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陝西省社會科學院人事處,保存著一份瓦鋪村村民的聯名請求書,200多名村民在自己名字上按下紅指印,請求他們的第一書記孫昉再留任一年。
安康市漢濱區茨溝鎮瓦鋪村,是陝西為數不多的省級特困村之一。2015年7月,省社科院信息中心主任孫昉被選派到瓦鋪村擔任第一書記,任期一年。但是,任期屆滿,當其他地方的選派幹部收拾行李、準備打道回府之時,孫昉卻陷入兩難選擇。
走,還是留?孫昉最終選擇了後者。
孫昉(中)與瓦鋪村雙委會成員合影
一袋袋裝好的玉米糝,整齊地排列在牆根下,如同士兵列隊一般。幾位婦女正圍著一個大笸籮進行包裝,旁邊的一個塑料桶裡,還有大半桶金燦燦的玉米糝。
“這是富硒老玉米,產量不高,但吃起來特別香。”中國古村落保護與發展專業委員會(下簡稱“中古委”)西北工作站賈詠昊主任如數家珍。
首批兩千斤玉米糝,由中古委古村創益研習社監製,安康市漢濱區茨溝鎮瓦鋪村精緻農業合作社出品。淺褐色牛皮紙包裝袋正中的標籤寓意清晰:兩根老玉米中間,一隻白色小鳥站在一塊紅色瓦片上,醒目異常。
瓦鋪村的第一書記
2015年5月,陝西省轉發《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關於做好選派機關優秀幹部到村任第一書記工作的通知》,並明確要求省級單位選派人員要與本單位駐村聯戶扶貧工作相結合。
從級別上講,“第一書記”是最小的官,但卻是國家實施精準扶貧這盤大棋上一枚非常重要的棋子。
這一年的7月27日,孫昉以瓦鋪村黨支部第一書記、省社科院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雙重身份,來到了瓦鋪村。
“孫書記用二十多天時間,徒步跑了300多公里,挨家挨戶走訪群眾。有時候家裡沒人,一連要跑好幾次。”
很顯然,脫貧的任務是十分艱鉅的。孫昉意識到,要想按期穩定脫貧,必須採取具有組合拳性質的綜合措施。對全村貧困戶情況作了初步梳理後,孫昉決定先從改善他們的生活入手。
村民羅先根因意外事故導致右腳粉碎性骨折,一家三口生活陷入困境。孫昉替他寫了救助申請,然後多次跑省市區慈善部門,千方百計為羅先根爭取到了5000元的救助金,緩解了他一家人的生活困難。
與群眾面對面拉家常問所需
六組的貧困戶年化久,孩子外出打工,他留在家裡操持家務,照料智障的老伴。年化久給孫昉反映了門前過河橋的問題,孫昉便到省慈善協會爭取到一個慈安橋的幫扶項目。村道兩邊不時能看到新房,多是村民在外打工掙錢蓋的。有的人家房子蓋好了,裡邊的牆沒有錢粉刷,還是毛牆毛地;有的為了蓋房,拉了賬欠著債。全村三分之二的人家住在山上,其中134戶住的還是土坯石板房。
孫昉揹著相機,對每一院石板房逐一拍照,登記造冊,針對50戶重度危房,他積極爭取政府危房改造項目,同時聯繫慈善機構,呼籲愛心企業“認領”,動員社會公益力量資助困難群眾改善居住條件。
村民老曹15歲的兒子因迷戀遊戲、厭學貪玩,輟學在家。加之家裡日子過得捉襟見肘,老曹打算送兒子去建築工地做小工。孫昉瞭解清楚孩子的具體問題後,就做家長的思想工作,隨後向陝西陽虎教育學校——一家問題少年教育機構求助。校長王陽虎被孫昉的真誠打動,免除8萬元學費,欣然收下這個學生。孫昉又四處聯繫,從西安一位好心人趙先生那裡為孩子籌得1.2萬元的生活費。
胡花和朱榮富兩個高中生考上了大學,因為家裡生活困難,面對高昂的大學學費手足無措。孫昉積極聯繫愛心企業和公益機構,為每人爭取到了5000元的助學金,使他們得以順利入學。
冬天到了,孫昉操心村裡那些困難的孩子不能溫暖過冬。他聯繫到李連杰壹基金,為全村所有單親、特困、孤殘兒童每人爭取到了一個“365溫暖包”。孩子們打開包裝時,裡面有嶄新的帽子、圍巾、棉衣、手套、鞋襪……過冬的衣物從頭到腳一應俱全,是名副其實的溫暖大禮包。六歲的胡厚坤小朋友高興而又懂事地說,“要把這些新衣服留到過年的時候再穿。”
為了類似這樣的事情,孫昉沒少往慈善協會和公益機構跑,去的次數多了也相互熟識了,大家說他是“愛心書記”,也有人一見面就打趣地稱他“化緣村官”。
