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客,自己,供方:從過程邏輯識別工作責任

眾所周知,在經濟學裡面的定義,過程是將輸入轉化為輸出的系統。任何一個過程都有輸入和,輸入是實施過程的基礎、前提和條件。輸出是完成過程的結果。輸入和輸出之間是轉換的關係。過程的目的就是為了增值,不增值的過程沒有意義。

顧客,自己,供方:從過程邏輯識別工作責任

根據過程的定義,我們將過程套用在我們的工作中進行解讀,我們的工作最終是要產生輸出,即滿足顧客的要求,要滿足顧客的要求,就必須要有我們自己的投入和活動來達成,當然必不可少的是我們的供方的輸入,那是我們實施過程的基礎。這裡面所提到的顧客和供方甚至我們都是廣義的。

所以,我們需要根據過程的邏輯來定義我們的職責,即我們能夠為顧客,我們自己,供方做些什麼?

我們能為顧客做些什麼?根據耳熟能詳的說法,我們要滿足並超越顧客的期望。在工作中,我們首先要識別出顧客,這裡面的顧客包括最終的外部顧客以及下道工序受影響的內部顧客。最終顧客的期望一旦明確,我們需要將期望逐步分解並轉化為所有的內部顧客,以及我們自己的指標和要求。明確了指標和要求後,就是該怎樣去達成了。

我們能為自己做些什麼?要達成顧客的期望,我們需要考慮我們自己的資源,計劃,具體工作內容以及相關的技能,同時要考慮我們的輸入即供方的支持。這裡的我們包括自己和組織內相關的職能部門。要想達成顧客的期望,我們必須明確我們的工作內容和計劃,以及相應的資源和技能,各方的支持包括供方的支持。在完成工作目標的同時,我們要關注自身的提升和進步

我們能為供方做些什麼?供方作為我們的支持者,必須瞭解從我們顧客傳遞來的要求以及我們為達成顧客期望而提出的要求。我們需要幫助供方一起來明確目標,制定計劃,配置資源,展開行動,定期檢查,識別風險,同時告知顧客期望的變化以及計劃的變更

只有在滿足最終顧客期望的前提下,我們根據過程邏輯,就會明確我們針對顧客,我們自己以及供方所承擔的職責,就會更好地達成目標,並取得真正的共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