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為何不直接殺了慈禧,自己親政?

小離Olina

關於光緒和慈禧之間的關係,應該分好幾個階段!

在戊戌變法之前,其實光緒對慈禧還是很客氣的,慈禧這個人也並不說大家都知道的那樣,是一個老妖婆,相反,慈禧對光緒很好。

慈禧的親兒子是同治,但是同治英年早逝,在任何朝代沒有太皇太后,慈禧想要垂簾聽政,必須當太后,於是慈禧讓他妹妹的孩子,同時也是同治的堂弟,光緒來當皇帝。

光緒進宮的時候只有四歲,所以,在承受了喪子之痛後,慈禧對光緒非常好,也並非不讓光緒親政,相反,誰都明白,熬死慈禧,一切都是光緒的,這個時候光緒是沒理由要殺慈禧的。

1887年光緒親政,但是政權還是在慈禧手裡,然而,皇上不急太監急啊,很多人都希望通過光緒這條捷徑一飛沖天,通過製造矛盾,解決矛盾然後成為光緒的心腹。

這一點從國的政權愛好者都喜歡,最典型最成功的就是戰國時期的范雎了,范雎一開始啥也不是,就是魏國的一個門客,後來到秦國去和秦昭襄王見了面,范雎就挑撥秦昭襄王和宣太后(就是羋月)還有魏冉的關係,已經當了40多年傀儡的秦昭襄王早就受夠了。

范雎挑撥秦昭襄王的結果是秦昭襄王驅逐了宣太后和魏冉獲得親政,在位56年親政15年,范雎因此成為秦國宰相。

所以,後世的很多人都在效仿范雎,希望通過捷徑來獲取政治地位,這裡面最上進的就是康有為了,本來自己就管什麼不是,但是卻希望通過變法使光緒徹底親政,以達到自己成為輔助之臣,或者成為類似外國宰相的那種實權者。

剛開始慈禧對變法是支持的,慈禧是清朝末期最開明的人,在位期間任用漢臣,主持了洋務運動等等措施,尤其是在戊戌變法後,僅僅三年,慈禧就頒佈了比戊戌變法更進一步的清末新政,所以,那些鼓吹慈禧因為沒有變法使得清朝滅亡的人,實際根本就沒看過清末的歷史。

因為康有為做的不僅僅是維新變法,他是在借用變法的名義使自己上位,培養自己的勢力範圍,打壓慈禧的後黨,實際上滿清權貴很多都認同變法,大清要是亡了,他們還哪來的特權。但是隨著戊戌變法的推進,人們越來越清楚的看到康有為的真面目,後來和袁世凱密謀刺殺慈禧(袁世凱其實也支持變法),老奸巨猾的袁世凱表面答應,實際上已經跑了,他才不會蠢到去做以下犯上並未他人做嫁衣的事,因為,袁世凱本身已經受到重用,他跟沒有受到重用的康有為是兩個態度。

到了這個地步,慈禧只能結束變法鬧劇,康有為口口聲聲說變法,結果自己最先跑了,到後來,康有為娶了六個老婆,果然是身體力行。

到戊戌變法後,光緒想殺慈禧已經不可能了,相反,慈禧還有廢光緒的意思,到1908年慈禧死的時候,光緒在慈禧死前前一天被毒死,其實劇情早就安排好了,就看你怎麼猜了,光緒死的時候才38歲。

光緒悲劇的一生,其實就是康有為這幫變法派造成的,光緒四歲當皇帝的時候,慈禧已經將近三十多歲了,怎麼熬,熬不死她,你看秦昭襄王,當了四十一年傀儡,不照樣把他們攆走了,相反,慈禧還真給光緒親政,只要光緒表現的好,天下早晚不是他的。


史論縱橫

看了這個題目,和幾位老師的高論,雖說對這段歷史故事也沒有什麼新見解,只是跟著嘚吧幾句,為悟空這個欄目增添點人氣。

說到慈禧這個人,也可以說是在中國近代一位最了不起的女性了,以太后的身份掌權40多年,前無古人也後無來者。慈禧17歲入宮,22歲晉封為懿貴妃,生皇子載淳(同治皇帝)。咸豐帝死後,慈禧聯絡恭親王奕欣誅殺顧命八大臣,擁立同治帝繼位,由於年幼,慈禧垂簾聽政,代掌朝綱。奈何同治也是一個短命的皇帝,二十幾歲就死了,慈禧只得又選了他的侄子(丈夫的侄子)兼處甥(妹妹的兒子)載湉為帝,年號光緒。可是光緒這個人挺倒黴的,從四歲登基到30多歲病逝就沒趕上過好時候,天下大亂,內憂外患,把國家折騰得不成樣子。光緒雖說是一個有志向的皇帝,但從小在慈禧的管束下,真就沒有點兒申張的機會,雖身為皇帝,但權利基本都是掌握在慈禧的手中。

