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初步思考

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以及目前存在的不足,使我们看到加强这方面研究和探 索的紧迫性。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不仅是对心理健康教育课“学”与“教”研究的反思,而 且也是教育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这为今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指明了 新的研究方向。在反思已有文献的基础上,从学科构建基础、概念内涵、学科定位、研究对象、 学科体系以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等方面,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初步思考

(1)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基础

第一,教育心理学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提供理论基础。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 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机制、规律和有效促进策略的学科m。实质上就是探 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心理学问题。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教育心理学已经突破传 统的研究领域,延伸到德育、美育、体育等领域,形成了德育心理学、美育心理学、体育心理学等 分支学科,以专门探讨在这些领域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学生、教师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心理健 康教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理所当然应该使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指导心理健康教育 课的“学”与“教”,揭示其中的学习规律和教学规律。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学”与“教”也必然会 成为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新方向。

第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发展直接推动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在心理健康教 育的研究取向上,主要存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两种发展取向。教育学取向的研究以教育学体 系为框架,探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原则、理论、课程、教育模式、途径与方法等基本原 理;心理学取向的研究强调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依据个体的心理规律实施心理健康教 育,不仅解决个体的心理问题,而且还要健全、提升和优化心理素质。无论是教育学取向的研 究,还是心理学取向的探究,都是在探索一条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效提升心理素质的教 育思路和模式。无论哪一种研究取向,都不否认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为了有 效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主渠道作用,就必须落脚在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学生、教师在心理 健康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初步思考

第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呼唤着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首先,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我 国不少学校结合本校的实情形成了_套有效的教学模式,并认识到开展课程教学、学科渗透 教学的重要性。在教育部相关文件中明确要求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对课程教学提出了 要求。其次,目前中小学都普遍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高校则普遍设置系列课程。课程教学 已经成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再次,为了探索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实效性, 不少学者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与“教”展开了研究,成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热点。 这直接推动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构建。最后,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养和发展需要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专业化不仅要求教师具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的知识与技能,还要掌握相应的课堂教学技能,避免课堂教学空洞地成为心理健康知识的普 及和理论的教育。这都需要我们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与“教”的研究。

综上所述,有必要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学科,揭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学”与“教” 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和有效促进策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