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貨幣就是未來貨幣?我的毛爺爺呢!

數字貨幣就是未來貨幣?我的毛爺爺呢!

無現金社會

“無現金社會”是未來經濟的最高體驗,在金融圈中談的最多的也是數字資產,也就是加密貨幣資產,有人認為數字資產或許就是未來貨幣。

《 人民日報 》於 2018年04月16日在22 版發文討論數字貨幣,全文如下。(原文標題為《數字貨幣的理想與現實(經濟透視)》)

近期,全球加密數字貨幣價格頗不穩定,比特幣從去年底兩萬美元左右的巔峰一路跌破7000美元,又在一天內飆升逾11%。市場巨幅波動,各國對於數字貨幣的態度也有諸多差異。有的宣佈將發行世界上第一個主權法定數字貨幣,表現出“力挺”姿態,更多國家謹慎觀察,著眼於研究和引導。

為何如此

01面對數字貨幣“大雜燴”,各國的關注點可能根本就不相同。如委內瑞拉的“石油幣”,本質更像是數字債務,而非貨幣。

02摻和了貨幣以外的因素,如國內政治、國際競爭等。

03數字貨幣在各國的“粉絲”規模與影響力不同,包括可能的負面影響,如灰色交易、洗錢等。

04各國的法律完備、監管嚴厲程度有異。

05各國的認知角度不同,有的關注其貨幣屬性,有的則更傾向於作為類資產、大宗商品等。

貨幣概念

因此,探討數字貨幣的內涵,我們必須理清一些模糊的概念。

比如,是央行主導的法定數字貨幣,還是民間非法定數字貨幣;

是加密數字貨幣,還是貨幣電子化;

是否屬於“掛羊頭賣狗肉”的“劣幣”。

理論上

新貨幣經濟學指出了貨幣消失的可能性,即法定紙幣不再是惟一的交易媒介,並最終被產生貨幣收益、由私人部門發行的金融資產所取代。

現實上

儘管法定貨幣的地位仍不可動搖,但歷史上也出現過各種局部場景的私人貨幣,如20世紀20年代貨幣失控的德國曾有過“瓦拉”系統。現在,帶有“去中心化”特徵的數字貨幣,更使得私人貨幣的挑戰日益突出。

事實上

無論是傳統“私人貨幣”,還是類似於比特幣的新型“私人貨幣”,都對各國貨幣當局的“貨幣權力”帶來影響。

數字貨幣就是未來貨幣?我的毛爺爺呢!

技術角度

全面禁止數字貨幣難以實現,各國更多著眼於交易中的底線監管與投資者保護,如反洗錢、市場操縱等。

廣義角度

貨幣電子化對現有體系的衝擊最為深遠,因其直接影響貨幣供給的統計範疇、貨幣傳導機制、支付清算的效率等。由於數字化時代的到來,可納入“準貨幣”的資產類型不斷增加,使得著眼於貨幣數量的政策操作與宏觀指標間的相關性、聯動性逐漸弱化。就狹義角度來看,以比特幣為代表的數字貨幣,其自身的“貨幣屬性”並不突出,更多被作為特殊的資產或商品,因此其實質影響往往不在貨幣層面,而在金融市場與金融穩定方面。

有價值的實驗

現有的貨幣、金融體系並非是自然演進的,而是法律限制或政府管制的必然結果。

雖然加密數字貨幣存在眾多缺陷,但也是具有價值的實驗,尤其是在超主權貨幣探索方面。

與貴金屬貨幣、信用貨幣的價值依託有所不同,其面向的是數據時代的“交易基準共識”的發掘。當然,如果受到太多價格波動、投機炒作、通縮限制等影響,加密數字貨幣在支付功能方面無法真正落地,則只能距離“貨幣實驗”越來越遠,或者成為某種特殊的基礎“數字資產”,或者在歷史長河中曇花一現。

央行行長如何看待

Q:今年人民銀行是否會出臺新的措施,以及人民銀行如何看待區塊鏈?

數字貨幣就是未來貨幣?我的毛爺爺呢!

易綱:我們確實認為,虛擬貨幣對實體經濟的服務比較少,並且其中有一些投機行為,甚至還有一些洗錢行為,所以人民銀行對虛擬貨幣一直比較謹慎。

但實際上,在目前全球對數字貨幣(digital currency)的研究中,中國是走在前列的。中國正對數字貨幣,區塊鏈技術以及金融科技進行研究,來探討如何以最好的形式服務實體經濟,並且要安全發展這些技術,來避免可能的負面影響。

整體來說,我們對虛擬貨幣的監管是非常嚴格的,同時我們也在研究如何發揮數字貨幣的正能量,讓其更好的服務實體經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