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李嘉誠只剩下21個足球場……

現在,李嘉誠持有的內地投資性物業面積只剩下15萬平方米了,相當於21個球場的大小。相信沒有人感受不到李嘉誠對內地物業高位套現的“誠意”了吧。

為什麼李嘉誠要在這幾年賣掉在內地和香港的多塊物業呢?這當然不難理解,當前的內地房地產發展最快的週期已經過去。

當李嘉誠只剩下21個足球場……


別用最近一輪暴漲來衡量李嘉誠的投資水平,認為他賣得太早有些踏空了。李嘉誠是一個保守的人,不會賺盡最後一個銅版。沒到高位震盪之時,他大概就已經在考慮套現了吧。他是最早一批涉足內地房地產的港商之一,二十多年來的獲利大概也超過他個人的估算。

其實,不只是李嘉誠對內地地產持這種態度,取代李嘉誠成為新華人首富的王健林也是這麼認為。他在解釋萬達集團為何走輕資產模式時這麼解釋:

“重資產受制於房地產週期,市場火的時候房子賣得很好,現金迴流很快,發展起來容易。但我們分析中國房地產已走到供需平衡的拐點,躺著掙錢的高利潤時代已經過去,今後房地產要靠品牌、定價、營銷等方方面面都做得好才行。”

同樣,萬科、保利、花樣年等都在尋找輕資產模式,應該說他們都感覺到房地產躺著賺錢的時期已經漸行漸遠。

當然,萬科、保利等行業專注度比較高,最後選擇的是繼續在這個這個行業開創新模式,而萬達則選擇全球資產購買,集中於娛樂行業,這和萬達一向的投資領域相關。


當李嘉誠只剩下21個足球場……

而李嘉誠的資產流動的位移和方向都要比內地新貴們更廣闊些,彈性也更大。只要他認為在內地的投資到了止盈點,就可以選擇新的“價值窪地”。正如他在去年9月發文回應“逃跑”所說的:

“香港需要尋找未來,大陸需要尋找未來,大中華區需要尋找未來,全世界都需要尋找未來,但是我需要尋找的只是利潤。地產、金融可以,教育、科技也可以,對我來說,誰是趨勢、誰利潤更大才是我要考慮的。”

說實在的,用“逃跑”來看他,是小看他。正如《亞洲教父》作者喬·斯塔威爾所言:“他(李嘉誠)是一位堪稱完美的資產交易者。每當他出手買入某項資產,它肯定無比劃算,而一旦售出,那肯定是個再好不過的價格。”

這正如春秋時期的“商聖”范蠡說的:“貴極反賤,賤極反貴”“務完物,無息幣”,意思就是,當貨物貴到極點,就要及時賣出,相反賤到極點時,要及時買入;貨物和現金的流通要如同流水,生生不息。

而范蠡也是李嘉誠在公開場合多次提及的一個人。李嘉誠一直踐行著低買高賣的原則。當然,對所有人都一樣,最難把握的是何時為高,何時為低。這才是李嘉誠之所以是李嘉誠最重要的原因。


當李嘉誠只剩下21個足球場……

在套現內地物業的同時,李嘉誠同時在歐洲投資基建、通訊、能源、港口等,尤其在英國的投資金額更大。雖然很多人會用英國脫歐導致英鎊大跌嘲弄李嘉誠,但這樣的黑天鵝是英國首相都無法預估。而事實上,李嘉誠在英國的投資還是相當成功的。

李嘉誠的長和集團2015年的財報顯示,在英國的投資為集團貢獻了接近四成的利潤,另外中國內地和香港只佔利潤的15%和4%。而這一年,長和集團的淨利潤為1.18千億港元,同比增幅達到驚人的120.11%。

那麼,李嘉誠會不會繼續賣掉內地這21個球場大小的物業,還有待觀察。雖然李嘉誠手上的內地物業是所剩不多,但他的長實集團在內地屯有1198萬平方米可開發土地儲備,相比之下,長實在香港和海外的土地儲備是70萬和40萬平方米。

李嘉城最近頻頻脫手的都是商用物業,而不是土地。或者在他看來,物業的前景不大,從租售比之低來看,租金也是雞肋而已,但土地或者還有很多溢價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