針對自身沒有發展思路的農戶,孫昉因戶而異替他們確定了“人均養1頭豬、10只雞,逐步發展一批烤酒、磨豆腐、魔芋加工大戶”的增收路子。發現大家普遍缺乏科學的種植養殖技術後,孫昉就利用去省城的機會,大包小包揹回來了200多冊農村實用技術圖書,蒐集了許多科普教育視頻資料,在田間地頭辦起了“強農惠民講堂”。
十四、十五組地處溝道最深處,地理環境艱苦,群眾出行十分不便,日常的生產生活物資和農產品運輸全靠肩挑背扛。為了打通這最後一公里村道,孫昉在省社科院領導的支持和方海韻等同事的幫助下,爭取到了70萬元的專項資金,圓了群眾的築路夢。
讓留守兒童精神脫貧
瓦鋪村全村1010人,外出打工的有400多人,幾乎村上青壯年勞動力都外出了。村上的留守兒童有90多個,大多由爺爺、奶奶照料,缺少來自父母的關愛。用孫昉的話說,他們是“精神孤兒”。
一天,孫昉來到村上的小學,見一群孩子圍坐在一起。“孫叔叔,今天我們有書看了。”一個孩子高興地大聲說。孫昉接過來一看,原來是一本街道上散發的醫療廣告冊。
“村上孩子除了課本,沒有任何課外書。”孫昉心裡一酸,連夜寫了一封呼籲信《來自大山深處的呼喚——為貧困山區的孩子捐一本書吧!》發佈到網上。他在信中寫道:在巍峨綿延的秦巴大山深處,生活著一群聰明可愛的孩子。他們大多是年幼的留守兒童,遠離父母、家庭貧困、買書無錢,大山能夠給予他們的實在是少之又少。他們無法像城市的小夥伴們那樣,享受媽媽的陪伴和爸爸的呵護,獲得閱讀的快樂和知識的滋養。但是,他們依然擁有著五彩斑斕的夢想,他們期待一扇可以閱讀山外的天窗,他們渴望用知識改變命運,他們憧憬著童話般的未來。“請您抽點時間整理一下自己的書架,將您閒置的圖書奉獻給大山裡這些可愛的孩子,通過分享閱讀,將夢想和力量移植給他們;通過書籍循環利用,將知識和愛傳遞下去。”
瓦鋪村留守兒童德藝培訓
這份呼籲信,得到很多愛心人士的積極回應。
2016年5月28日,西安老約翰繪本館驅車近200公里,將一週內彙集的首批85個愛心家庭捐贈的600餘冊圖書送到了瓦鋪村,為孩子們建起了愛心書櫃。6月1日,又有18輛車冒著瓢潑大雨駛進瓦鋪村。這是安康義工聯合會、安康市種業管理局等機構滿載愛心物資的公益車隊,為孩子們帶來25套嶄新的課桌椅,以及圖書、文具、書包、雨傘、衣服、鞋子、文體用品等一大批豐厚的禮物。在一場別開生面的“大手拉小手為愛一起走”的互動活動中,孩子們度過了一個特別的兒童節。
2016年暑假,在陝西陽虎教育學校的全額贊助下,孫昉策劃舉辦了“斬斷窮根擁抱夢想——留守兒童德藝培訓”,讓山區的孩子過了一個豐富多彩的暑假。
“農村留守兒童的情感貧困,遠比物質貧困更需要引起重視。在脫貧攻堅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要解決物質脫貧,更要解決精神脫貧,不僅要保護好自然生態,更要呵護好心靈生態,要用愛築牢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防護堤,讓他們在關愛下樹立信心,擁有夢想,更好地融入社會。”這是孫昉舉辦暑期德藝培訓班的出發點。
培訓結束時,小女生任成娟在作文裡寫到:長大後,我想當一名畫家,把家鄉的山山水水展現給世界。小男生王賢勇的理想是當一名宇航員,他開始收集起與中國航天有關的資料。
在孫昉的爭取下,一年多的時間裡,先後有西安明德教育諮詢有限公司、陝西藍普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陝西吉爾律師事務所、西安老約翰繪本館、西安古道圖書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省市區慈善協會、安康義工聯等10餘家機構到瓦鋪開展愛心幫扶活動,為村內資助了大量實用設備和急需物資,化解了許多貧困戶的艱難處境,也使村級組織和村小學初步實現辦公自動化,提高了辦學條件和為民服務效率。
“一主兩輔”產業致富
孫昉為瓦鋪村先後爭取到了“中國景觀村落”、“中國原生態清酒之鄉”兩塊響噹噹的牌子
