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一第二十四回:雲南電信人的故事|鍾正國:線路工人的回憶

改革開放40年——講述·雲南電信人的故事

第二十四回:線路工人的回憶

講述者:鍾正國

人物簡介:鍾正國,1957年參加工作,一直從事線路工程施工,參與了雲南長途明線的新建、大修理和維護,曾擔任長途線路工程隊隊長。在完成我國第一顆衛星重點通信任務的關鍵時刻,不畏艱險,徒手排除懸空數拾米且距電杆百米的線路障礙,確保了通信的正常運行。

讲述一第二十四回:云南电信人的故事|钟正国:线路工人的回忆

1964年北部灣事件後,我被調到基建處工作。報道後第一個工程是從昆明楊林到陸良的線路工程。出發的時候不知道是到哪裡,只曉得是戰備工程,我們是從金殿後面的山上走的,經兔耳關、上馬坪、走烏龍、小哨,一直插陸良。這個工程使用的電杆是槽鋼,線路都在大山裡沒有公路,整個工程完全是靠職工自己,沒有請民工。生活艱苦、勞動強度大,是我在通信線路建設中經歷的最艱辛的工程之一。

讲述一第二十四回:云南电信人的故事|钟正国:线路工人的回忆

線務員

箇舊到河口工程也十分艱苦。從箇舊上了老廠就沒有路,一直要到河口,80公里都沒有公路,一直都是人工抬槽鋼,一根槽鋼要3、4天才能抬到目的地。當時民工也抬、職工也抬,8個人抬一棵,又挑米、挑菜。天天起來,吃了早點,就走路,就拼命地走。生活條件很差,幾乎都是吃點冷飯。住的話,有工棚就住工棚,有帳篷就住帳篷。住那種草綠色的帳篷,全部是行軍床。地方又潮溼,天不下雨,地上都是潮的。所以我們得風溼病的人多。那個時候都是人背馬馱地去施工,一點機械化都沒有。

景東到景谷那個工程,早上7點多就出發,吃了早點就出發了。送飯的人,跟著吃早點的人一起挑著走。都不通公路,每天要走10個鐘頭以上。爬一座山,就是一天一夜。6米長的電杆要10個人抬。像7、8米長的,要12個人抬。10米長的電杆有520公斤,要10個以上人抬,要抬著走一天!

那個時候還沒有鑿岩機,人工拿個鋼筋打炮杆,然後放炸藥,那種土炸藥,整點明子,整個瓶瓶綁著,導火索就插在裡面就放炮了。有些要4、5炮才能成功。一般7米杆土洞要挖1.4米,石洞只要1.1米就夠了,因為它牢固,就可以把杆子插進去了。立杆也很麻煩,挖好洞開一個斜槽,把電杆推到槽裡,有個坡度,7米杆360公斤7、8個人可以立起來了。

電杆立起來,就要放線了。當時用的是鋁線。鋁線是一大盤一大盤的,在家裡要把它回成圈圈,一圈一圈的,50、60公斤一圈。一圈可以放1公里左右,就是20根電杆。那個時候都是人拉。相當苦的。用個帶子拴起,背起來一直走。去到一根電杆下,用竹竿把它撐上去,再拉起一直這麼走。如果是坡度特別陡,一放上去,就要把線號起,要不然飛高了拿不到,飛高了5、60米,就拉不到了。是比較辛苦的!

讲述一第二十四回:云南电信人的故事|钟正国:线路工人的回忆

昆明-拉薩光纜傳輸工程,飛躍虎跳峽

最使我難忘的是306護線工程。是中國發射第一顆衛星東方紅號的時候,衛星昇天後需要觀測跟蹤,需要通信作保障。通信暢通首要的是線路暢通,這條線路原來就有,安排我們去護線去維修線路,保證這條線路的暢通。線路維護組織了好多小分隊,線路是從冊亨那邊就過去,通貴陽到北京的線路。我們這邊是走昭通,從鎮雄到碧溪,再到貴陽。當時沒有正規的公路,只有鄉村牛車路,省裡派了雲交一團最好的駕駛員,連夜把我們送去。從昆明出發,一天一夜到了鎮雄。下車就去搶修線路,線路那個時候是鋁線,冰一大就會斷。白天出去打雪,雪散了就檢修障礙,雪一大線壓斷通信也就中斷。當地政府派民兵,從昆明一直到碧溪3個人守護一棵電杆,一直守了好多天。我們白天沿杆路維修線路,看哪裡有毛病就搶修,打打線路上的冰凌,晚上就去巡查線路。有一天,線路出現嚴重障礙。全體人員出去全線查詢,在武德花山山箐溝那一段,看到有個東西橫擔在線條上,造成通信阻斷。這一段是山箐地形險要,兩山坡電杆之間間隔近300米,線路恰巧在這裡又作了交叉,情況較為複雜。經過仔細察看原來冰雪把線條和那個東西粘在一起。我們在下面拿棍子,怎麼打也打不開。扔東西搭在上面,兩邊撕也撕不開,抖也抖不開。根據當時的情況,只有兩個辦法。要麼人爬上去,硬斯開它,要麼等待冰雪融化。戰備工程一刻都不能等,情急之下我爬上電杆,兩層線路,腳踩一層手扶一層,拉著線條從線條上慢慢慢慢的挪動過去。障礙物體離電杆有100多米距離,坡度又大,下面是幾十米的深溝,十分危險,我的心也在噗嗤噗嗤的跳。六七十公斤體重壓在線條上,線路是軟的,腿也在發抖。好在那個時候20多歲,年輕膽子也大!就這樣挪動過去把那個東西拿掉,就故障排除了,線路也就通了。回來後,還受到了上級的嘉獎。

讲述一第二十四回:云南电信人的故事|钟正国:线路工人的回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