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的邏輯:怎樣說話才算過腦子?

從這個月開始,生了兩個孩子的我,重新開始融入社會,因為一些商業合作,也去一些公司開會,其中就有原來的公司。

我都是帶孩子出門,孩子難免哭鬧,為了補償這些合作者,通常我都會請午飯。公司以前領導喜歡吃海鮮,我就特意點了一桌海鮮。飯桌上一個姑娘老家就在海邊,大家說起這個事就聊天。這位姑娘說了一句“你們有空可以去我家,海鮮特別多,像這種我媽都砸碎了餵雞。”正在吃蛤蜊的領導停下來了,同事們也都安靜了。

下午我收拾好要回家了,這位姑娘跟我說“領導讓我跟您聊一下!”我問聊什麼,她說“領導讓我請教一下您說話技巧。”我說“這我也不擅長呀!”姑娘走了,領導又來了,說你跟她聊一下,你倆同歲,你是兩孩子媽了,她連男朋友還沒搞定呢!你生完孩子想出來工作就能找到,她一路從集團降職減薪下來的。

我其實擔心晚高峰迴家堵車,但是領導開口,我就只好同意。然後這姑娘就開始絮絮叨叨說她其實沒有惡意,就是真性情,為人直爽。我推薦給她幾本溝通的書,她說她不是想學說話技巧,她不想改變真性情。我被她的邏輯驚住了,我只能無能為力的表示我得回家了,姑娘覺得我不願意幫她,就哭了。

回家之後我就很內疚啊,把她給弄哭了,然後我就跟我愛人溝通這個事。而我愛人覺得其實這是她思維方式的問題,跟真性情沒什麼關係。她沒有想明白自己在溝通中的角色,更不會根據角色調整自己的表達方式。在她自己的邏輯裡,她真性情,她沒錯。可是這個邏輯從別人的角度就不一定是好事了,可能就覺得受到傷害了,而大家避免下次受到傷害,就只能避免跟她接觸。

這兩個例子中的人,邏輯認知影響了思維方式,影響情商,更會影響判斷、進而影響決定,直接影響命運。甚至影響職業生涯,直接影響生活。我收到過一個私信,一個姑娘諮詢我:“有個我喜歡的男孩今天跟我表白,我想答應他,又擔心跟他談幾年戀愛,萬一不能結婚,這幾年青春就白白浪費了。”

我反問這位姑娘“你不談戀愛,時間就會停止,你就會青春永駐了嗎?”

邏輯推理是一個“收集信息、評估信息的過程”。要想做出正確的決定,我們

首先要佔有充分的信息,而要想佔有充分的信息,首先需要提出正確的問題。日本著名戰略規劃師粟津恭一郎特意寫了一本書《學會提問:實踐篇》來詳細解釋如何提問,如何提出優質的問題。那些擅長邏輯推理的人,往往也比較善於提問,蒐集相關信息,並用“正確的”方式 對這些信息進行評估。最重要的是,在不受他人干擾的情況下獨立完成這一過程。這就讓他們做決定的時候更理性,發展更好。這就需要我們先明確自己的角色。

卡洛琳·塔格特(Caroline Taggart)在她的書《所謂會說話,就是會換位思考:學習做一個溫暖有趣的人》裡說“好好說話的關鍵不在於“話術”,而在於“理解”,就是要學會怎樣體察別人的角色、照顧別人的訴求。”無獨有偶,羅納德·B.阿德勒(Ronald B. Adler)在《溝通的藝術:看入人裡,看出人外》中同樣強調自我在溝通中的角色。

郭嘉和楊修都是跟曹操溝通,半路跟隨曹操且早死的郭嘉被曹操時常惦念,快出三十里的楊修卻被殺了。溝通這個事不在於你有多聰明,而在於你引導對方得出你想要的結論

。郭嘉的邏輯是引導曹操做出正確的決策,而楊修顯然沒有搞懂作為曹操的下屬,他應該做什麼。

商務溝通界的培訓教材《溝通聖經:聽說讀寫全方位溝通技巧(修訂第5版)》在每一章都強調“準備”,沒錯,溝通需要提前準備準備的關鍵在於引導對方說話,傾聽後找到關鍵點。美國諮詢業領軍人物、將故事思維應用在商業領域的先驅、《故事思維》作者安妮特·西蒙斯(Annette Simmons)說“影響力的魅力並不在於我們說了什麼,而在於我們如何去說以及我們是誰。這個“如何/誰”的問題拒絕分類、定義和理性分析。影響力由別人對你和你的目的的感受決定。”

我大女兒很喜歡坐搖搖,搖搖離我家有兩站地,我公公非常疼愛孫女,他想滿足孩子坐搖搖的心願。他身體不好,我很擔心他自己帶孩子出去會暈倒有危險。可是我要在家帶老二又不能陪他們去,老爺子偷偷帶孩子出去我就很著急,很擔心。我不讓他們出去,老爺子又不高興。於是我主動教大女兒如果爺爺暈倒該怎麼找警察叔叔,背誦我的手機號,不要跟陌生人走,要陪在爺爺身邊,有陌生人強制要帶她走大聲呼救等等。老爺子看到這些,也意識到如果真的出危險後果不堪設想,他自己就不再一個人帶孩子出去坐搖搖了。我用一個假設的故事,就改變了老人的想法。

這個邏輯思考的過程是“找到問題——分析出問題關鍵——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行動”。你只要站在對方的角度想想,就不會因為自己“真性情”傷害別人了。我問這位姑娘,你跟領導說海鮮的目的是什麼。姑娘說“希望跟領導溝通感情,給領導留下好印象。”如果以這個為目的,正常的邏輯是“表達,引發思考共鳴”,可是當你邏輯有問題,你說的話就變成讓領導尷尬的話題。下意識的回答會暴露邏輯的問題,你只要換個角度想想,如果你正在吃蛤蜊,你的下屬跟你說這在他們家是餵雞用,你是什麼感覺,你就不會衝動的說出這句話。

情商低和真性情是兩回事,有的人覺得如果面對親近的人,我都要思考,那多累呀!可是你愛的人也不是鐵打的,也會受傷害呀!你動不動就傷害別人,再愛你的人也會煩,也會累呀!以自我為中心的邏輯是“我真性情,愛我就遷就我!”以幸福為中心的邏輯是“如何相愛,如何幸福。”

很多時候,我們根本就輪不到拼努力,情商高點就能過的順風順水了。情商低的根本原因在於思維邏輯有問題,說實話把邏輯學好了,生活就順利一半了。舉個例子,每次我建議人做職業規劃,一定有人會說到“計劃趕不上變化”,可反觀我們的生活週期性規律和線性規律卻貫穿了整個生活,這就是邏輯的好處。

當你意識到計劃是為了讓你主動把握生活,而不是被生活推著走,這個邏輯就會促使你做出職業規劃,讓你過的更從容。

我們把邏輯作為普遍的通識課程是在研究生學歷階段,而美國的5種基礎教育教材《一本小小的藍色邏輯書》《一本小小的綠色數學書》《一本小小的紫色概率書》《一本小小的紅色寫作書》《一本小小的金色語法書》中,就已經有邏輯了。看書名你就會發現,邏輯跟數學、語文、寫作、概率同樣重要。他們之所以把邏輯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在教育中佔比這麼大,主要原因就是當代教育家發現邏輯會影響判斷,影響決定,進而影響發展。

你邏輯沒問題,錯也出不了大圈。可當你邏輯有問題,比如把情商低當成真性情,就會被這種邏輯引導,覺得我沒錯啊,我這是真性情,有什麼說什麼呀!我不虛偽呀!可實際上這種邏輯直接影響溝通效果,會讓你自己的路越走越窄,人嫌狗不待見。

你可以仔細觀察生活有問題的人,比如情商低這個事,他們會找些藉口“我父母比較寵著我 / 我沒有接受過這方面教育 / 我從小生活在這個環境中”等等,反正不是他們的錯,然後他們就不用改變了。而正常的邏輯卻是無論什麼原因,都只有你自己開始行動,才有機會改變現狀。諸如此類的問題還有很多,歸根結底都是邏輯出了問題。

千萬別把情商低當成真性情,這樣容易讓你忽視其中暗藏的隱患。只有從根本上重視邏輯的問題,系統的學習,踏實下來改變,才有機會改變生活。得過且過找各種藉口,證明當前的困窘不是自己的錯,這只是暫時讓自己安慰一下而已,沒有什麼用。種一棵樹最好的時機是二十年前,其次是現在!別猶豫,這就行動起來,在可見的未來,成為更好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