而在瓦鋪村黨支部會議室的牆上,則掛著兩張脫貧攻堅“作戰圖”,一張是瓦鋪村精準扶貧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詳規圖,一張是全村貧困戶分佈圖,圖上不僅標有每個貧困戶居住的具體位置,同時標明瞭每家每戶脫貧的時間節點。
政策兜底,只能解決一部分喪失勞動能力貧困戶的脫貧問題,而一般貧困戶的脫貧,主要還得靠發展產業。孫昉把自己的扶貧工作當成一項科研項目去做,他主持了省社科院重點課題《瓦鋪(寺溝)旅遊扶貧研究》,並推動寺溝古道歷史文化研究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立項。
通過調查研究,孫昉發現瓦鋪人守著一個還沒有被挖掘出來的“金飯碗”受窮。
地處國家中央公園——大秦嶺南麓寺溝之內的瓦鋪村,村史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時期,明末清初“湖廣填川陝”移民時期,湖北麻城等地大批人口遷居此地,形成現存村落的雛形,村內現有住戶大多為明清移民的後裔。
與瓦鋪村地域重合的山溝——寺溝,因境內過去建有48座廟宇而得名,曾經是一個民間說禪論道的聖地。古時金州(安康)通往長安(西安)的鹽絲古道途經此地,因沿線曾遍佈瓦頂店鋪,得村名為“瓦鋪子”。這裡還是古時兵家必爭之地,村內東梁西嶺上建有9座山寨。
寺溝擁有金龍山祖師廟、祖師廟舍利塔、龍王洞石窟、白雲寺遺址、燕子崖窩崖居遺址、李家灣明墓、老屋場葉氏家族墓地、老屋場譚王氏墓等8處古蹟,被有關部門認定是不可移動的文物。其中,龍王洞石窟為安康地區第二大造像群,洞內神龍三泉久旱不枯、千年未竭;金龍山祖師廟享有“五龍捧聖”之譽,蘊含著皇家氣勢和帝王遺風。瓦鋪子還是陝南人民抗日第一軍的重要活動區域,革命先輩李先念也曾帶領部隊由此經過。這裡至今還流傳著一首民謠,“紅軍支隊經寺溝,組建三縣地下軍。配合主力到延安,抗日打蔣建新國。”2001年12月,瓦鋪子被正式劃為革命老區。
在孫昉看來,發展鄉村旅遊可以有效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加快農村公共服務建設、傳承鄉村傳統文化,實現農旅融合發展,為貧困村和貧困戶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同時,未來消費市場對鄉村旅遊的需求仍將處於高速發展期。他覺得,“這裡交通便利,從西安到茨溝高速出入口,只有100多公里,現已形成漫山紅葉、富硒豆腐宴等鄉村旅遊品牌,再深入挖掘其自然生態和歷史人文等多重資源,全村乃至全鎮發展特色旅遊的前景應該很好。”
壯美如畫的瓦鋪村
孫昉的設想,得到村兩委班子的認同和支持。“孫書記提出發展旅遊的思路,請專家來了十多次進行項目調研,支部、村委幹部多次開會,大家統一思想,最終形成‘生態立村、文創興村、旅遊富村、產業強村’的發展思路,確定了以特色旅遊為引領,以富硒種植和生態養殖為支撐的‘一主兩輔’主導產業體系。”唐章海介紹說。
為了給瓦鋪村發展旅遊奠定一個堅實基礎,2016年下半年,孫昉的工作重心就是為瓦鋪申報中國景觀村落。從2007年起,中古委開始評選中國景觀村落。到2015年,評選授牌進行了六屆,西北五省才有了首個入選的村落,可見申報難度之大。
國慶長假期間,孫昉忙著給瓦鋪村拍攝宣傳片,連無人機都動用了。“為拍好一座廟宇,早上十點上去,直到下午四點才下來。拍著拍著沒電了,就把無人機頂在頭上跑著拍。”孫昉笑著說。
與中國景觀村落授牌儀式同時舉行的是中國景觀村落旅遊博覽會,要求每個村提供一個三分鐘的短視頻,展現景觀村之精華。為了這三分鐘,孫昉帶人在瓦鋪村拍了四天,然後反覆剪輯出一個十六分鐘的資源展示片,又精剪出一個三分鐘的景觀宣傳片。因時間緊迫,片子的畫外音解說詞還是孫昉在去東莞的大巴上趕出來的。
2016年第七屆中國景觀村落授牌儀式在廣東東莞茶山鎮南社村舉行。全國有8個村入選“中國景觀村落”,其中4個整村入選的村子中,就有瓦鋪村。瓦鋪村是西北地區惟一入選本屆“中國景觀村落”的村莊。
2016年12月10日,孫昉和瓦鋪村支書唐國斌、村主任唐章海一行人趕赴東莞接牌領獎。給他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在南社村的參觀經歷。
