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盤《莽荒紀》爭議背後得失,探索大體量古裝劇出路何在?

复盘《莽荒纪》争议背后得失,探索大体量古装剧出路何在?

關注電視行業,分享精彩劇評

來源 | 劇研社

作為今年為數不多的古裝劇,《莽荒紀》在開播之前就被觀眾寄予了厚望。

一方面在於原著本身的影響力。作為我吃西紅柿的經典小說,《莽荒紀》在整個網文界排名第三,擁有6000多萬的讀者基礎;另一方面,《莽荒紀》小說原著以紀寧升級打怪換地圖為主線,再加上龐大的世界觀架構,這種偏重閱讀快感的小說鮮少被影視化改編,類型的稀缺性也增加了這部劇的期待值。

不過,自《莽荒紀》開播以來,就不斷有各種聲音湧現,其中有對特效和製作的肯定,但亦不乏質疑的聲音。例如,原著粉不滿《莽荒紀》在影視化的過程中對內容的改編,包括縮減原著所構建的世界觀及對紀寧、餘薇等角色做出的改變等。

复盘《莽荒纪》争议背后得失,探索大体量古装剧出路何在?

作為一部投資三億的大體量古裝作品,在播出之後的反響卻低於預期,面對爭議和質疑,日前,劇研社採訪了《莽荒紀》總製片人林正豪,試圖從主創團隊的解讀中試圖捋清《莽荒紀》的“癥結”所在,並探索出當前大體量古裝劇的有效出路。

回應質疑:從電影“跨界”電視劇 “神話新武俠”IP改編並非易事

《莽荒紀》是林正豪挑戰的首部電視劇作品,因此自開播以來,面對與預期存在差異的播放成績,壓力和忐忑自然不言而喻。

他坦言,其所在的天悅東方在電影製作上經驗豐富,但在電視劇製作尚屬新人,特別是《莽荒紀》作為其投資拍攝的首部電視劇在運營及宣傳上都略顯生疏。他表示,自己最初從電影轉而去做電視劇,其實是希望拍攝一部比較有質感的作品,從製作團隊及對整部劇的籌備上也能看出這一點。“從整個團隊、燈光、美術、服化道,到拍攝、製作、特效,我們其實都選用了電影的班底來做這個事兒。但卻只站在了作品本身,恰恰忽略了另一些市場因素。”

主創團隊對小說用戶的“誤解”便是這些“變量因素”之一:低估了原著粉,高估了原著粉對影視化改編的接受程度。

复盘《莽荒纪》争议背后得失,探索大体量古装剧出路何在?

“這部小說的用戶確實被我們低估了,《莽荒紀》是中國網文界排名前三名的IP,擁有六千萬龐大的讀者群體,但這個數據在開播之前,我們沒有辦法感受它。直到這部劇播出的第一天,我們才知道‘哦,原來六千萬用戶是這個樣子的!’”

《莽荒紀》小說比較注重閱讀快感,真正讓觀眾看得血脈噴張正是打鬥的熱血場面和升級打怪的過程。男主紀寧五歲打遍部落無敵手,十歲成為一方霸主,十五歲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黑白學宮,再後來成為三界之神,整部小說呈現出龐大的世界觀。

但在影視化的過程中,主創團隊則不得不根據操作的可能性對其世界觀進行縮減,對紀寧這個角色也做了改變,“需要給他設計情感線的鋪墊、兄弟情,體現人物熱血的一面,除非本身就是以情感為鋪墊的小說,否則情感線上相對薄弱的部分都需要重新去架構。”

不過,這種改編卻並不能讓大部分原著粉“買賬”。

覆盤總結《莽荒紀》的得失,林正豪表示,對於六千萬的小說用戶來說,每個人看完小說都有一個想象的世界,而電視劇經過改編後呈現的效果,即便從製作、特效到拍攝層面在盡力靠近原著,仍舊和小說中的世界觀存在較大的差距。這種差距不僅源於技術上的侷限,更有小說用戶先入為主的印象,也是導致原著粉不能接受影視化改編的原因。這不僅是《莽荒紀》面臨的挑戰,更是眾多小說IP在影視化的過程中很難調和的矛盾。

實景拍攝+23000個特效鏡頭:還原 “莽荒世界觀”,我們是認真的

《莽荒紀》世界觀架構相當宏大,涉及到三千大世界,億萬小世界,地域眾多,風貌各異,就題材而言,並不屬於小說IP中適合影視化改編的類型。因此,如何給觀眾呈現一個可信的、有代入感的莽荒世界觀,就成了整部劇在拍攝中的首要難題。

复盘《莽荒纪》争议背后得失,探索大体量古装剧出路何在?