光緒也是個人啊,也有著獨立的人格,也有著遠大的抱負,也想身為皇帝能自己說了算。這就使得母子二人在處理一些問題上產生了矛盾,雖說光緒覺得慈禧對自己太刻薄,不敢放權給自己,但是礙於身份與慈禧的威勢也不敢有什麼非分之想。

至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中方戰敗,簽署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這一事件擾動了中國一些知識分子的愛國熱情,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維新派連續上書光緒皇帝要求變法。光緒這個人也挺血性,更兼康有為梁啟超文章寫得好,說得頭頭是道,把光緒也說動心了。可慈禧為了皇權,為了帝制的延續,變法她是堅決不同意,這就使母子之間的感情,又增加了一層隔閡。可壞事就壞在了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這些人身上了,競想策動政變聯繫了當時最有實權的袁世凱,妄圖推翻慈禧,讓皇帝歸政。可是這幫人低估了袁世凱,袁世凱也不傻,也知道這可是掉腦袋的事,在穩住了康梁等這一夥人後,把事情的真相報告給了慈禧的親信榮祿。慈禧聞之,這還了得,隨即派人囚禁了光緒,搜捕變法黨。康梁等人腿快都跑了,譚嗣同,楊深秀等七君子因此輸掉了腦袋。

若向當初光緒為何不殺掉慈禧?自己親政?這個問題嘛,可不這麼簡單。一則他沒有那個機會,也沒有那個能力。二則光緒與慈禧是母子關係,嗜母奪權的事,那是人乾的嗎?就算成功了也要揹負千古罵名,草民尚不能為,何況身為皇上?壞事就壞在了康梁這些人身上,猴急的想當官,想實現自己的抱負,策反袁世凱發動兵變(據資料介紹康有為這個人德性也不怎麼樣,私慾極重)以致把光緒害得好苦,把變法的事忽悠了一陣子,也泡了湯。


手機用戶58801659536

首先,駁斥光緒沒有親政這個觀點,光緒皇帝1871年生,1875年被慈安、慈禧兩宮皇太后立為皇帝,1881年前由兩宮皇太后共同垂簾聽政,之後慈安過世由慈禧一個人垂簾聽政,1889年光緒18歲親政。

可能會有人說,光緒沒有實權,不是每件事都有權做主。不要說光緒剛成年,也不要說慈禧是個秉政已久的老政客,就說我們普通家庭,你父母說句話,你作為個兒子也得掂量掂量怎麼處理吧。

再說,光緒親政後乾的兩件大事,甲午戰爭和戊戌變法。首先,這兩件事都是由光緒做主發動主導的,這說明光緒還是有實權的,但過程都出乎意料,最後都在慈禧干預下結尾。

總結,慈禧依然是大清帝國的董事長,光緒被定位為CEO,有執政權,執行既定方針,沒有人事權。光緒親政是事實,想幹事贏得姨媽信任最終完全放權給他,但事與願違,他幹事急匆匆,毛糙,沒能很好平衡各派利益,缺乏耐心周旋、博弈,還不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

光緒與慈禧形同母子,他是皇帝,有執政權,有年齡優勢。在這種情況下,假設他殺母奪權,這不是一個正常人能幹出來的。

慈禧為何沒有廢光緒帝,

1、慈禧是有廢光緒的打算,他的親兒子同治帝已早死,光緒是她妹妹的兒子,關係最親,為何要廢掉他呢。

這就要說到戊戌變法維新、戊戌政變,百日維新其實都沒有後來清政府立憲運動幹得多走得遠,慈禧也不是一開始就反對變革維新,因為甲午大敗之後,不變沒法向天下交差。但是為什麼觸怒到慈禧呢。維新派都是基層官僚甚至有的還是沒入仕的編外人員,光緒跟這些維新派幾乎都很難見面,恭親王在世的時候直接以維新派們級別不夠,拒絕皇帝與他們見面,維新派領袖康有為也僅僅與光緒帝見過一面。

