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諷刺小令,語若貫珠,比喻新警,別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

元曲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寶庫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上都體現了獨有的特色。就其思想內容來說,元代社會讀書人位於"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專權,社會黑暗,因而很多元曲作品放射出極為奪目的戰鬥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緒,鋒芒直指社會弊端,揭露社會的陰暗面。元代回鶻作家薛昂夫的一首小令,不但在內容上高舉戰鬥旗幟,直諷當時的隱逸之風,而且在藝術上達到了極高的成就:全曲七句,押六個仄聲韻;開篇連用四個比喻,同時又是四個聯珠對,令人耳目一新。

塞鴻秋

薛昂夫

功名萬里忙如燕,斯文一脈微如線。光陰寸隙流如電,風霜兩鬢白如練。盡道便休官,林下何曾見?至今寂寞彭澤縣。

一首諷刺小令,語若貫珠,比喻新警,別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

功名萬里忙如燕

這首小令大意是:為了功名,像燕子一樣千里奔忙。那一脈文雅脫俗的傳統,已微弱如同絲線。時間像白駒過隙,又如閃電奔馳。飽經風霜的兩鬢忽然間已經像素練一樣雪白。都說馬上就不再做官了,可在山林裡哪裡曾經見到過?直到現在,彭澤縣令陶淵明那樣的歸隱者,也還是寂寞無朋的。

自晉陶淵明以來,隱逸開始成為一些名人雅士追求的時尚。但是,現實生活中,真正能夠像陶淵明一樣辭官歸隱的卻寥寥無幾。所謂“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只不過是某些人追求功名利祿不成功後的自我安慰和解脫的藉口。而“歸隱”往往也是故作風雅的表面文章,其目的不過是為了引起人們的注意,從而成為入仕的“終南捷徑”。隱逸之風歷代都有,但尤以元代為盛。一些猥瑣卑鄙的之人,一幫追名逐利之徒,卻要裝扮出一副清高脫俗的樣子,做出口是心非的假象。作者的這首憤世嫉俗的小令,正是諷刺這種表面斯文的戰鬥檄文。

一首諷刺小令,語若貫珠,比喻新警,別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

斯文一脈微如線

這首曲子以四個比喻開頭,生動形象地勾畫出官迷、政客們的卑鄙形象。首句“功名萬里忙如燕”,用“功名萬里”借指求仕追官、爭名奪利的行為,這裡使用了東漢班超萬里封侯的典故。“忙如燕”,比喻醉心功名者追名逐利的碌碌之狀。次句承上而直髮感慨:為官作宦者為了一己私利,彼此競逐,有多少人還會想到國家百姓,有多少人還會想到互相禮讓呢?簡直是體統皆無,斯文蕩盡。“斯文”指禮讓文雅,品格高尚。“微如線”,指斯文已蕩然殆盡。那麼,此時元王朝禮崩樂壞,官場腐敗,爾虞我詐,雖不言而盡在句中了。

三四兩句進一步說明官場競逐之人,樂此不疲,終其一生而不歇。人生易老,時光如電,就在這忙碌如燕的南北奔走中,已是青春耗盡,兩鬢如霜了。哪裡還有時間去考慮社稷民生,哪裡還會想到黎民百姓。二三四句三個比喻,說明文雅的傳統岌岌可危,人生的歲月轉瞬即逝,老境的到來觸目驚心。這是對“功名萬里”一句的詮釋,也是對執迷不悟的熱衷者的當頭棒喝。

一首諷刺小令,語若貫珠,比喻新警,別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

風霜兩鬢白如練

“盡道”二句,作者化用了唐代詩僧靈徹的“相逢盡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見一人”的詩意,直指那些為官之人,越是戀棧者,越是把歸隱盡日掛在口邊。倘若你真的去歸隱,真正地做了隱士,又有誰會知道你。倘若真有歸隱之心,又何必嚷得大家都知道,可見這“隱”,十有八九是假話。“盡道”二字,冷峻已極,說盡了世道人心,帶有強烈的嘲諷之意。結句為全曲點睛之筆,一語揭出曲之命意所在。陶淵明掛冠歸隱,是歷史上心口如一真能歸隱田園的少數高士之一。他躬耕田畝,樂於山林,但卻從未自誇隱士,後人儘管對他讚不絕口,但也未見幾個能真正追隨其後者。可謂千古一人,所以也難免寂寞了。

一首諷刺小令,語若貫珠,比喻新警,別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

歸隱山林

這首小令全篇豪辣冷雋,語若貫珠,在憤世與諷世的同時,也流露出一種憫世的沉重心緒。從藝術上來看,這首小令共七句,除“盡道便休官”一句外,全部押韻,而且都押仄聲韻,這是由曲牌名《塞鴻秋》決定的。而且前四句用全對,這在散曲中稱為“聯珠對”或“合璧對”。首句比喻,領起全篇。接著三句,三個比喻,十分形象新警。末句“寂寞彭澤縣”同首句“功名萬里忙如燕”,又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作者將一個敏感的社會問題通過高超的藝術手段表達出來,辛辣地抨擊了世風,無情地剝下了官迷們的假面具,具有振聾發聵的警世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