除腰斬酷刑,背後有什麼故事?

等是什麼

幾年前一部《舌尖上的中國》火爆熒屏,人們在為劇中菜品垂涎欲滴的同時,也深深的被那樣式繁多的烹飪手段所折服。

“煮,蒸,燉,燜,炸,煎,溜,爆,烤”是古中國人為了滿足口欲而發明的烹飪手段,每一種都十分講究。為了吃看來我們的老祖宗還是蠻拼的,甚至連古時的刑法都是圍繞著口欲展開的。


據野史記載,殷商時期有些部族還保留著吃人的習俗。

“醢”、“脯”、“炮”、“鑊”,“脯”是當時對待死刑犯的主要手法。“醢”是把人剁成肉醬,“脯”是把人做成肉乾,“炮”是把人綁在大火爐的金屬外殼上烤成熟肉,而“鑊”則乾脆把人扔到飯鍋裡煮成肉羹。

被這樣處理過的犯人,到底有沒有進入別人的腹中我們只能猜測。

到了周朝,這些滅絕人倫的刑罰方式才漸漸的被其他刑罰所取代,這其中就有腰斬。


所謂腰斬可不是那麼簡單,腰斬所用的斧鉞必須夠硬,只有夠硬才能斬斷人體內堅硬的脊椎骨。起初所用的銅製斧鉞材質較軟,往往斬到犯人身上,沒幾次就扛彎了,後來這種銅製斧鉞便慢慢的被更硬的鐵製的所代替。

而對執刑人也有相當的考驗,執刑人必須選擇好下刀的部位,一般選在兩節脊椎骨的間隙,這樣一到下去,才能乾淨利索的把人切成兩半。要是執刑人選錯了下刀位置,正好砍到脊椎骨上,外加此時的“工具”(斧鉞)不太給力的話,一次肯定成功不了,那就會被人嘲笑學藝不精的!

無論是“工具”不行,還是執刑人不行,受苦的都是受刑人。一次被腰斬的受刑人,算是幸運的,可憐那些一次腰斬不成功,要好幾次才能成功的受刑人,臨死還不能痛痛快快的,真慘! 當然所有被執行腰斬的犯人,都不能痛痛快快的死去。


被腰斬後,人還是有知覺的,上半身會在疼痛一兩個小時後死去;有時候為了懲罰他們,有些犯人在被執行腰斬後,上半身會被放在油板上,油的存在,讓犯人的血流出的更慢,死的就更慢,承受的痛苦就更多。

傳言雍正在位期間,朝廷官員俞鴻圖因貪贓枉法被執行腰斬,俞鴻圖連在地上寫了七個慘字才氣絕身亡,雍正聽說後覺得此刑太過殘忍,於是便下令廢除這一刑罰。

但無論《清史稿》,還是《清朝編年》均無明確記載,關於俞鴻圖腰斬的說法更是被推翻,所以看來雍正時期這一刑罰被廢出的說法也是無稽之談罷了!


文史肆

先了解下腰斬,所謂腰斬自然是將犯人以斧鉞攔腰斬斷,使其成為兩截,歷史上最著名的腰斬行刑用的鍘刀,自然是包拯包青天府衙之上的龍頭鍘,虎頭鍘和狗頭鍘了,當朝的駙馬爺陳世美就是用這個刑法被正法的。

而歷史上腰斬的刑法最後一次使用和終止,是清代的雍正年間的一則案件引起的,事情是這樣的:清雍正一朝有一個叫做俞鴻圖的朝廷命官,他負責科舉考試的出題和主考,其人風評一直不錯,辦事公正嚴明且業務心很強,往往在府內出題之時,不準任何人進入他的辦公室,但百密一疏,俞鴻圖府內有一新納的妾,人長的漂亮而且腦袋聰明,自然也不是省油的燈,她見俞鴻圖整日忙於公事,也無暇顧忌她的感情生活,於是她結結實實的給俞鴻圖帶了一頂綠油油的帽子,有了自己的小家後,這個小妾開始打起了盜賣試題的勾當,準備變賣些銀兩後和小白臉私奔,結果每每等到夜深人靜之時到俞鴻圖的辦公室內偷題,由於是內賊屢屢得手,他們把試題高價變賣後嚐到了甜頭,便剎不住車了,經常性的幹起了賣試題的勾當,於是那些購買過試題的人紛紛考中升官,坊間一時輿論譁然,紛紛指責俞鴻圖為了貪財而不惜出賣試題,此事傳到了雍正皇帝的耳朵裡,雍正的性格大家都懂的,那是眼裡絕對不會容沙子的人,於是他立即派侍講大學士鄒升恆前往無錫逮捕俞鴻圖,命就地腰斬。

(鄒升恆身份很尷尬,他是俞鴻圖的親家)於是鄒升恆不忍心他親家過多受罪,把俞哄到刑場附近的大酒樓吃飯喝酒,等酒足飯飽過後,拿出了雍正的聖旨便就地吧親家正法腰斬了。但是俞鴻圖被斬成兩截後沒有立刻死去,覺得此事真實太冤枉了,於是用最後一絲力氣在地上寫了慘慘慘慘慘慘慘七個血字,看得圍觀的吃瓜群眾是汗毛直立。

事後,鄒升恆把此事如實上報,雍正聽後也覺得太殘忍了,於是從此下令廢除腰斬酷刑。今後統一改成砍頭。。。


老豬的碎碎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