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在廣安的日子

鄧小平在家鄉廣安生活了15個春秋,而正是這15個春秋,給這位歷史鉅子思想信念的初步形成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

對因避諱而改名的不滿

1904年8月22日,鄧小平誕生在川北道順慶府廣安州望溪鄉姚坪裡(今廣安區協興鎮牌坊村)。其父鄧紹昌(字文明)按譜系為之取名鄧先聖。

1909年,鄧小平五歲入塾。塾師鄧俊德,人稱“鄧三先生”,清末落第舉子,憤世嫉俗,崇尚康、梁。小平天資聰穎,記性極好,雖然頑皮好動,先生所教的課文全能熟背。不到兩年時間,《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書,都被小平讀了。

邓小平在广安的日子

小平的昔日學堂

小平入塾時,“鄧三先生”曾以他的名諱“先聖”有對孔夫子不敬之嫌,將其改名為“希賢”,這事引出了後來他對塾師“一分為二”的評價。12歲時,他曾對縣立高等小學堂的同鄉學友、後來的姐夫唐惠民說:我很敬重鄧三先生的學識和人品,但我似乎又覺得他有點迂腐和霸道,聖賢,本非先天生成,而乃後天造就,因此,不必在一個人的名諱上做文章。對起名犯忌顯得有思想僵化,硬替別人改名似乎太霸道。最後他還風趣地說:“可能是我這個‘先聖’同他的‘先生’諧音。同學叫他就好像在叫我,他不高興。”至今人們看到,在1926年鐫立的小平生母淡氏的墓碑上,仍然刻的“鄧先聖”,這也許與他對改名不悅有關。

革命才是被壓迫者的節日

1911年,7歲的小平進入協興北山小學學堂學習。這所新式學堂是頭年剛建的,四個班,共100多名學生,小平分在丁班。

當時學校開設的課程有國文、算術、修身、體操。由於沒有統一的教材,教學有很大的隨意性;老師也是東拼西湊,小平父親有時也來授課。說來也巧,國文教師又是“鄧三先生”。他除了選教《論語》、《古文觀止》上一些名篇外,常在課堂上毫無顧忌地大講“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公開宣傳反清思想。他列舉清政府割地賠款、喪權辱國的罪行,並指著縣城和觀音閣的外國教堂,大罵西方列強把黑手伸向廣安。“鄧三先生”還要求學生熟背重慶巴縣少年革命家鄒容的一篇戰鬥檄文《革命軍》:“我同胞處今之世,當今之日,內受滿族之壓制,外受列強之驅迫,內患外侮,兩相刺激,十年滅國,百年滅種,其信然夫。”並把鄒容作為楷模,要求學子學習他的愛國精神。當然,這些愛國內容的講授是零散而不成系統的,但日復一日的死記硬背,卻在孩童的幼小心靈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可以說,“鄧三先生”是小平愛國思想萌芽的“第一啟蒙者”。

邓小平在广安的日子

小平家裡的堂屋

1911年9月25日,同盟會員王天傑和吳玉章在榮縣宣佈獨立。這個消息很快由同盟會員、數學家何魯傳回家鄉,包括鄧小平父親在內的廣安哥老會眾躍躍欲試。11月22日川東北起義民軍攻下了廣安縣城,當天即召開群眾大會,宣佈成立“大漢滅滿,建立民國”的告示,而且男子紛紛趕赴縣城參加起義軍,小平父親則擔任新軍訓練營營長。小平曾隨父在軍營住過兩天。

1912年1月,民國臨時政府成立。6月,川北宣慰使張瀾來廣安撤銷了蜀北軍政府,將起義人員全部遣散,就這樣,這個廣安和川東人民所盼望並寄予很大期望的新生兒,僅僅存在了7個月就夭折了,但這場如火如荼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還是在小平幼小的心靈裡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革命,是被壓迫者的盛大節日,少年小平也許已經不知不覺地感受到了。