所以康有為他們就鼓動皇帝開懋勤殿(1898年9月14日)甩開軍機處建自己的秘書班子,這直接觸動舊官僚集團利益,把狀告到了慈禧那。開懋勤殿這件事,被慈禧明確否決了,並要求黜退康有為。在太后壓力下,光緒9月17日下詔要康有為去上海辦報。

百日維新6月開始,到9月因為人事的事情,慈禧與光緒確有矛盾,但還不至於你死我活。但維新派認定皇帝下明詔給康有為,是在暗示慈禧已對皇帝動手,因為維新期間新舊兩派交鋒你來我往,在民間就在傳言慈禧要廢光緒另立新帝。維新派覺得士為知己者死,就開始策劃廢掉慈禧營救皇帝。

9月18日,譚嗣同夜訪袁世凱,要求他幫助救皇上。但就在當天,御史楊崇伊上書慈禧,說維新派勾結東洋人伊藤博文禍亂朝政,要求慈禧訓政,抓康有為。對皇帝啟用東洋人做客卿,慈禧是不滿的,準備回皇宮與光緒親自交流。

9月19日,慈禧從頤和園回到皇宮,親自訓誡了光緒,認為維新派莠言亂政,要求抓康有為這些人。並在第二天9月20號垂簾,參與了光緒與伊藤博文的見面,然後當天就回了頤和園。如果沒有其它事情發生,慈禧對維新的干涉就到此為止了,光緒隨後怎麼操作,就看著辦了。

9月19日,慈禧回皇宮,維新派就知道了,也很害怕,康有為當晚20號凌晨就從北京出逃到天津觀望政局。9月20日,康有為弟弟康光仁被抓,就把維新派圍頤和園廢太后的計劃招拱了。

9月20號,慈禧參與了伊藤博文見面後,當晚就回頤和園了。她剛回頤和園,榮祿就跑來報告說維新派招供光緒和維新派圍園廢后的事,她驚了,萬萬沒想到兒子會幹這種事。剛回頤和園的她,當晚21號凌晨立即又趕回皇宮,大發雷霆,當晚就杖斃4個光緒近侍太監,扔出宮外暴屍,明詔不得收殮。其它十個太監帶枷永世不得取下。

9月21日,慈禧訓政,明詔抓捕維新派,除保留京師大學堂,廢其它變法措施。

其實,光緒參與廢后是莫須有的,主要是維新派在謀劃,幾乎也難成功。但它確實壞了光緒與慈禧的母子情,從那刻起,慈禧是有廢光緒的心思。

2、中外干預,慈禧也無法廢掉光緒帝。

1900年慈禧決意立她弟弟女的兒子溥儁為大阿哥作為皇儲,可是立儲當天,外國使節都不給面子,沒參加。這也是慈禧縱容義和團運動和發動第0次世界大戰的原因之一吧,庚子之亂可稱的上是世界大戰,參戰國達到9個之多。

第0次世界大戰,南方的封疆大吏也很不給面子,來了個東南互保運動,沒有參與。

關於廢光緒帝,國內很多大臣也不同意,其中兩江總督劉坤一奏摺裡有句話流傳很廣:君臣之分已定,中外之口難防。

圍園廢后很難,廢帝立儲也不容易。

戊戌政變之後的慈禧,用處理家事的辦法來處理國事,不僅把皇家、滿洲帶進了墳墓,也把中華民族帶進了深淵。


茶亭浪子

於情於理,光緒都沒有殺慈禧的必要和理由。

於情,在戊戌變法之前,慈禧對光緒可謂是盡心盡力,用慈禧自己事後回憶看——

皇帝入承大統,本我親侄。從孃家算,又是我親妹妹之子,我豈有不愛憐之理!皇帝抱入宮時,才四歲,氣體不充實,臍間常流溼不幹,我每日親與塗拭,晝間常臥我寢榻上,看著天氣寒暖,親自為他加減衣衿,節其飲食。皇帝自在醇王府時即膽怯,怕聽到大聲特別是雷聲,每有打雷下雨,我都把他摟在懷裡,寸步不離。皇帝三五歲後,我每日親書方紙,教皇帝識字,口授讀《四書》、《詩經》,我愛憐惟恐不至……”(瞿鴻禨《聖德記略》)

