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打造科技扶貧在線平臺 省市縣1.6萬名專家實時在線服務

探索新型科技服務

建設“四川科技扶貧在線”平臺

隨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生產方式轉變、農村勞動力結構變化,依靠人工層層傳導的傳統農村科技服務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縣級以下科技服務迫切需要解決需求旺盛與供給不足的矛盾,具體表現在鄉村級科技人員總量嚴重不足,基層科技人員專業受限。服務手段落後。基層科技服務能力和水平受限。現有服務平臺投入高、效率低等。

"跟人的毛病一樣,產業發展的問題也有程度之分。縣級及其以下的'鄉土'人才可以解決一些“小感冒”的技術問題,面對面積和範圍大、病情發展迅速的疑難雜症,還得“專家”出馬。"四川省科技廳有關人士介紹,這些問題的存在讓貧困地區感受不到科技的存在,必須想辦法讓貧困地區真實地感受科技,感受科技獲得感。為此,四川科技廳提出了“互聯網+科技+扶貧”的工作思路,啟動了“四川科技扶貧在線”平臺建設,探索建立一種新型科技服務模式。

在“四川科技扶貧在線”運行上,上述人士介紹,省市縣專家將整合到同一平臺上,組織、農業、林業、供銷、商務等部門積極參與,構建了全新的扁平化專家服務模式,打破了行政區劃限制,克服了傳統人工層層傳導服務模式效率低的不足,確保了每一戶貧困戶的產業技術需求都能得到有效解決。立足脫貧需求,精心設計平臺服務功能。貧困地區有“綠色”優勢,但品種差、缺技術、產量低、銷路難等問題普遍存在,迫切需要科技為貧困地區提供從品種、技術、生產服務、產業規劃、市場營銷等全方位的解決方案。

為此,“四川科技扶貧在線”平臺開發了專家服務、技術供給、產業信息、供銷對接四大服務功能。專家服務致力於實時、及時、快速、高效解決貧困地區產業技術需求,技術供給是指提供品種、技術、加工、儲運等廣義農業技術,產業信息主要提供產業現狀、龍頭企業、技術依託單位、發展趨勢等信息,供銷對接的作用是將貧困地區的農產品銷售出去並將生產資料、生活物資送進貧困地區。四大服務功能構成了一個為貧困地區產業發展提供綜合解決方案的平臺。

組建信息員隊伍3.4萬名

省市縣1.6萬名專家實時在線

平臺建立以後,如何杜絕“殭屍”網站?四川提出建設“活”的在線平臺。“平臺建設容易、持續運行難。傳統農村信息化平臺存在重物輕人的現象,貧困地區之所以產業發展的內生需求不足,關鍵是沒有信息收集、處理、解決的人員和工作機制。人的問題不解決,再好的裝備也解決不了實際問題,功能再全的網站也極易淪為‘殭屍網’。”

為此,四川省科技廳抓住需求上報、資源整合、專家調度、人員激勵四個關鍵,建立了“信息員專人收集、分診員專業分診、省市縣專家答覆、服務專項激勵”的工作機制,解決“誰來幹、怎麼幹、持續幹”等問題。針對貧困地區內生需求不足的問題,從第一書記、駐村農技員、大學生村官、企業技術員等群體中組建信息員隊伍3.4萬名,專門負責收集、上報科技需求。

按照“六有”(有機構、有職能、有人員、有場地、有條件、有經費)標準,為平臺建立了實體化的運管中心103個,每個運管中心3-5名專人負責信息分診。省市縣1.6萬名專家實時在線解決問題,優先推薦縣級專家,不能解決的推送到市級專家,再不能解決的推送到省級專家,大問題還可申請專家團隊到現場會診,直到問題解決為止,以確保問題精準。建立考核評價機制,對於真實、有效的技術服務,信息員完成5條/年(民族地區3條/年)即可獲得300元補助,在此基礎上每增加一條補助30元,每人每年封頂2000元;專家可獲得100元/條的補助,每人每年封頂5000元。

此外,還設立了專家(團)重大服務獎勵,每年擬獎勵100項,視服務質量和效果給予5000元、10000元、20000元/項的補助。

形成無盲區的服務平臺

試點期間七成問題本縣專家解決

在平臺運營上制定了嚴格的制度。據瞭解,在線平臺要求運管中心10分鐘內對技術需求信息進行回應,2小時內完成專家調度,6小時內完成諮詢服務。通過網絡即時溝通交流,反應更快、渠道更暢、解決問題更及時。

此外,在線平臺集聚了全省農業各產業領域和產業環節專家,打破了傳統科技服務的專業限制、地域限制、手段限制,手機有信號的地方就有服務。基層的技術需求原則上安排本縣的科技人員予以解決;如縣本級不能解決的,就上傳一級,由市級組織機構和人員來解決;對重大的產業發展技術需求,由省級組織相關單位和人員來支持解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