開明父母的言傳身教

早年畢業於成都法政學校的鄧紹昌深知政治腐敗,戰亂頻仍,教育落後,文明不昌,是中國貧窮捱打的禍根。他常在家中講:“這個社會是不像個樣子,是應該革命!”但他自己已深感力不從心,於是把更多精力花在培育下一代身上。“三代單傳”的鄧紹昌“望子成龍”,給四個兒子取名為先聖(小平)、先修(鄧墾)、先治(蜀平)、先清,含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抱負。尤其要求長子小平要苦其心志,將來成為國之棟樑,因而對小平十分苛求。在北山小學四年間,小平就因一次生病耽誤了幾天功課而考了個第二名,便受到父親嚴厲責打。

邓小平在广安的日子

小平的父母

小平最後一次捱打,是因為他偷了家裡5塊大洋(當時能買500斤稻穀)。父親後來到班上了解,才知道小平將錢拿給他的同學替妹妹治病了。於是,這個在家中和協興場都享有絕對權威的顯赫人物第一次下了“矮樁”,承認自己“失察”,稱讚兒子做得對,富有同情心和責任感。

這時的小平常常突發奇想,做出一些讓人啼笑皆非的事來。有一次,家中的大白貓被鄰居借去捉幾天耗子,他在家寫字,看見老鼠在牆腳跑來跑去,十分囂張。於是他用一張大紙畫了個大黑貓貼在牆上,老鼠被嚇住了。家人問他為何把家裡的白貓畫成了黑貓,他不屑一顧地說:“管他白貓黑貓,嚇倒老鼠就是好貓”。後來的“貓論”可能即源於此。

“文革”期間,“四人幫”煽動批“貓論”,廣安百姓憤憤不平地回答:“要不是白貓黑貓,我們的骨頭早餵了野貓!”

小平的母親淡老夫人,待人熱情,性格開朗大方,周圍的鄰居百姓都願意和她接近,有什麼事都願意找她求她。特別是那些貧苦的農家,都樂意向她求助,她也總是盡最大努力去幫助別人。母親的行為品德無疑給了小平很大的影響。

踏上救國之路

1915年,小平到離家十五里的廣安縣立高等小學堂住校讀書。三年後的1918年夏,14歲的小平進入廣安縣立中學堂第十班讀書。廣安中學堂治學嚴謹,愛國教育的理念十分明晰。學生進校的第一堂修身課便是“期望”:“英才樂育膠庠,中堅人物期望。期望,期望,望我學業向上,望我文化開放,望我竿頭日進,改善中華氣象,乘風破浪。”這詩一般的語言,讓學生永生不忘,後來成了廣安中學的《校歌》。同時該校還把岳飛的《滿江紅》作為師生的必唱歌曲,所以小平在1983年2月遊杭州西湖時,面對岳飛手書《滿江紅》,無限感慨地對陪遊人員說:“我小時候就會唱《滿江紅》哩。”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後,重慶各校學生首先燃起了反侵略反賣國的怒火,對川東各縣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廣安縣立中學響應全國學生愛國運動,組織了大規模的示威遊行和罷課,參加者手拿一面白旗,上面寫著“保山東主權”、“誅國賊”等。在這些活動中,鄧小平是狂熱的參與者,張貼標語,呼喊口號,參加抵制日貨的宣傳十分積極。

邓小平在广安的日子

16歲的鄧小平

從這年6月起,學校已無法平靜地教學,加之暑期臨近,小平的母親到學校將其接回家中。不久,父親鄧紹昌也從重慶趕了回來,他帶來了重慶開設留法勤工儉學預備學校的消息,他主張兒子去報考,將來以勤工儉學的方式到法國去學習。這個決定正中小平心意,他終於可以實現“留洋”的夢想了。

1919年9月,小平告別淚流滿面的母親和父老鄉親,踏上了縣城東門口渠江碼頭的貨船,走上了救國救民之路。自此一別,小平再也沒有回過夢繞魂牽的故鄉。

文/蔡世武 孫坷

新西部網傳媒

做中國西部概念第一傳媒

長按二維碼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