而且慈禧對光緒的教育也吸取了自己親兒子同治皇帝的教訓,是非常重視的,光緒5歲的時候就讓光緒開蒙,給他請了翁同龢這樣的大儒做老師,並且她自己“(皇帝)每日所作詩、論及對子,均繕寫清本,隨功簿一併呈覽”

在光緒才滿10歲的時候,就開始讓光緒跟在自己身旁學習處理政治事務,而且有時還讓10歲的光緒代為批示大臣奏摺,這一切的一切都可以證明,慈禧從本心上說確實是想把光緒培養成一個好皇帝的。

公正來說,慈禧對光緒的培養比明光宗對明熹宗、明世宗對明穆宗那是強多了,而論親情,在生活上慈禧對待光緒皇帝的關懷,能讓明穆宗朱載垕嫉妒的兩眼發紅(他由於自己老爹迷信,幾乎沒怎麼見過自己父親)

這樣的親情,光緒皇帝如果為了要“親政”就要殺慈禧,那隻能說光緒是天生的“雄才大略”,可惜光緒不是。

這是於情。

於理,慈禧早就歸政給了光緒,具體建議大家看社科院近代所正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馬勇先生的《慈禧太后歸政光緒始末》,在論文裡,馬老師用無可辯駁的史料論證了慈禧還政於光緒確實出於真心。

甚至馬勇老師還引用當時人的筆記,認為當時人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如果當時慈禧繼續訓政,說不定甲午之戰、戊戌變法、庚子國變這些事情都不會發生——

慈禧太后希望完全歸政的決心是堅定不可動搖的,其誠意也是不必懷疑的。然而現在看來這個決定究竟是利是弊,卻很難說。清末筆記《異辭錄》就說,假如慈禧太后當時接受了屠仁守的建議,繼續訓政,那麼後來的甲午戰爭、戊戌維新肯定都會不一樣,慈禧太后也可以避免第三次垂簾聽政的尷尬,可免大阿哥入嗣之舉,可免義和團之亂、八國聯軍入都,乃至《辛丑條約》的戰爭賠款。

總而言之,於情於理,光緒都沒有殺慈禧的理由,而且他也確實親政,一直到康有為坑死他的“圍院之謀”暴露以後。


蘭臺

事實上,光緒並非沒有親政過。自光緒十五年到光緒二十四年,光緒皇帝整整親政十年。

這十年間,不可否認,慈禧的心腹大臣們仍然佔據要職。但是,很多大事的決策權是屬於光緒的。慈禧及其心腹們,並未掣肘。

如果光緒有能力,完全可以一邊使用著慈禧重用的舊臣,一邊慢慢提拔自己的人馬。同時抓住某些大的時機,為自己立威。

歷朝歷代,權力更迭,不都是這樣的嗎?

慈禧能夠一步步站上權力巔峰,也不是無故得來的。按她自己的說法,滅長毛(太平天國),平捻子,為大清國操碎了心。

正是通過這些大事,她在朝廷上立了威,這才能夠讓李鴻章等人中龍鳳甘心受其驅使。

光緒應該也想過立威的事情,比如甲午戰爭,就是光緒皇帝力主的。

如果當時這場戰爭打贏了,我敢打賭,光緒絕對能夠順利從慈禧手中接過權柄。可惜,他輸了。

光緒親政期間,做的第二件大事就是“戊戌變法”。其結果,大家也都知道了——依然是失敗。

光緒的病根,是能力不足,尤其是不能識人。甲午戰爭時,他聽信翁同龢;戊戌變法時,他聽信康有為。事實證明,這二位都非能臣,甚至可以說,這二位都是謀私不謀公的小人。

這樣的一個皇帝,即便殺了慈禧,獨掌大權,又能如何呢?何況,他根本殺不了慈禧。

一來,清朝是儒家立國,忠、孝為儒家最重要的兩大信條。如果光緒膽敢弒母,如何向天下人交代?如何向身為儒家信徒的大臣們交代?

二來,慈禧是個老謀深算之人,不可能不考慮自己的安全,而且掌握兵權的又是她的心腹。光緒就算真的想殺她,也沒那麼容易。

所以,光緒要想接過慈禧的權柄,不在於殺不殺慈禧,而在於他自己是否有能力掌握這個權柄。

事實證明,他並沒有這個能力。


趣談秘史

先不說光緒殺不了慈禧,就算是自己親政,以他的性格能不能拯救了大清朝?