南社村是首屆入選的景觀村落,通過引入民間資本,對古村進行專業化開發,古村歷史風貌、自然生態環境得以全面恢復升級、活化,成功舉辦“南社齋醮”民俗文化節,建有遊客中心,增設了旅遊觀光車,圍繞祠堂文化致力打造“嶺南古村印象”品牌。
“我們有資源,過去不會開發利用,這次去真的是大開眼界。”唐章海深有感觸地說。
摁著200多個紅指印的請求書
在省社科院人事處,保存著一份瓦鋪村村民的聯名請求書,200多名村民在自己名字上按下紅指印。他們用這種樸素的方式表達了一個共同的訴求——讓孫昉再留任一年。
“按規定駐村扶貧期限是一年,五六月份就不停地有人找我說,讓孫書記再幹一年吧。”唐國斌內心很糾結,他知道這一年孫昉很辛苦,母親一人獨居老家,他回西安常常忙著為村裡跑項目,也顧不上去看望。母親生病,他也不能陪在身邊。村幹部更擔心,如果留任一年,會不會耽誤了人家的前程。
安康電視臺為孫昉製作的專題片《聯名信背後的故事》
可是,不斷有村民來找村幹部表達挽留之意,於是就有了這份200多人的聯名請求書,並被送到了省委組織部和省社科院。
孫昉對瓦鋪村也割捨不下,那時申報景觀村落諸多事情都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也有許多村民直接找到他,流著淚表達不捨之情。在走與留之間,孫昉選擇了後者。
綜合考量後,組織部門和省社科院也同意孫昉繼續留任瓦鋪村第一書記。
留任半年後,瓦鋪村景觀村落申報獲得成功,孫昉也被中古委評為“古村落保護與發展突出貢獻人物”。他向中古委遞交的景觀村落申報材料,引經據典,圖文並茂,厚厚的一個大本子,令人驚歎之餘,油然而生嚮往之情,評審團專家稱,“瓦鋪的申報材料就像一部通俗易懂的研究專著,又像一本設計精美的招商宣傳冊。”
孫昉很清楚,古村落要守得住,必須有造血功能,這就需要打造產業鏈,創建特色品牌。孫昉和一些投資商積極接觸,反覆商議,初步達成合作開發瓦鋪旅遊、保護活化古村落的意向。“通過古村保護和業態活化,不僅可以延續歷史文脈,將廢棄的古村院落變成留住鄉愁的人文景觀,還能開闢村民增收新渠道。”孫昉滿懷憧憬地介紹著。
發展旅遊可以實現強村富民,但這畢竟是一個長線項目,要解決當下的生活困難,讓村民短期見到增收效益,還是要回歸農業,發展種植、養殖以及農產品加工業。
瓦鋪村家家戶戶烤酒,平均一家一戶年產量在1000斤左右。山上長的柿子、拐棗、獼猴桃、野刺梨都是上好的釀酒原料。最主要的一種原料,是村民說的“甜杆”,也叫甜高粱。
村子兩邊山上,有二三十種野生藥材,夏天採回來用水浸在缸裡,秋冬時節烤酒時,把藥水、自制酒麴以及甜杆等烤酒原料拌勻,鋪在發酵池裡自然發酵。村民們用古法釀造工藝烤酒,被形象地稱為“天鍋地鍋烤酒法”:下面一口鐵鍋(地鍋)燒水加熱,發酵好的原料架在篦子上,最上面再放一口鐵鍋(天鍋),裡面加水冷卻。酒精隨地鍋產生的蒸汽上升,到達天鍋底部後,遇冷凝結為酒液落入接盤中,再經木質酒溜子匯入酒缸。這種釀酒法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種。
2016年10月,西北大學陝西文化產業研究院將“中國原生態清酒之鄉”的牌子授予了瓦鋪村。研究院張國柱教授對瓦鋪村的農特產品情有獨鍾。此次首批外銷的玉米糝和清酒,就是他幫忙聯繫的客戶。“做文化的人腿長,聽說江蘇的陝西鄉黨要定年會抽獎禮品,我就大力舉薦了瓦鋪的老玉米糝和清酒。”
張教授親力親為,現場督戰,從加工、包裝直到運輸。“首批貨一定要保證信譽,為以後做出個樣子。”張教授呵呵笑著說。
老玉米糝和清酒是瓦鋪村開發的第一批景觀村落產品
不錯失時代的機遇,不辜負歷史的使命。回想這一年多在瓦鋪擔任第一書記的日子,孫昉頗為感慨地說:“往小說,我們所做的事情是為了瓦鋪村脫貧致富;往大說,是為了不讓一個貧困戶掉隊,最終推動全國精準脫貧的步伐。”
新西部網傳媒
做中國西部概念第一傳媒
長按二維碼關注
閱讀更多 新西部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