林正豪說,最初設想過對原著進行百分之百還原,但特效組及置景組則告訴他需要花十年以上的時間,這才開始對整個世界觀架構進行了重新調整,對不同部落和城鎮進行場景合併。但即便如此,《莽荒紀》從2014年11月開始籌備,到2016年8月開機,也經歷了近兩年的籌備時間。

為找到合適的拍攝場景,整個拍攝團隊走訪了祖國的大好河山。在這期間成立了幾十人的拍攝小分隊,走遍各個地方,帶回上萬張照片,並做成比較符合小說情景的1000多張效果圖。最後選定在新疆開機,克拉瑪依的雅丹地貌,鄯善的沙漠,烏魯木齊都比較符合劇中場景,另外去雲南石林拍攝擁有奇石的場景,去大澤水拍攝瀑布森林;去浙江拍攝搭建的場景部分。

“它不是一個單純的古裝戲的架構,去了這麼多地方,我們只想讓觀眾相信真的有一個這樣的世界觀存在。”

不過,符合劇情的實景拍攝只是協助呈現大莽荒世界觀的一部分,此外還需要大量的後期特效來配合完善。林正豪說最終呈現的作品對原著中宏大的世界觀進行了適當的縮減,但依然有23000個特效鏡頭。

23000個特效鏡頭是什麼概念?

從開始測試到製作完成花了整整兩年的時間。

“這兩年還不是一家特效公司做的,我們有十幾家特效公司在做這件事情。”由香港特效總監帶領的團隊負責風雨雷電及各種打鬥的場景特效,韓國特效團隊則主要神獸等各種生物特效,另外一些相對簡單的則由印度特效公司完成。最終才有了這部“神話新武俠”先驅作品的誕生。

古裝政策收緊、市場風向變化,大體量古裝劇路在何方?

縱然《莽荒紀》播出效果與預期存在差異,但這部作品仍然是今年難得上星播出的古裝劇。面對古裝劇政策收緊的現狀,林正豪並沒有滿足於上星播出的成績,他表示在堅守內容質量的同時,實現內容出海不失為一種應對措施。

“我覺得不能只消耗內地用戶,要打開海外出口,去年9月我們就開始佈局了很多海外電影、電視節,像戛納電視節、新加坡電視節、亞洲電視節論壇等,並在國際電視節上推廣我們的作品。”

复盘《莽荒纪》争议背后得失,探索大体量古装剧出路何在?

據瞭解,《莽荒紀》已經做了海外發行,不久之後便將在其他國家播出。關於內容出海林正豪也有自己的設想,“在作品結尾部分融入情懷,希望影視劇出海的同時,讓海外年輕的觀眾在《鋼鐵俠》、《奧特曼》之外,知道東方英雄人物,只有被海外觀眾所喜歡,才能促進未來產品各個層面的銷售,整個生態才能良性發展。”

林正豪認為影視公司應該有多種發展選擇,不能單靠影視作品為盈利目標。“影視作品應該作為強有力的孵化器,增加用戶聚集力,提高用戶黏性。”而如何通過影視作品進行遊戲、線下實景娛樂等衍生品的轉化才是最為重要的課題。這種商業模式不僅增加了變現渠道,還能將更多資金投入到影視劇的創作。“將更多的資金和精力投入到作品,才能提高作品質量,而優質的內容又可以增加變現渠道,這其實是一個良性的循環。”

复盘《莽荒纪》争议背后得失,探索大体量古装剧出路何在?

例如,《莽荒紀》目前就已經和一些品牌商達成了合作,並將嘗試品牌定製,同時也開發了線下實景娛樂,“我們在拍攝的時候,在新疆的克拉瑪依搭建了很多部落,所以有一天去克拉瑪依,會看到有很大的路牌,上面寫著‘《莽荒紀》拍攝地’,對用戶來說就實現了多維度的體驗。”

行業觀察|趨勢分析|精彩劇評

關注電視行業,分享精彩劇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