其實光緒與慈禧之間的矛盾,不僅僅是他們之間的個人矛盾,也是兩個所代表集團之間的矛盾,更是清朝走向強大與落後之間的矛盾。

甲午中日戰爭以中國的失敗和簽訂辱國喪權的《馬關條約》而告結束。

從此,中國陷入更為嚴重的民族危機之中。這個教訓應該是慘痛的,也是屈辱的。

可是儘管如此,還是沒有讓以慈禧為首的頑固派認識到清政府的落後性。

而以康有為為首的維新派,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想找強國之路必須大刀闊斧的變法。

而這些變法卻觸動了頑固派的根本利益,是他們所不允許的。

如果他們認識到了這是在保衛國土,救國救民的話,或是說能認識到不變法喪失的不僅僅是他們的利益,還是全國的利益的話,也許他們會同意變法的。

也只能用也許了,必定歷史不可能倒流,給我們留下的是慘痛的教訓。

1898年春,光緒帝與慈禧太后公開攤牌:“ 太后要是還不給我處事的權利,我願退讓此位,不甘做亡國之君。”

而慈禧太后一直認為,沒有她這一皇太后,光緒如何能做得上皇帝?因此當她得知這一消息後,憤怒異常地說:“他不願坐此位,我早不願他坐之。”

慈禧太后遲遲不願放棄手中的權利,也是那些緊跟身後的權臣所希望的,他們在乎的是自己的利益,而沒有考慮國家的實際情況。

儘管如此,慈禧太后還是不敢立即與光緒帝公開撕破臉面,直接從皇位上將光緒帝拉下來。

這是因為,光緒帝自繼位以來,雖性格怯懦,政績平平,但並無明顯的失政失德行為,慈禧太后不得不對朝廷內外的輿論有所顧忌。

同時,她也料定光緒帝處於無權無勇的地位,尚不至於對她構成實際的權力威脅。

故而對光緒帝依靠並不掌握清廷實權的學士言官,以及康、梁維新派等進行的變法活動,暫時採取了姑息容忍的態度。

她曾對其親信說:“由他(光緒)去辦,俟辦不出模樣再說。”

光緒帝接近並利用維新派,力圖變法維新的政治舉措,引起了親後勢力的不滿與惶恐,與慈禧太后發生政見、權力衝突已經很難避免。

幾乎與此同時,慈禧太后還曾試圖廢掉光緒帝,另立某親王之孫為帝。

因其為皇族之人,“皆知西后之兇殘,畏居帝位之苦累,不欲貪虛名以受實害”,因而“佯狂不願就”,更兼之以“恭親王亦力爭廢立,西后頗憚之,其謀遂止”。

從這裡我們不難看出,當時的權利還是在慈禧手中,光緒憑藉什麼能力能殺了慈禧?唯一能比的就是年齡,我不殺你,靜等你老去吧。

可是在帝、後黨爭日趨激烈的時候,西方列強紛紛在中國租借軍港,劃分勢力範圍,民族危機愈加嚴重,光緒帝與慈禧太后發生政見分歧與公開的權力衝突已經不可避免。

慈禧太后之所以發動戊戌政變,主要是對光緒帝驟裁京師閒散衙門,“連帶關係因之失職、失業者,將及萬人。

朝野震駭,頗有民不聊生之戚”,引起朝野上下的不安與不滿。

光緒帝罷斥了禮部六堂官後,慈禧太后及其親信更真切地感受到變法給其既得利益帶來的危害,“方憎帝操切”。

後來康有為、譚嗣同等人密謀兵圍頤和園,囚禁慈禧太后的消息洩露後,慈禧太后以生命、利害攸關,故此才發動了戊戌政變。

時任順天府尹的陳夔龍也說:“光緒戊戌政變,言人人殊,實則孝欽並無仇視新法之意,徒以利害切身,一聞警告,即刻由澱園還京。”

不是慈禧不支持光緒變法,而是康有為等一批愛國人士意識到了變法的重要性,想從根本上改變目前的狀態。

無論從那個角度來說,光緒殺慈禧是不可能的。

從道義上光緒是慈禧扶持起來的,不感恩戴德也就罷了,還能殺了給後人留下把柄?從實力上來講,光緒的實力遠遠趕不上慈禧幾十年的經營。

而列強的侵入也加劇了他們之間的矛盾,也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


有書共讀

俗話說皇帝貴為九五之尊,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光緒皇帝作為大清一代正統皇帝,本應該手握生殺予奪大權,集國家各項權力於一身,但是為何表現的唯唯諾諾,而且一輩子也沒有行使過什麼像樣的權力,就連自己娶得老婆也無法做主,有人說光緒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他的親爸爸慈禧太后太專權了,並且朝中也有許多的大臣對慈禧恨之入骨,那麼如果光緒皇帝派人暗殺慈禧然後自己親政有沒有這種可能呢?

首先持有這種說法根本就行不通,不是說暗殺慈禧究竟有多難,而是暗殺掉慈禧後光緒皇帝也活不了,主要有以下四點原因:

首先光緒皇帝之所以能當上皇帝並不是自己唯一的血統,同治皇帝死後無子,慈禧為了繼續專權因此將自己的外甥以及同治的表兄弟光緒立為了皇帝,自從同治皇帝死後慈禧太后就再也沒有任何的後人了,因此光緒皇帝無疑是慈禧太后最為親切的人,光緒自從進宮以後,無論是學習還是理政都是慈禧太后親自輔導,而光緒對慈禧也是敬畏有加,憑他們之間的感情來說,光緒絕對沒有暗殺慈禧這一二心。

其次是中國傳統的封建禮教根深蒂固,就連普通百姓被這禮教枷鎖禁錮的無法動彈,何況是光緒皇帝這樣的一國之君,光緒見到慈禧也是從來不敢擺皇帝的架子,而是三跪九叩,所有宮裡的禮節統統到位。如果光緒皇帝膽敢暗殺了慈禧,那麼光緒無疑是封建禮教最大的迫害者,依託封建禮教生存的大清朝自然人心不古,惶惶不安。到時候大臣也會群起而攻之,那麼中國又回到了五代十國那樣荒唐不堪的年代。

然後是光緒皇帝的膽識,我承認光緒皇帝是一個夢想勵精圖治將大清朝恢復到鼎盛時期的皇帝,但是光緒皇帝有見識但不一定有膽識,從光緒皇帝對慈禧日常的恭敬就可以看出光緒皇帝膽識很小的,當年維新變法的時候從康有為建議殺掉慈禧,而光緒大為反對,只是說將慈禧監禁起來就可以,最後還是找袁世凱辦理此事。

最後一點慈禧太后在那個歷史時期是一位關鍵人物,她懂得的國家機制運行以及日常理政,可謂是中流砥柱式人物,在外國人的心目中光緒並沒有慈禧重要,並且光緒皇帝是一個理想型的皇帝,許多東西只會想而不會實際操作,甚至是上了康有為的坑爹賊船都不知,如果光緒皇帝殺掉慈禧,清政府無疑是陷入到癱瘓的狀態,到時候可不是年紀輕輕的光緒皇帝能夠擺平的了。


卟鈴卟鈴

你好,光緒帝殺不了慈禧,因為實際權利都在慈禧太后手上。畢竟光緒帝的帝位都是慈禧太后的安排,就是可以殺,他也不會殺,畢竟是有親近血液關係。其實光緒帝是為好皇帝,他一直想辦法,讓中國變的強大自主,甚至還說過,如果能讓中國變得強大起來,我做不做這個帝位都沒有關係,只要國家可以強大,可見光緒帝,是多麼想吧祖國變得想當時西方國家一樣強大,中間也推行的很多新政,但是由於沒實權,最後都飛走了。


用戶282294397

你好,光緒其實與慈禧的關係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差,他作為慈禧的侄子兼外甥本來沒有多少機會當皇帝的,是慈禧讓他做的,其實從當皇帝到親征,到制定維新變法政策都是受慈禧支持的,也一直比較順利



,可以說光緒是很感激慈禧的,也比較孝順,慈禧對光緒也是投入了真感情的,自己兒子死了,把他當親兒子養,光緒也一直管慈禧叫親爸爸,這並不僅僅是口頭上的稱呼而是發自內心的。娘倆的關係從什麼時候破裂的,維新變法(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廢除八股文,開辦新式學堂,興

