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管理线:确保流程简洁高效——(一)工艺管理线建设

制造工艺是制造型企业的重要基础工作,是将产品设计转化为产品制造的方法,贯穿于公司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是实现产品设计、保证产品质量、发展生产、降低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


工艺工作正是处在承上启下的位置,向上对接设计研发,向下对接产品,现场布局规划、资源配置都是由工艺确定的,只有在工艺开发过程中融入精益思想、应用精益工具方法,才可以在产线规划、产品制造等环节中避免不合理、不均衡、不必要等浪费现象,让精益管理体系更接地气。

工艺工作承上启下,在前端建立工艺、设计对接流程,介入设计过程,对设计输出进行同步审查,提前了解设计信息,进行可制造性验证,提高工艺设备质量,缩短工艺准备周期。

工艺管理线应针对产品的结构特点、结合公司现有制造资源,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充分考虑成本、生产周期、职业健康安全、环保等诸因素。工艺管理线包括工艺方案、工艺流程、工序分割、生产(节拍)流程图、物料分割、物料三定、期量设定、物流策划、工艺文件、工艺装备图样、技术条件等。

在后端,与采购、质量、生产对接进行工艺验证,指导生产实施,实现制造工艺的全过程控制。

1.生产节拍的确定

根据项目订单的总体情况,结合公司制造资源配置,由生产部确定产品生产节拍,节拍时间包含工序检验时间,当检验时间较长时,可考虑单独设定检验工序。

2.工艺流程设计

根据典型产品结构特点,开展工艺流程设计工作,围绕生产节拍,开展节拍时间内最小作业单位的工艺流程划分工作,形成工位制条件下的工艺流程图。

3.工位划分

根据工艺流程图,汇总建立工位明细表,并根据编号原则开展工位编号工作,形成统一规范的工位明细表。工位编码由分厂代号+车型代号+工位顺序号组成。

4.工位作业内容确立

根据产品结构图纸,结合工位划分情况,明确出工位具体作业内容,会同制造分厂形成标准化的工位工艺结构树。同时,围绕工位具体作业内容,明确零部件作业顺序,形成标准化的工位作业内容流程图。

5.物料分割

根据工位作业内容,开展物料分割工作,形成生产明细及ERP数据,根据ERP的操作流程,将产品物料数据导入ERP系统。

6.编制工艺文件

结合工艺文件模板,集中开展项目工艺文件编制工作,形成标准化工艺文件。

7.模拟生产线工艺流程策划

结合工艺流程图,开展工位制模拟生产线点检流程策划,根据公司模拟生产线管理办法,导入模拟生产线流程,用于产品开工前的点检工作。

工艺管理线是以生产节拍为核心,以产品工艺流程为依据,以标准化输出和输出为载体,对生产要素进行完全的、对应的、适当的设计,是实现工位制节拍化生产模式的必要前提。工艺管理线的信息细化到现场班组、工位、设备,直接指导生产,强化工艺管控力度,保证工艺设计质量和工艺水平的持续改进。


分享到:


相關文章: