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高考”作弊有多汙?|林屋讀書

古人“高考”作弊有多汙? | 林屋讀書

古人“高考”作弊有多汙?|林屋讀書

一年一度高考落下帷幕,幾家歡樂幾家愁。

說到高考,大家往往以古代的科舉類比。科舉考試中,最令人豔羨的當然是進士第一的狀元。不過,在一千三百年的科舉考試中,進士總數大概也就11萬,而狀元僅有鳳毛麟角700多人,可謂是千軍萬馬走鋼絲了。競爭如此激烈,學屌情何以堪?於是自科舉誕生以來,就有人摸索如何作弊,其中又有一些很汙的方法。

作弊方式最經濟的當然是小抄。這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不少童鞋應該親身實踐過。小抄也是源遠流長,從唐宋就開始有了。當時還是半開卷,可以攜帶工具書《切韻》。考試時間也都比較牛叉,初春二月在京城玩通宵,所以考生還要自備食物和木炭、蠟燭,並且穿上厚重的棉衣。裝備一多,難免容易混入小抄。

古人“高考”作弊有多汙?|林屋讀書

唐朝和北宋前期因為選官主要靠舉薦,所以對於相對不怎麼重要的科舉,打擊小抄力度也不太嚴。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十八個身帶小抄的2B青年不幸被逮住。皇帝居然沒有處罰他們,還安排他們重考。這一考不要緊,居然有十二個學霸合格。老趙腦子一熱,感覺自己侵犯了人權,乾脆規定以後不搜身。

小抄者的天堂是在南宋

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為了籠絡知識分子,不僅擴大招生規模,而且根本不管作弊。小抄在當時根本沒人玩了,為啥呢?去考場上看看吧:張三和李四互傳答案,王二麻子把試卷傳給場外親友團;再切換到考場外看看:劉五買通抄寫員改寫答案,趙六買通閱卷人調換試卷。監考人員也兼職開起小賣部:花生瓜子八寶粥,啤酒飲料礦泉水,來腿讓一讓。

古人“高考”作弊有多汙?|林屋讀書

讀書人在明清的待遇遠不如唐宋,作弊的大好時光也一去不復返。

本來,小抄夾帶的基礎方式,是把必考的《四書五經》抄在紙上,捲起來藏在筆筒;也可以摺疊起來,藏在硯臺底端;或者藏在腰帶、鞋子夾層;個別霸氣的還直接抄滿大衣的內側、襯衣襯褲甚至內褲,比如山東一名收藏家就藏有這麼一套數十萬字的大抄特抄;而最汙的夾帶方式,就是把小抄塞在菊花裡帶進考場。

不過明清考場搜身異常嚴格,常見的夾帶方式很快行不通。考生進考場好比AV男豬腳,從頭到腳被扒個精光,供監考人員肆意撫摸。衣帽要割開檢查,鞋子要掰開檢查,辮子要解開檢查,個別比較敬業的監考人員,連菊花也要掰開你的盤查。

當然,制度是一回事,執行又是一回事,很多執法人員也懶。比如清初大詞人朱彝尊的孫子

朱稻孫,故意把裡外的衣釦全解開,袒胸露乳對著監考yin笑:“這裡小抄非常多。”對方對這摳腳大漢實在沒性趣,乾脆直接放行了。同治年間狀元徐郙,也是靠夾帶小抄混上去的,他就摸清了敵人規律,知道一般都是前嚴後松,所以故意排隊在後面。

古人“高考”作弊有多汙?|林屋讀書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考生除了迷惑監考人員,也在小抄夾帶方面更新科技。有的定製

蠟燭,把八股範文藏在蠟燭裡;有的蒸饅頭留一手,把《四書五經》藏在饅頭裡;這種夾帶一般不會被查到。還有的更猛,用烏賊汁把小抄寫在褲子上,再在褲子上塗上泥巴。入場後把泥巴抹掉,文字就顯示出來了。而這烏賊汁又有獨特功效,過段時間自動消散死無對證。

那麼問題來了,古人是如何把長篇大論寫到小抄上呢?這是一門技術。如果是手寫,一般毛筆肯定不行,必須要是特殊工藝做的鼠毫筆、狼毫筆,墨汁也用不易滲開的油性墨。之後隨著印刷術的精進,又有了被稱為“巾箱本”的微型書籍。所謂巾箱本,顧名思義,就是可以放在頭巾箱的微型書。

比如泰州博物館藏了一套六冊的《五經備旨》,每冊長6.3釐米,寬4.2釐米,也就一個火柴盒尺寸,比閱讀實用的巾箱本要小多了。這六冊居然就囊括了五經的重點內容。

古人“高考”作弊有多汙?|林屋讀書

當然,夾帶小抄算是比較低級的作弊方式,一般是無錢無勢的屌絲才用。如果是富二代,往往還能請搶手替考。比如晚唐詞人溫庭筠,此君還有個身份就是專業槍手,創下一場考試答九份試卷的記錄!如果是官三代,那更是可以活動關節了。比如大名鼎鼎的唐伯虎,就是因朋友官三代徐經買題,自己也躺槍被革去功名。

徐經這樣的倒黴蛋不少,徐郙這樣的幸運兒也很多。相比被革名流放的風險,入仕的回報可謂是無比豐厚,那范進中個舉不都要發瘋麼?這自然造就了科舉史上的一幕幕醜聞。

大眾、新銳、趣味

熱點知識化,知識娛樂化

林屋讀書(linwudushu)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