新學。取消多餘的衙門和無用的官職。)當變法損害了慈禧的利益時(慈禧擔心權利被光緒奪去。)慈禧就開始干涉了,光緒遂下聖旨給維新人士希望他們可以幫助自己調和與慈禧的關係。而康有為擅自做主,矯了光緒的旨意,讓譚嗣同找袁世凱要殺榮祿圍頤和園,囚禁慈禧,萬不得已就殺掉慈禧,這事惹惱了慈禧。慈禧遂發動政變囚禁了光緒,而光緒的政治生涯就此結束了。由此也開始記恨慈禧,19

00年八國聯軍侵華,慈禧要帶走光緒(怕聯軍把光緒扶持也起來奪了自己的權利)而珍妃(光緒最寵愛的妃子)不讓光緒走,要光緒留下,而慈禧想著這女人居然


敢幹涉,敢對自己說不,又想帶著她麻煩,可能還會生出什麼事端來,於是讓太監把珍妃給扔到井裡了。可憐的珍妃就這樣死了,光緒遂痛苦不已,由此非常痛恨慈禧,可是他已經被囚禁也沒有能力殺慈禧了。可憐的光緒。慈禧快要死的時
候派人去試探光緒看他對自己有沒感激之情還恨不恨自己,光緒得知慈禧快要死了,臉上露出喜悅之情,被派出去的下遂告訴慈禧,慈禧非常生氣又傷心,於是乎就派人把光緒給毒死了(用砒霜毒死的。)光緒毫無疑問是個十分可憐的傀儡皇帝,也是個令人十分同情的皇帝。


金雕10867371

光緒帝,是清朝出了名的傀儡天子,親政與不親政也沒什麼兩樣,一個名義而已。

大清王朝的實權一直握在慈禧太后之手:垂簾聽政,軍國大事,殺伐決斷,這位“九五之尊”說了不算……那麼光緒帝為何不殺之?



“戊戌變法”的康有為等人,曾經建議光緒殺掉慈禧太后,但光緒帝拒絕了,只說軟禁起來即可。

光緒帝不敢殺慈禧太后,是沒膽量?太慫?還是於心不忍?直接說幾點主要原因:

1、帝后的感情因素

光緒帝4歲被慈禧太后“扶”為皇帝,並且一直是慈禧太后親自精心培育這個“小皇帝”。

在慈禧太后的呵護和諄諄教導下,相伴小皇帝成長長達三十多年。從光緒帝呼慈禧太后為“親爸爸”這一點,足以看出這份感情。後來的“帝后之爭”,二人在政見上相左,也是矛盾夾雜著感情的。要光緒帝對陪伴自己三十多年的老慈禧痛下殺手,恐怕是不太可能的。而光緒帝只想“軟禁”慈禧太后,拿回權力,從不想殺慈禧太后。

2、光緒帝的性格因素

光緒帝從小在強勢的慈禧太后身邊長大,慈禧的強勢對光緒帝的成長和性格形成影響很大。光緒帝甚至對慈禧“唯唯諾諾”,執禮甚恭敬。



我們知道,有個很奇怪的事兒,就是太過強勢的母親,兒子多半懦弱。一代女皇武則天的幾個兒子,也是這樣。光緒帝的性格,也決定了他在對殺慈禧這件事上,是沒種的。

3、殺慈禧的條件

先不說光緒帝敢不敢、或想不想殺慈禧太后,就算敢殺,也未必就一定能殺的了慈禧。

作為大清帝國的最高掌權者,身邊的防衛力量不會弱,且朝廷的四梁八柱多是慈禧的勢力,耳目眾多、親信遍佈,真要想幹掉慈禧,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更重要的是,還得有軍事力量願意跟著皇帝“殺後”。從當時大臣袁世凱告密慈禧,反對光緒帝,進而光緒帝被可憐巴巴的囚禁,這期間已然可以看出端倪:多數朝臣並沒有響應“帝黨”,更多的是支持慈禧太后封殺維新派、並懲罰這個“行為出格的皇帝”。所以說,能殺掉慈禧的條件也並不充足。

當然,還有其他一些原因。綜上,三點主要原因可以看出,光緒帝不是個狠角色,對慈禧始終抱有幻想,也缺乏殺身成仁的魄力和勇氣,所以就註定了難成大事。

【撰文:老朋友峰子哥,歡迎加關注及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